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視野下生態建筑美學新模式

時間:2022-06-11 04:13:00

導語:可持續發展視野下生態建筑美學新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可持續發展視野下生態建筑美學新模式

現階段綠色建筑材料和技術正處在由實驗階段向市場大規模推廣的過渡階段,切實提高和充分發揮材料和技術的生態效益,堅持技術創新,注重建筑經濟性的同時選擇能耗少對環境污染破壞少的設計理念。然而從長遠的目光來看,面對形態各異的材料和技術在建筑上疊加引發的生態建筑的美學問題,我們應該在建筑的設計、建設、管理、回收各階段秉持怎樣的設計理念?

1生態建筑美學

生態建筑美學,就是將生態美學的觀點引入到了建筑的審美當中,以生態思維審美為理論支點,以建筑為審美的研究對象,審美特性兼具理性與感性的雙重標準,不僅注重建筑所展現出的形式視覺美,更關注于建筑材料與技術帶來的生態效益與審美的經濟與環境成本之間的博弈,是一門融合了技術美學與藝術美學、環境美學諸種分類美學的多維美學綜合體系。

2生態建筑美學的特點

2.1低技材料高技運用、高技材料新型應用

低技材料在經過了特殊的加工處理之后,或是直接構成建筑的圍合界面,或是以特殊的編織工藝形成建筑的外圍護結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由栓皮樹樹皮余料壓制成板包裹而成的吸音隔熱性能良好的葡萄牙館(圖1);由以塑料的邊角余料和標簽紙為主要原料制成的能重復使用、可降解、自重輕含水量低又堅硬的木塑復合材料的芬蘭館(圖2)。而這些材料本身的材質質感、紋理在構成建筑界面的時候就給人帶來了新穎的、富于自然氣息的視覺美感。圖1葡萄牙館———軟木板圖片來源:2010上海世博會官方網站近幾年在一些大型的建筑中得以成功應用的高技材料,如ETFE在上海世博會日本館(圖3)不僅僅是構成建筑外圍護結構的材料,其雙層結構結合和通風管道、設備、太陽能光伏發電板以及水噴霧系統共同工作,在建筑保持整體完整性的同時,更是給我們帶來了材料在建筑應用上的生態美感。

2.2采用適宜技術改善建筑節能效益

不同于之前將建筑技術作為彰顯建筑個性和強調視覺體驗的興奮點,或借助于最先進的建筑技術來表達設計師的創意理念。技術不再是張揚的手段、玩味的表現形式,不再盲目的追求最近技術的應用,因時因地依照現實的實際需求來選擇所需的技術。生態建筑在滿足建筑技術低耗、高效、經濟、環保、集成與優化合理性和技術美這些之外,更是將技術與建筑形式、構件、設備等等元素的融合,人與自然還有現在與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納入到了建筑技術考慮的范疇之內。通過自身建筑造型處理就達到良好的自然通風、照明與遮陽,本土材料和回收廢料制成的外圍護結構實現的良好熱工性能,風帽的自動捕捉風能源實現的自然通風等等都是在經濟和技術成本上不需要過多投入就可以看到建筑節能效益的經典案例,因此適宜的采用相應的技術對于生態建筑達到合理的建筑節能效益是至關重要的。隨著新穎的建筑結構形式、多樣的材料質感與紋理和形態各異的建筑構件的不斷涌現,建筑技術自身的美開始被人們所察覺和關注并納入到了建筑的審美范疇之中。

2.3從生命權周期綜合衡量建筑生態效益

在衡量建筑材料、建筑技術和生態建筑的生態效益的時候,僅從其節能減排的優勢環節局部分析優劣與否顯然是片面的。材料和技術的存在不可能只存在于建筑的某項環節當中,而應從生產、運輸、建設、使用、維護、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綜合全面的評價。大多的建筑材料和技術的性能優勢體現在其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的生態效益,而往往忽略其運輸的成本,建設過程對環境造成的干擾和破壞,使用中的維護難度及成本以及再起生命周期結束后的回收再利用問題。廢舊的材料與舊建筑的再利用、本土材料和建造方式的使用和借鑒、使用和維護過程中對于成本的衡量以及最后的回收階段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實現在保證性能發揮的同時,盡可能的減少和降低其他環節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2.4從整體上綜合把握建筑的美學和諧性

生態建筑的美從整體上可以從兩個方面把握:建筑自身造型與建筑技術的和諧美;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美。圖4倫敦零碳館圖片來源:《世博會倫敦案例零碳館———應對氣候變化的塵世策略》建筑材料和技術應用于建筑外圍護結構之上,如果只是簡單的將技術與建筑結合,或許建筑材料和技術照樣能發揮其性能的優勢,但是、不協調的美感智慧給使用者帶來視覺美感上的落差。我們往往忽視材料、技術及設備自身的美感,而生態建筑的美感應更多的來自于這些他們與其他建筑構件的巧妙處理。例如光電水幕墻結構系統以及原型取自英國貝丁頓零碳社區的上海倫敦案例館的墻體綠化和風帽系統(圖4)。隨著對于環境問題的關注以及生態建筑外延的拓展,生態系統性能的研究不再拘泥于靜止的建筑單體,而是將周圍環境中的山川、河流、城市景觀等等都納入研究范疇。

2.5媒體技術力量深入參與建筑全生命周期

在建筑設計領域,圖像合成技術與三維模型生成模擬已成為建筑設計過程成果直觀化的重要手段,而隨著電腦模擬與三維動畫合成能力發展的日趨完善,以及隨著出現的網絡輔助設計,數字技術在建筑設計中已經不再只是充當工具而已,而是進一步成為建筑師思維的延續,從而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建筑的構筑流程。其已經超越了技術的層面,而對人類的思維方式和習慣都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整個生命周期中都離不開相關媒體軟件參與,SketchUp對于方案的三維形體的推敲與把握、CAD精確的數據建立、3Dmax和PhotoShop的表現圖對于材料質感、建筑細部的表現力,使得建筑師能夠在他們的幫助下對建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創作,即深入的圖式思維。還有生態建筑設計中針對風環境設計的Airpak,以及光環境設計的Ecotect,綠色集成軟件使得建筑設計更為科學合理,在形態設計上有據可依。把設計和建造階段的建筑信息有效地運用于建筑的使用管理階段,借助于媒體力量的樓宇控制平臺系統,可以實現建筑的節能性、安全性、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技術化。

2.6關注多層面的文化傳播

在對材料、技術生態效應展示宣傳的同時,更深層次的是對于文化的傳播。直至現代建筑之前,建筑師作為建筑的設計建造的靈魂師幾乎掌握并通曉從建筑設計到結構構筑乃至建設施工過程中的絕大部分知識。而到了今天的信息時代,建筑所涉及到了許多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文化。建筑從設計到施工建造需要凝聚生態學、工程力學、美學、結構、心理學等等多層次多方面的信息,因而建筑設計也不再是建筑師的獨角戲,建筑研究所涉及的各專業人員和知識的團隊探索和合作。這就要求我們關注多層面的文化,使得建筑呈現出協同性、跨地區、多文化的特征。

3結語

生態建筑美學強調的就是事物的本質性、整體性、循環性,其精髓就是尊重自然,妥協為上,在協調過程中實現生態性能與視覺美感的雙贏,體現人、技術和環境三元之間和和諧,體現地域性、民族文化等多層面的文化。面對自然、面對與存在與環境之中的建筑,人們應做出的理智之舉應該學會妥協,學會將自己的利益與自然生態之間尋求平衡。人們在衡量一種新思想或技術的合理性時,往往重視其短期效益。生態建筑則是需要較多前期費用而利益目標速度又相對較為緩慢的系統工程,并且用于生態設施方面投資帶來的回報最終并不一定能夠裝進開發商的口袋,更多的是為使用者和社會所分享,并且若干年后才能體現出節約能源的價值大于生態建設投資的價值。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應該在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新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加強生態建筑在經濟上的可行性,從而促進生態建筑的推廣。

可持續發展早已經不僅僅是停留在一種時代口號的層面上,而是成為人類思考和探索未來的一種方式,作為社會整體,人們已經接受它,將其納人日常思考模式,診透進當代西方建筑的從構思到施工、從建筑組群到細部節點的各個環節中。我們應該在我們的生態建筑建設道路上,探索出具有我們民族精神和悠久文化的中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