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流減災治理工程設計分析

時間:2022-04-16 09:09:59

導語:石流減災治理工程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石流減災治理工程設計分析

【摘要】眾多的自然災害當中,泥石流已逐漸變成大眾生活生產當中殺手型的存在,對大眾的生命安全以及財產方面帶來嚴重威脅。所以說將泥石流問題治理好有著極為關鍵的影響。本文以某個地區泥石流問題當做具體的案例工程,來闡述出中國泥石流當前現狀問題,而且與中國現實具體狀況相結合來提出減災與治理的措施,并形成一套有著自己特點的監督執法方式以及流程,對于人為導致水土流失方面的控制具有著非常好的作用,希望相關的從業工作人員能夠有所借鑒。

【關鍵詞】石流;減災治理;設計方案

1引言

據不完全統計得到,中國泥石流災害的分布區域面積大約占據著全國一半左右,但是區內所創造出生產總值是不及全國的1/3。人均的生產總值相比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也是相差很多,每一年因為泥石流、滑坡所帶來大致100億經濟損失,而且還有900多人因其死亡,對廣大的山區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泥石流、滑坡的防治問題已經變成了使人和自然和諧有效發展得到實現,區域進步發展尤其西部的開發戰略進行中極為關鍵的保證。

2案例分析

阿東村直任河泥石流位于云南省德欽縣升平鎮阿東村委會駐地西側,流域面積約30.56km2,主溝長約12.04km,流域相對高差達2200m,河床平均縱坡158‰。溝谷多呈“V”字型,兩岸岸坡陡峻。項目區屬寒溫帶高原氣候,具干濕季分明和垂直分帶明顯的氣候特征,降雨量具有隨高程增加而遞增的特點,在山地季風氣候及云嶺山脈的抬升作用下,流域上游局部常形成單點暴雨,進而轉化為洪流,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強有力的水動力條件。受區內地質構造、地層巖性、不良地質作用及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影響,泥石流松散固體物源主要為崩滑物源、坡面侵蝕物源、溝床揭底物源。該泥石流流域溝谷地形明顯,松散物源主要堆積于岸坡及河床上;其固體物源主要由滑坡、風化坡面侵蝕提供;泥石流在暴雨激發作用下形成;流體主要由砂、礫石、塊石及粘性土組成呈濃粥狀;其大規模爆發時間間隔在10年以上,每隔5年左右會有較小規模發生,該泥石流綜合分類為山區溝谷暴雨型發展期中頻粘性泥石流。該泥石流溝區域上受瀾滄江斷裂和金沙江斷裂帶影響,流域上游寒冰風化作用強烈、巖體破碎,區內幾個較大滑坡在不利天氣、地震等影響下仍存在進一步活動的可能性;此外,流域上游近分水嶺段長期處于寒冰風化作用下,其亦產生源源不斷的物源,泥石流溝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會停止活動,其在暴雨或地震等影響下提供足夠的水源或物源條件下即可能再次爆發泥石流。

3中國泥石流的概況

當前,全國的泥石流數目還沒有精準的數字。依照不完全的統計得到,中國總共有著新老、大小,不活動以及活動的泥石流處有數十萬之多。泥石流的溝數也是有上萬條之多,只是分布于長江上游區域,就已經基本上查明了大小的滑坡15萬個。還有泥石流溝有15萬多條,其長度高達10萬km。對于200多縣城中400多鄉鎮的2000萬人財產生命安全有著極大威脅。

4當前泥石流防治方面所存有的主要狀況

雖然中國泥石流在防治方面已獲取到可喜成就。不過,伴隨社會的經濟進步方面對于減災事業所提出的逐漸升高的需要,當前的泥石流、滑坡防治工作依舊存有下面多個問題:4.1泥石流在監測預報這個方面存有的狀況。氣象雨量站于泥石流災害的防治方面發揮著極為關鍵的影響。不過在布局方面依舊是東密西疏的,處于平原區域是比較多的,泥石流災害發生較為頻繁的地區比較缺乏。中國泥石流的監測工作依然屬于起步時期,部分技術方面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所以泥石流在災害監測還有預警預報減災防災業務工作方面的需求還是遠遠得不到滿足的。4.2監測站點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中國泥石流監測位置大部分是處在長江上游位置,并且都是設置在20世紀的90年代左右,缺少統一指揮規劃,還有的一些泥石流比較嚴重省份,就像是河南以及遼寧等多個省的泥石流監測是非常薄弱的。4.3監測裝置以及方式還比較落后。當前,中國在監測預警工藝以及分析處理方式這些方面是比較落后的,存在著大量的土方法,使得現實需求遠遠得不到滿足。和歐美以及日本等眾多先進國家的自動化、實時監測有著非常大的差距。4.4沒有構成統一網絡,導致資源方面做不到共享。當前現存泥石流的監測位置,大部分是依附在流域單位或者是省級的水行政主管單位,其中部分是由國土相關的資源機構進行管理的,缺少統一網絡,所以使得信息的共享難以得到實現。4.5通信方式還是比較落后的??h級往上站的信息數據交流是采取光纖專線租用、移動手機、固定電話、互聯網以及傳真等多類措施實施的,不過監測站點和縣級站中絕大多數是依靠著低標準有線通信,于惡劣的天氣狀況下其通信很難得到有效保證。4.6泥石流災害的預報依舊是處在嘗試時期。因為對于泥石流與降雨之間定量的對應聯系缺乏足夠認知,對于天氣體系還有降雨進程與降雨量缺少認識。臨界雨量的資料收集是缺乏的,并沒有建立精準對泥石流方面災害進行預報的方案措施。當前僅僅是通過天氣預報來作出較為初步的預報。

5泥石流方面的治理措施

遵循著以防為主以及防治相結合這個方針策略,對于關鍵基礎裝置以及重大工程項目等危害比較大泥石流,地方以及國家在每一年均會投進大量的資金來用在泥石流治理工作上,這使得災害造成的損失極大降低了。而且,土木工程以及生態工程結合起來綜合防治工藝得到開發,來構成對于不一樣保護對象不同的防治災害方式,就像是城鎮的泥石流治理方式,還有道路泥石流的治理方式,以及礦山泥石流的治理方式等多種。關鍵有特點的工作包含了下述幾方面:(1)圍繞著國家的大型水利交通能源項目方面的建設工作,來針對性的展開大量泥石流的治理任務,從而對國家的重點建設工程正常的運行有著有效保護作用。就像是三峽庫區災害的治理工作于全國大量泥石流經常發生地區實施綜合的治理,而且都得到明顯的社會效益。(2)水利部還有各級的政府單位應當于山丘區域的水土保持任務當中,近些年來所累計達到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大約相當是建成了幾百萬座的小型水利項目,這些進行的水土保持方案對于泥石流災害的減輕具有著極為關鍵的影響。(3)建立起災應急信息傳輸體系。這些系統涵蓋了監測體系,所組成的泥石流監測預警體系設置于交通便利城市中。中心的控制站點實施災情會商、信息匯集以及綜合剖析等多個工作;于每個典型的路段上來設置一級站點,對這個路段災情處理、信息集成以及警報等多方面工作進行負責;于每一個道班上設置基本的觀測站點,對每一個觀測點信息進行相關匯集,并對災情進行上報,進行搶險措施;于每一個災點位置設置上觀測點,而且關鍵的災點位置要設立上綜合性的觀測點,對流域上下游以及沿線兩側的觀測點信息數據進行相關匯集工作,當做災害監測網絡的節點。還有監測體系管理運行模式,泥石流監測預警體系應當是當地的交通單位對其進行負責管理工作,并且負責對于一級站業務進行相關的聯絡以及指導;其一級站分別是由中心站位置進行直接領導的,需分別對于各自路段災害預警以及應急搶險進行相關負責。

6泥石流的防治工作

6.1強化法規法律方面建設。盡快來制定出泥石流災害防治這個方面相關的法規法律,并且用相應的法規法律來對大眾的生產生活進行規范,預防不合理人類活動使得災害加劇,或者是造成災害出現。6.2強化基礎的工作。運用著數據庫、遙感技術以及計算機等多類方式技術,展開全國性的泥石流災害方面相關的調查研究,并建立起泥石流災害信息體系。使得信息數據的共享得到有效實現,對制定相關的地區減災規劃,以及實施災害預測等多方面供給科學的依據。6.3強化泥石流預報預警體系建設。參照著長江的上游泥石流、滑坡預警體系,來建立起完備監測通訊的預警體系,使得預測預報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還需要建立健全以縣當做中心,村當做基礎群測群防系統,盡可能使得災害帶來的損失降低。6.4強化泥石流災害方科學研究以及科普教育工作。強化泥石流方面的災害監測工作,預報以及預測等多種實用工藝方面的研究分析。還需要廣泛的對基礎以及防災方面知識進行普及與宣傳,使得全民的防災減災觀念得到有效提升。6.5制定出全國統一標準。因為缺少泥石流、滑坡災害方面相關的信息數據,還有災害的監測、統計、災情評估以及預警等多方面統一的準則,信息數據是很難得到共享的。災情的評估還有監測體系實時性是比較差的,對災害的防治工作產生了非常大的問題,所以需要來制定出統一國家準則。6.6建立與完備建設用地的泥石流危險性評估體系。于山區城鎮的規劃以及建設當中強加災害的危險性以及可能性評估工作,建立并健全各級的防災救災體制。對于應急救災制度,進行相關完善,并且制定相互臨災的預案措施。對災害頻繁發生,以及治理難度比較大的區域,應當來采用搬遷避讓等方式,將處在危險地區的大眾來搬至安全區域。6.7建立起多元化泥石流防治經費投入機制。加強地方單位以及國家政府在相關方面的投資,而且出臺相關的激勵性以及優惠政策,并廣泛吸收社會資金,來構成多層次以及多渠道的投入體制。6.8加強泥石流防治試點的力度。依照災害形成的原因以及形成的環境條件,來選擇出有代表性典型的小流域實施試點治理,來探索出相應的防治經驗,并使得試點的范圍得到逐步擴充,全面推動泥石流、滑坡防治工作。對關鍵項目以及居民點帶來巨大威脅災害點,需強化監測預警之外,還應實施項目治理工作,強化對于項目建設的管理工作,使人類的活動對于環境破壞還有所引發災害降低。

7結束語

泥石流治理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大事情,所以需要使我們的工程從業工作人員積極重視相關的工程工作,只有在社會各界一起努力奮斗基礎上,才可以更好的將防患于未然做到,才能夠治理的有序、有效、經濟。

參考文獻

[1]唐邦興,等.山洪泥石流滑坡災害及防治.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3).

[2]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中國泥石流災害分布圖.

[3]周樂群.長江上游隴南陜南地區滑坡泥石流發育程度遙感分析.人民長江,2010(6).

作者:楊 娟 劉學東 單位:云南地質工程第二勘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