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紐布置下工程設計論文
時間:2022-02-05 05:11:28
導語:樞紐布置下工程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本工程可研階段,初步選定了坪底村下游約500m處的上壩址和坪底村下游約1.2km處的下壩址兩個壩址進行比選。從上壩、下壩址的地形地質條件、建筑物布置、施工條件、工程量及投資等多方面進行了綜合比較,推薦采用上壩址方案。
1.1壩型坪底水庫為屈產河干流上的骨干工程,由于河流洪水量大峰陡,壩址處河谷狹窄,兩岸地形陡峻,無合適地形修建溢洪道,故不具備建土石壩的條件。根據工程區料場調查資料,壩址區就近無合適的石料場,最近的料場位于屈產河上游羅村鎮東北九寨溝處,距離壩址約50km,運距較遠。同時,考慮到砌石施工速度較慢,漿砌石壩在該工程中不具備明顯的優勢,因此水庫壩型不適宜采用當地材料壩。根據推薦壩址的地形、地質條件,并考慮泄洪、交通、施工等因素,結合樞紐總體布置,宜采用混凝土重力壩和碾壓混凝土重力壩2種壩型。按照壩型的特點進行了2種樞紐總布置方案的技術經濟比較(見表1)。經計算,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方案總投資26169.37萬元,工期2年;混凝土重力壩方案總投資23454.21萬元,工期2年?;炷林亓畏桨竿顿Y比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方案省,加之施工度汛方便,施工工藝簡單,故確定混凝土重力壩方案為推薦方案。
1.2溢洪道坪底水庫河流泥沙含量很高,年輸沙量大。據裴溝水文站1970-2002年實測資料統計,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737.6萬t,多年平均輸沙量為811.8萬t,平均含沙量為248kg/m3。為了保證水庫的正常運行提高供水效益,采用壩頂溢流方案,不設溢洪道。
1.3導流洞結合施工工期和壩址地形條件,坪底水庫工程采用全河一次斷流,上下游圍堰擋水,導流洞泄流,非汛期施工的導流方式。導流洞布置于大壩左岸,總長度372m,其中,進口段75m,圓形壓力隧洞段275m(洞徑15m),出口段22m。
1.4取水泵站坪底水庫取水方式采用庫區直接取水,在庫區右岸距大壩約65m處的凹岸新建一座深井式圓形泵房,布置3臺400SG550-17×6長軸深井泵,2臺工作,1臺備用。單泵設計流量0.15m3/s,設計揚程105.0m,通過管道輸水至調蓄水池。
1.5調蓄水池由于坪底水庫采用非汛期蓄水運行方式,為保證汛期正常供水,在供水點相應位置修建調蓄水池1座。調蓄水池建于西衛村上游屈產河河道左岸河漫灘上,總庫容為120萬m3,其中供水調節庫容108.3萬m3,死庫容11.7萬m3。調蓄水池的布置形式為平原型水庫,采用四周填筑圍護壩形式。
1.6樞紐布置經過對樞紐布置與施工條件、施工工期、工程投資、運行條件等方面的綜合比較,最終選定坪底水庫由混凝土重力壩+溢流表孔+泄洪排沙洞+取水泵站等建筑物組成。
2樞紐建筑物設計
2.1混凝土重力壩根據壩址處地形條件,樞紐大壩軸線布置為一直線,壩軸線起點(右壩頭)坐標:X=99456.416mY=100472.131m終點(左壩頭)坐標:X=99381.738mY=100385.145m(獨立坐標系)大壩壩頂總長115.4m,壩頂高程837.0m,最大壩高段建基面高程806.0m,最大壩高31.0m。大壩由左、右岸擋水壩段和溢流壩段三部分組成。左岸擋水壩段長22.4m,右岸擋水壩段長19.5m,溢流壩段(布置在左岸擋水壩段和泄流底孔壩段中間)長715m。擋水壩段壩頂高程837.0m,壩頂寬4.5m,上游壩坡為豎直面,下游壩坡坡比1∶0.75;溢流壩段共設6孔溢流表孔,孔口凈寬10m,堰頂高程825.0m,溢流表孔壩段設寬4.5m的檢修工作橋與兩岸壩頂相通。根據泄洪排沙的要求,在右岸樁號0+011.1m-0+017.9m壩段設有壓泄流底孔,底孔斷面尺寸為4m×4m,進口底高程816.0m。
2.2導流洞導流洞進口引水渠為梯形斷面,設計底寬2.5m,石質設計邊坡1∶0.4,土質設計邊坡1∶1.0,進口底高程81150m,設計縱坡i=0。導流洞洞身段圍巖為三疊系中統二馬營組第三巖組,巖性為灰綠色中厚層長石石英砂巖夾暗紫色泥巖,巖性堅硬,巖體較完整。巖體堅固系數f=3-4。圍巖類別為Ⅲ類。洞徑設計為15m,開挖洞徑17m??v坡為i=1/100,洞長275m。0+000-0+225段洞身采用噴錨支護,噴10cm厚混凝土,錨桿采用25、L=2m砂漿錨桿;0+225-0+275段洞身采用噴錨支護及20cm厚C20混凝土襯砌。導流隧洞出口明渠為梯形斷面,設計底寬4.0m。石質設計邊坡1∶0.4,土質設計邊坡1∶1.0,設計縱坡i=1/200。主體工程施工完成后對導流洞進行封堵,封堵位置位于大壩軸線處,采用混凝土堵頭,堵頭設計長10.0m。
2.3取水泵站泵房整體設計高度29.62m,根據最低取水位825.5m,確定泵房底板高程為820.50m,由水泵及設備布置確定泵房內徑為7.14m,外徑為8.74m。泵房分上、下兩部分,下部塔筒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高度為20.3m,筒壁壁厚依次為1.0m、0.8m,底板厚度為1.2m。水泵工作平臺(塔筒頂部)高程為839.5m,采用鋼筋混凝土現澆板梁結構。廠房工作平臺外設一圈走道板,寬1.8m。上部廠房采用圓形磚混結構,直徑8m。根據起吊設備要求,確定屋面梁底高程為848.82m,軌頂高程為846.00m。屋頂采用50mm厚彩色壓型復合板及鋼網架結構。泵房內設LD環形電動單梁起重機,起吊重量為10t。泵站副廠房利用走道板空間,房高4.95m,走道板外緣封閉。泵房前布置進水閘室,長2.5m,孔口寬度為1.5m,進水口底高程為824.0m,閘室內設置攔污柵和檢修閘門各一扇(前后布置),其孔口寬1.5m,高5.0m。閘門和攔污柵啟吊設備均選用電動葫蘆啟吊,懸掛電動葫蘆位置高程844.5m。檢修平臺高程與工作平臺相同,檢修平臺上設排架,用以安裝起吊設備。
2.4調蓄水池調蓄水池圍護壩采用均質碾壓土壩,壩頂軸線總長度1542.39m,壩頂高程905.0m,最大壩高10.0m。壩頂寬度5.0m,在壩頂迎水面設防浪墻,墻高1.0m。圍護壩迎水面邊坡為1∶2.5,背水面邊坡為1∶3,背水面邊坡坡腳設堆石棱體排水。進水管(水庫供水管道)位于調蓄水池西北角樁號1+414.36m處,管徑DN600,為壩內埋管,管道出口接入沿迎水面壩坡設置的泄槽及消力池。放水管位于調蓄水池北側樁號0+55m處,管徑DN800,進口設鋼筋砼結構的進水塔,放水管穿越壩體后接電廠取水管道沿河道左岸輸水至電廠。放水管進水塔塔高10.0m,上設排架柱及啟閉機房,進水塔與壩頂用交通橋連接,塔內設檢修閘門和工作閘門各一扇,其孔口寬1.0m,高1.0m。
3結束語
坪底水庫工程采用閘壩結合的形式,同時采用空庫度汛的利用方式,有效地解決了當地洪水泥沙含量大、水庫淤積嚴重的問題,可大大地提高水庫的使用壽命。因采用空庫度汛,為了保證供水,修建了總庫容120萬m3的調蓄水庫。能否利用該庫區的近20m厚的淤積層修建截潛流工程,補充一部分汛期供水,從而減少調蓄水庫的庫容,是下一步應進行研究的主要目標。
作者:朱珺單位:山西省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 上一篇:招商局縣志編纂工作總結
- 下一篇: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