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生態保護論文

時間:2022-06-08 05:14:00

導語:經濟增長生態保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增長生態保護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生態安全格局問題辨識;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的資源基礎分析;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策略;結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區域生態系統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正處在全方位的改造過程中、林地和農業用地不斷減少,使這兩種組分所擔負的生態功能被削弱、城鎮建設用地的持續擴張,區域交通系統的發展、養殖業的舊有規模,使得濱海灘涂和淺海水域集中分布區分隔、原有的安靜的田園氣氛被徹底打破、安全格局的構建必須建立在全面了解自然本底狀況和現狀景觀組成及空間布局的基礎上、全區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境內的五塊地區、城區目前公共綠地嚴重缺乏、區域關鍵地段的辨識和生態建設、生態節點建設等,具體請詳見。

1引言

為了貫徹十六大關于經濟特區要在體制創新上有新突破的要求,同時也為了加快推進海灣型城市建設的重大戰略步驟實施,廈門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5月進行新的行政區劃調整,設立翔安區。在新修編的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空間拓展時序安排上,翔安區的發展設計是:翔安區作為廈門未來城市發展的新輔城,遠景發展為城市副中心。隨著經濟結構的深入調整,翔安區已進入快速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區域生態系統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正處在全方位的改造過程中,生態環境的保護面臨著更多壓力和挑戰。如何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維護區域的生態安全格局,協調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矛盾,是促進翔安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也是廈門市開拓城市發展空間、建設生態城市的需要,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2生態安全格局問題辨識

目前存在的主要威脅翔安區生態安全的問題包括:

首先,林地和農業用地不斷減少,使這兩種組分所擔負的生態功能被削弱。隨著城市化過程,自然和農業用地類型向建設用地轉移的趨勢仍將延續,生態穩定性維護用地總量不足的矛盾將進一步突出,區域生態系統就會變成一個穩定性維護機制非常脆弱的系統。

第二,城鎮建設用地的持續擴張,區域交通系統的發展,形成了大量線型景觀,建成區逐漸連成片,割裂了原有大片的生態空間,導致了區域景觀破碎化趨勢,影響到了區域生態穩定性。就目前發展趨勢看,人類對自然景觀的干擾改造活動還會繼續下去,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區域的植被覆蓋度,也使得各自然景觀組分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受到阻礙,降低自然生態系統對區域生態安全性的維護功能。

第三,養殖業的舊有規模,使得濱海灘涂和淺海水域集中分布區分隔,降低了自然濕地景觀的連通性和整體性,顯著增加了海岸帶生態脆弱性程度。

第四,由于現代城市和工業的發展,原有的安靜的田園氣氛被徹底打破。大量土地被開發利用,致使綠色空間不斷下降,生物保障能力損失嚴重,形成了上述各種生態安全問題,再加上各種污染物質的排放,全區環境的舒適性和美學價值已大打折扣。

第五,隨著新一輪跨越式發展進行,未來翔安區的經濟和社會也會以超常的速度發展,對于區域生態系統的改造也將出現前所未有的強度和幅度。這會使本區在進行土地開發建設以前缺乏必要的生態可行性論證,建設的同時又大都沒有考慮必要的生態恢復和補償建設,如此的強度和速度致使其對局部生態系統的影響己經超出了生態系統自身的忍耐限度,使局部的生態系統往往處于岌岌可危的狀態,生態安全性極低。

3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的資源基礎分析

安全格局的構建必須建立在全面了解自然本底狀況和現狀景觀組成及空間布局的基礎上。生態景觀組分及可利用土地的現狀分布是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前提。區域的自然骨架包括大的植被地帶、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生態環境脆弱區、水體廊道、小的塊狀綠地等人為廊道。它們構成了區域性與局部人工環境的保護體系與保護屏障,是區域生態安全的前提條件。

3.1植被帶

全區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境內的五塊地區,即東北部的溪園內區、大帽山林場區以及東部的白云飛-鋤山林區、鴻漸山、香山。但是由于周圍地區土地開發活動的蠶食,使得大片的植被區逐漸被道路或城鎮建設用地所隔斷,呈孤島狀分布。林地的覆蓋率偏低,樹種單調,林相結構單一,缺乏觀賞價值。

3.2土地資源

翔安區仍有大量適建用地可供城市發展,土地的可塑性很大。區內目前仍存在著一定規模的農田,其面積占總面積的44%,從空間分布上看,全區農業耕作地的集中分布區已隨著城鎮建設用地的擴張而逐漸縮小。翔安的工業用地分布比較散亂,存在規模小、土地浪費嚴重的現象。翔安區的灘涂資源豐富,目前有49.73km2,集中分布在翔安區南部,沿著海岸分布大量的養殖池塘,近些年來鹽田也不斷轉為他用。

3.3綠地

城區目前公共綠地嚴重缺乏,無成規模的社區綠地及街頭綠地。

3.4水庫坑塘

區內僅有曾溪水庫和古宅水庫等小型水庫,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就近期供水基本滿足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但從長遠來看,水資源缺乏將成為本區發展的制約因素。區內散布大大小小的坑塘,也受到人工干擾影響及自然因素影響,不穩定而變化明顯。東坑灣已經成為區內最大的人工圍堰內灣水域,作為區域開發的重點,應對東坑灣進行大規模的水域環境整治工程。

3.5河流水系

區內較大的河流為九溪,它作為翔安難得的生態開敞空間,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和價值。多年來九溪水質污染嚴重,農業、養殖業等侵占河道現象明顯;河流的連續性較差,河流的保護寬度很窄;部分河段被人工固化,水陸交界帶的自然生態過程被破壞。

3.6交通道路

交通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路網結構不成系統。整個區域的交通道路,仍然在完善建設中。

4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策略

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構建是區域生態安全網絡的建設過程,加強生態安全關鍵點和關鍵地區的建設,在生態節點與節點之間應形成生態走廊,使得一定區域的生態戰略點之間保持良好的結構和功能聯結,從而為研究區域的城市化過程建立維護城市人居環境、維護景觀生態過程安全的有效生態網絡。網絡通常由廊道、節點、廊道效應區組成。

4.1區域關鍵地段的辨識和生態建設

所謂關鍵地段,是指這些維持景觀的連續性具有戰略意義或者瓶頸作用的景觀地段。通過這些關鍵地段的景觀保護和建設,有效提高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并使人類為保護生態系統所付出的經濟代價降到最低。通過生態健康格局評價,來辨識整個區域的關鍵區。

4.1.1生態健康關鍵區

①翔安東北溪園內-大帽山林區、白云飛林場、香山風景旅游區:在這些區域植被集中覆蓋區,要嚴格約束其內部的開發活動,以避免自然植被破壞和損失。

②曾溪水庫、古宅水庫:它們是翔安區重要的水源地,加大植被覆蓋度,發揮涵養水源的作用。

4.1.2生態亞健康關鍵區

翔安區發展的空間結構為“一心、五片”組團式的城市空間結構、“十字形”軸線分布的產業空間結構(“一心”指城市中心區,“五片”指新圩農業保護片區、馬巷工貿片區、東坑灣高檔居住片區、劉五店-澳頭港口物流園區、大嶝-蓮河對臺特色產業園區)。分布格局正好處于目前生態亞健康狀態區域。這些生態亞健康狀態的點和局部,包括:

①崎頭-下潭尾-瓊頭地段、下后濱,澳頭,蓮河等濱海岸段:這些岸段目前以水產養殖功能為主,今后應對養殖業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規范養殖;局部地段可以用恢復沿海防護林和紅樹林等植被來改善和恢復岸線的自然屬性。

②馬巷、新店、大嶝等城市組團。

通過合理的規劃手段,約束未來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展方向和空間分布,對城市建設區形成良好的分割。盡量利用現有的生態基礎建立組團之間的生態隔離帶,可以利用人工林地、園地和農田等生態空間構架這樣一些組團隔離帶。在適合地段引入適量的綠地類型景觀。注重居住區和工業園區的綠化,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改善城市景觀形象。通過建成區內部的土地調整,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增加開放空間和綠地覆蓋。要合理選擇持久、穩定存在的林種、樹種,一般以鄉土植被為宜。

4.2生態節點建設

生態節點又稱踏腳石(steppingstone),是整個區域生態體系或者景觀格局中,一些面積較小但至關重要的區域。這些節點一方面形成區域安全網絡的關鍵保護點,對區域生態安全起著控制點的作用,另一方面對改善局部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具有重要價值。

①基本農田保護區生態節點。農業面對快速擴展城區空間的壓力,農業土地資源消耗很快。保留一些重要的基本農田,一則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再則可與城市綠化隔離帶相結合,成為城市綠色的開敞空間,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

②東坑灣水域、澳頭灘涂節點,這些區域作為重要的濕地鳥類物種棲息地加以保護。

③鱷魚嶼、劉五店海域,作為重要海洋珍稀物種中華白海豚和文昌魚的棲息地保護區。

④下譚尾、九溪入海口的紅樹林恢復區,作為重要生態系統恢復區加以保護,防止填海造地等開發活動對其破壞。

⑤區域內面積大于1km2的坑塘水體。

⑥生態廊道網絡的節點,主要指生態空間網絡系統的交叉點處形成的生態節點,特別是大型立交橋周邊地區形成的綠化空間節點,也包括與綠色通道相連的公園、濕地等;

⑦建成區內獨立的開敞空間,主要指是一些建成區內集中分布區的大型城市公園或綠化廣場。這些節點也是區域生態安全網絡建設的有益補充。

區域生態節點的保護和建設,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區域生態空間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有助于區域植被覆蓋度的增加,有效地約束城市建設用地的無序擴展,減少局部地段的景觀破碎度和城市化速率。

4.3生態廊道的建設

自然生境之間的生態連通性是衡量區域生態穩定性的重要指標,而生態廊道則是實現和維持生態連通性的主要手段。廊道的結構是影響廊道生態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無論是河流廊道還是道路廊道,都應該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出發點,植物的配置以鄉土樹種為主,最好是將周圍的植物群落引入到廊道結構之中,在樹種搭配上喬、灌木結合,使廊道結構趨向于自然狀態或者半自然狀態。

4.3.1河流廊道的建設

針對九溪展開生態與景觀綜合整治十分必要,主要措施包括:

①保持河道的自然地貌特征,保護自然形成的淺灘、沼地;

②滿足物種棲息地的多樣性植被群落;

③水質治理,嚴格控制河流的水污染;

④建設生態駁岸,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間的交換與調節,具有一定的抗洪強度;

⑤劃定河岸兩側100m范圍為河流的緩沖區,限制人類活動;河岸兩側30m內的范圍作為河流廊道必要保留的寬度,其范圍內必須保證良好的植被覆蓋度,保持和恢復生態群落的完整性。

4.3.2交通廊道的建設

交通廊道對于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或者特定區域來說,是一種干擾型的廊道,在廊道設置方面,要有意識地減少這些干擾,盡可能避開生態系統完整且脆弱的區域;盡量避開野生動物的生態廊道,不影響野生動物的生存;在道路兩旁建設一定寬度的綠色植被廊道。

4.4區域安全格局的生態網絡及其建設

4.4.1生態網絡構架

整體生態空間格局的連續性程度是衡量城市生態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生態網絡的增加被認為是提升城市開放空間系統生態價值較適宜的方法。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在區域生態安全格局評價和趨勢分析基礎上,加強生態安全關鍵點和關鍵地區的建設,在生態節點與節點之間形成生態紐帶,使一定區域的生態戰略點之間保持必要的聯結,從而形成區域生態安全網絡。就翔安區而言,就是利用組團分隔帶、山地林地和濱海自然保護區,形成相互聯系的生態空間構架,以增強防災(臺風、蟲災)、消除熱島效應、凈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環境功能。

因此,合理組合全區現有的以生物生產過程為主的生態系統類型,并結合上述關鍵點與關鍵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和改造,建設具有區域意義的大型生態軸線,實現對全區現有以及未來城市建成區的有效生態分隔。生態軸線的具體構成如下:

①溪園內-大帽山林場-白云飛軸線;

②澳頭-劉五店-鱷魚嶼濱海灘涂軸線;

③小嶝-大嶝-澳頭淺海灘涂軸線;

④香山-東坑灣軸線;

⑤九溪及其生態緩沖區軸線。

4.4.2區域生態軸建設

山地林區軸線是生態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對于維護全區生態穩定性具有其他景觀類型無法替代的作用。完善林地組分結構和功能,建立未來景觀舒適性。增加各生境斑塊的完整性和連接度,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并通過溪流廊道和交通廊道,將自然引入城區。

對于濱海灘涂淺海軸線,應科學確定岸線和海域功能分區,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者總體效益最優化。盡可能保留和恢復自然景觀和自然生態岸線,如珍稀海洋物種棲息地和紅樹林、灘涂濕地等特殊生境??刂坪S蛭廴?,適合地段恢復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

以九溪兩側綠帶為豎軸,以香山-東坑灣綠化滲透空間為橫軸,構成翔安城區十字形的綠化主軸。

5結語

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是將景觀生態學原理和規律比較合理地運用于實踐。在有限的土地資源條件下,規范無序的超強度的城市建設行為,使其對區域的生態安全不致造成無法逆轉的破壞。以經濟和高效的景觀要素的配置狀態,使自然空間與城市空間各得其所,相互協調,維護生態過程的健康與安全,實現區域經濟、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從翔安區目前的景觀組分比例和空間分布形勢來看,基于現存的生態景觀,以有限的土地資源來進行安全格局的構建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海灣型城市建設過程中總體生態安全水平下降的趨勢,最終實現區域生態安全狀況的改善。

參考文獻:

[1]陳鵬.基于遙感和GIS的景觀尺度的區域生態健康評價——以海灣城市新區為例[J].環境科學學報,2007,27(10):1744-1752.

[2]陳志鴻,陳鵬.廈門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述[J].廈門科技,2005,(4):4-7.

[3]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5~152.

[4]張春麗,劉繼斌,佟連軍.深圳寶安區資源環境壓力與發展調控對策[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8,28(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