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和景觀改造工程設計分析

時間:2022-08-16 10:04:42

導語:河道整治和景觀改造工程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河道整治和景觀改造工程設計分析

摘要:為提升城市景觀品質,保證過往行人安全,需要對某河流支流的河道進行河道整治景觀改造。為充分利用現有市政設施,新建了拱涵以銜接各處已有的排水箱涵或拱涵;為保護已有擋墻和道路邊坡,設計了樁板擋墻支護措施;為結合景觀方案對水景的要求,設計了明渠段及相關支護措施。該河道整治工程的設計分析過程對其他類似工程具有一定參考作用。

關鍵詞:河道整治;排水拱涵;明渠

一、工程概況

本項目為美的工業園長生河支流河道改造工程,位于重慶市南岸區茶園新區長生橋鎮,屬于重慶市主城區長生橋組團D標準分區。本項目東側為渝都監獄,西側為美的家用空調生產基地及某食品廠,南側為監獄安置房,北側地塊為江南機動車智能化考場。隨著生態保護戰略的逐步落實,河道整治工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特別是生態型護坡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經過前期方案調查和分析,美的工業園長生河支流現狀河道存在諸多問題,對城市景觀和人員安全影響較大。其中,主要問題有現狀河道邊坡緊鄰路面人行道,單側無護欄,存在行人墜落風險;污水及雨水混合排放入河道,導致水質很差;某食品廠臨河道一側擋墻修建年代較久,基礎長期受到污水浸泡,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河道整治和景觀改造前的美的工業園長生河支流河道現場情況如圖1所示。

二、河道整治的設計分析

經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發展局批準,相關單位對美的工業園長生河支流河道進行河道整治和景觀改造,項目景觀沿線全長為1.2km,其中,雨水涵洞260m,明渠366m,沿明溝敷設的污水管道659m,沿線涵洞及明渠段深基坑及高邊坡支護工程長度624m,本文重點分析排水拱涵、明渠及邊坡支護的設計方案。根據前期勘察結果,渝都監獄一側及十字路口下方分別存在已有拱涵,但兩者未有效銜接。為綜合利用已有市政設施,擬在兩段拱涵中間增設1號拱涵,在已有拱涵尾端增設2號拱涵,在2號拱涵尾端將河道改建為明渠。(一)拱涵的斷面設計。1號與2號涵洞均采用拱涵,上游為兩根現狀D2000的排水管涵,但由于該兩根排水管涵不能滿足上游監獄拱涵流量要求,本次設計考慮廢除現有D2000的排水管涵,中間根據實際需要設置涵洞附井,便于涵洞運行期間的維護和其他雨水的接入。其中,臨接某食品廠擋墻處考慮在拱涵完成后覆土回填,建設為市民活動廣場,既有效利用了地面空間,又消除了某食品廠已有擋墻的安全隱患,拱涵標準橫斷面圖和計算簡圖如圖2所示。利用理正計算軟件按照設計覆土厚度對拱涵進行計算,并匯總拱涵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圖3拱涵在已有擋墻段支護情況圖圖4明渠段標準橫斷面及支護情況圖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到,拱涵的設計結果符合相關規范要求。(二)拱涵在已有擋墻段的支護設計。拱涵在某食品廠已有擋墻段的支護設計需要考慮施工過程的安全性。拱涵在該段的右側為道路高邊坡,土體為回填土,在暴雨時有滑坡的風險??紤]到施工周期較長,該段采用雙側樁支護,在相對的兩根樁之間采用鋼支撐。拱涵在已有擋墻段支護情況如圖3所示。應注意的是,首先對現有河道排水,清除淤泥并回填至樁基要求的回填標高,按照設計總說明的要求進行回填壓實。然后,在河道清淤、開挖、回填等工作過程中注意保護現狀擋墻,應跳槽施工兩側樁基礎及冠梁,待樁身混凝土強度達到90%以上后,開始基坑開挖,邊開挖邊支護。此外,開挖至上橫撐以下1米標高時,待上橫撐鋼管全部施工完畢后,才能繼續向下開挖。最后,綁扎側墻及頂板鋼筋,待底板及回填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后,澆筑側墻及頂板混凝土。待拱涵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后,回填至拱頂。然后拆除上橫撐,再按照總說明要求回填至地面標高。(三)明渠段及支護設計。現有自然河溝的出口處較窄,該河溝最寬處約16m,最窄處僅為2.5m,且坡度較緩,下游河道底標高高于上游河底標高,導致上游積水。河溝終點處水流通過3根DN1500的排水管涵接入下游現狀涵洞,該DN1500的排水管涵不能滿足設計流量要求。根據現狀地形、地質、地貌的特點并結合景觀需求,采用梯形斷面的明渠對現狀河溝進行改造。在明渠以上坡面通過植草的方法形成生態型護坡,在明渠坡腳種植低矮灌木增加景觀層次,在坡面頂部種植大型樹木并建設步道,使得行人可以沿著明渠段游覽,明渠段標準橫斷面及支護情況如圖4所示。通過設置閘門控制明渠水位,可以達到在汛期排洪和在枯水期蓄水的目的,能夠增加沿岸景觀的豐富程度,達到提升區域景觀品質的目的。

三、結論

(1)河道整治工程的設計應有效利用已有市政設施,減少開挖回填,降低工程造價。(2)河道整治工程應充分考慮周邊建筑和道路情況,當存在擋墻等構筑物時,應采取能夠保證施工過程安全性的支護措施。(3)河道整治工程應結合景觀設計,在回填部分建設廣場,利用明渠建設水景,實現對相關地塊的最大化利用。

參考文獻:

[1]季永興,劉水芹,張勇.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態型護坡結構探討[J].水土保持研究,2001,8(4):25-28.

[2]何蘅,陳德春,魏文白.生態護坡及其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應用[J].水資源保護,2005,21(6):56-58.

[3]張捷鑫,吳純德,陳維平,等.污染河道治理技術研究進展[J].生態科學,2005,24(2):178-181.

[4]季永興,何剛強.城市河道整治與生態城市建設[J].江蘇水利,2003,11(5):33-34.

[5]徐國賓,張耀哲,徐秋寧,等.多沙河流河道整治新型工程措施試驗研究[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1994(3):1-8.

作者:馬 悅 喬為國 謝圣綱 單位:重慶市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