談巖溶勘探高密度電法運用
時間:2022-04-26 10:41:00
導語:談巖溶勘探高密度電法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密度電法是一種陣列式電阻率測量方法。該法可以實現電阻率的快速采集和現場數據的實時處理,它集電剖面和電測深于一體,采用高密度布點,進行二維地電斷面測量,提供的數據量大、信息多,并且觀測精度高、速度快,是進行巖溶勘察的最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
1高密度電法的原理
1.1高密度電法工作原理
高密度電法的基本工作原理與常規電阻率法大體相同。它是以巖土體的電性差異為基礎的一種電探方法,根據在施加電場作用下地層傳導電流的分布規律,推斷地下具有不同電阻率的地質體的賦存情況。高密度電阻率法的原理是地下介質問的導電性差異。和常規電阻率法一樣它通過A、B電極向地下供電流J,然后在M、N極間測量電位差△、,,從而可求得該點(M、N之間)的視電阻率值,見圖1。根據實測的視電阻率剖面進行計算、分析,便可獲得地層中的電阻率分布情況,從而可以劃分地層,確定異常地層等。高密度電法工作原理圖如圖1。
1.2高密度電法的設備組成
高密度電法數據采集系統由主機、多路電極轉換器、電極系統3部分組成[1]。目前國內外高密度電法儀器可分為2類:一類的設計思想源于集中式的地震儀,特點是均需在電纜和儀器之間連接一個多路轉換開關(相當于地震儀的覆蓋開關),設計原理簡單,造價較低,由于一般采用普通多芯電纜,抗干擾能力較差,須加大供電電流以提高信噪比。另一類設計思想源于分布式地震儀,國內以吉林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的E60BN、E60C為代表,電極通過各自的智能開關共用九芯電纜與主機相連,可以把這類儀器稱之為分布式高密度電法儀。特點是輕便,由于電纜只有9芯,可以做成屏蔽電纜,提高了抗干擾能力。整套系統簡潔可靠(見圖2),工作時除主機(實時彩色剖面)、一塊24Ah電瓶、9芯電纜、電極、再不需任何其他輔助設施。此次工程使用的即為E60BN。
2工程實例
2.1工程地質概況
閣丫溝大橋位于擬建杭瑞高速公路貴州境遵義至畢節第三合同段。其橋型結構為左幅ZK148+922.690~ZK148+502.690,總長580m上部結構為19~30m預應力砼先簡支后結構連續T形梁橋。右幅YK148+922.578~YK149+508.578,總長586ITI。上部結構為19~30rn預應力混凝土先簡支后結構連續T形梁橋,下部構造其橋墩為鋼筋混凝土雙柱式墩,兩岸橋臺均為U形橋臺。設計荷載為公路一I級;橋面凈空:2×凈11.25ITI。橋位區地處貴州高原北西部山區向云南高原過度的斜坡地帶上,位于雙山鎮北東約5km處,地勢起伏較大,橋位區附近海拔138214901TI,最大相對高差108m,大橋橫跨一箱型谷地,兩岸橋臺為斜坡地形,縱坡陡,坡上植被不發育,自然坡度2O~4O。之間,橋軸線通過的地面標高為1363~1416m,最大高差53m,兩岸橋臺基巖出露。屬高原型構造侵蝕溶蝕型中高山箱型谷地地貌。橋區出露地層由新到老為:第四系(Qel+d1)碎石土、三疊系下統夜郎組上段(Tly)泥質粉砂巖及永寧鎮組(Tlyn)灰巖。巖層綜合產狀281。35。
2.2野外工作方法
根據勘察要求及現場地形,測線布置為:分別沿ZK148+836~zK149+013軸線、ZK149+078~ZK149+525軸線、YK148+820~YK148+980軸線、YK149+136~YK149+576軸線、YK148+866~YK149+583軸線分別布置一條縱向測線,編號分別為DF1~DF1、DF2~DF2、DF3~DF3、DF4~DF4、DF5~DF5。在進行現場工作前,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物探規程>(SL326-2005)對儀器進行了自檢,本次工作使用的E60BN型電法儀工作性能良好。高密度電探測量前,清除了每根電極處表層松散層及雜草,在干燥地方采用澆水的辦法盡量減少接地電阻,在電纜與每根電極的接口連接處,用絕緣膠帶包裹,防止漏電,保證測量質量。
2.3資料解釋與成果分析
2.3.1資料解釋
對采集得到的數據,先使用Surfer軟件和二維電阻率反演成像軟件RES2DINV進行預處理,同時輸入測線地面高程數據,作地形校正,再據經驗在軟件中合理設置解釋所必須的參數。電阻率參數值見表1。這些準備工作完成后,運行軟件進行反演解釋,在解釋過程中,隨時調整參數,以便使結果真實合理,計算結果用等值線圖和電阻率色度圖表現,兩者結合,綜合解釋。
2.3.2成果分析及地質解釋
根據理論計算及實踐經驗,本次電法勘探反映的深度在25~30m之間。根據用Surfer軟件繪制的電阻率等值線圖和高密度電阻率數據反演軟件反演結果,并結合地質調繪資料,解釋如下:DF1~DF1:表層低阻為覆蓋層,分布較不均勻,覆蓋層厚0.0~2.0ITI;基巖強風化層一般厚1.0~3.01TI,局部深達7m;無大規模巖溶發育。DF2~DF2:測區兩岸坡大部分基巖出露,覆蓋層一般厚0.O~3.0m,局部厚達i0.0m;中部溝谷洼地覆蓋層較厚,一般為5.O~10.0m,局部厚達25.0m;基巖強風化層一般厚1.O~5.0m。測區溶溝溶槽發育,其中ZK149+414~ZK149+473、ZK149+498~ZK149+507段呈現2處低阻異常,埋深均在6m以下,探測深度內未見底,推測兩處均為巖溶破碎帶異常。DF3~DF3:測區大部分基巖出露,覆蓋層一般厚0.0~1.0IT1;基巖強風化層厚1.5~7.9m。DF4DF4:測區部分基巖出露,覆蓋層一般厚0.O~13.0m,局部深度未見底;基巖強風化層厚1.O~12.01TI。測區溶溝溶槽、巖溶異常發育,其中YK149+5O3~YK149十540段有2處巖溶低阻異常,埋深均在10m以下,探測深度內未見底,推測為巖溶破碎帶異常。DF5~DF5:測區兩岸坡大部分基巖出露,覆蓋層一般厚0.O~3.0m,局部厚達23rn;中部溝谷洼地覆蓋層較厚,一般為5.0~10.0m,局部深度未見底;基巖強風化層一般厚1.0~5.0rn。測區溶溝溶槽發育,其中在YK148+988~YK149+015、YK149+056~YK149+105、YK149+51O~YK149+536段呈現4處低阻異常,埋深均在15121以下,探測深度內未見底,推測3處均為巖溶破碎帶異常。解釋圖見圖3、圖4。
3結語
高密度電阻率法同常規電阻率剖面法、測深法相比,既能提供探測地質體在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的電性的變化趨勢,也能反映地質體在沿垂直方向不同深度電性的變化情況。高密度電阻率法主要有如下優點[2]:①電極布設,一次完成。測量過程中無須更換電極,可以防止因電極設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擾;②能有效地進行多種電極排列方式的參數測定,可以獲得較豐富的關于地電結構的信息;③數據的采集和收錄實現了自動化(或半自動化),不僅采集速度快,而且可避免人工操作引起的誤差和錯誤;④可以實現資料的現場實時處理或脫機處理,可以根據需要自動繪制和打印各種成果圖件,大大提高了電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⑤與傳統的電阻率法相比,成本低、效率高,信息量豐富,解釋能力方面顯著提高。但是,高密度電法是一種較新的物探方法,需要通過實踐應用和總結歸納對該方法進一步完善。本次工程實例,通過分析閣丫溝大橋下伏巖溶的高密度電法技術應用成果,結合鉆探驗證,證明高密度電法在巖溶勘察中能準確地查明地下巖溶情況,推測埋深和規模。
- 上一篇:地質災害與社會經濟背離關系
- 下一篇:商務局依法行政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