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園區污水處置方法完善
時間:2022-08-10 06:05:56
導語:印染園區污水處置方法完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前言
紡織工業廢水是對水環境污染構成嚴重威脅的工業污染源之一,而約80%紡織廢水來自于印染行業,印染廢水排放量約為工業廢水總排放量的1/10[1]。印染廢水的水質隨采用的纖維種類和加工工藝不同而異,污染物組分差異很大。隨著染料品種的變化,表面活性劑及化學漿料等的大量使用,印染廢水可降解的難度加大,成為較難處理的工業廢水之一[2]。國外紡織印染行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有韓國釜山、日本大阪、意大利米蘭和墨西哥等地,印染企業較為集中,印染廢水相對較大。處理方式主要有兩類:一是采用工廠處理和城市污水綜合處理相結合的方法;二是采用單廠處理的模式進行處理。國外廢水的處理方法仍以生物法為主,如日本的生物法占93%,英國占85%;美國占68%[3]。近幾年我國印染行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印染業中規模第一的國家。印染加工企業大多數集中在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地區。作為耗水和排污的“大戶”,印染業中的水污染已經成為我國紡織工業最大的環保問題。某工業園區主要為印染企業,其生產工藝主要包括:退漿、煮煉、漂白、絲光、染色和整理,排放廢水以退漿、煮煉、染色廢水為主。各企業污水處理站的尾水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網,進入集中污水處理廠。該廠運行兩年來部分指標難以達到排放要求,本文對現行的處理技術和運行狀況等進行了調查,分析了主要污染指標難以達標的原因,進行了運行調控實驗和提標改造實驗,提出了改善出水的方法和工程優化的措施,即出水進行砂濾和二氧化氯強氧化,并對改造后的出水效果進行了監測。
2材料與方法
2.1進出水水質污水廠設計規模為2.5萬m3/d,進水主要是印染廢水及少量生活污水,以印染、漂染、染織、拉絨、毛紡企業等排放的廢水為主,大約60%。設計進水水質如表1所示。實際進水的COD、SS、色度均超過水標準,且水質波動特別大,瞬時沖擊值可達設計標準的6~10倍,嚴重影響生物處理系統?;旌蠌U水的可生化性相對較好,進水平均B/C值不小于0.3。
2.2實驗裝置加工了小試濾柱對現有出水進行深度處理。石英砂濾罐的規格為Ф600*1500mm,碳鋼材質、處理水量2~3m3/h,工作壓力0.6MPa,管徑DN65,石英砂量650Kg。試驗工藝見圖1。加工二氧化氯強氧化裝置對現有出水進行強氧化。二氧化氯發生器的型號為HTF-50(2000系列),山大華特生產,有效氯產量50g/h,實驗裝置包括2個5m3規格的水桶、普羅名特Conc1601計量泵、102L原料儲罐、SSQ-150水射器等。二氧化氯強氧化實驗工藝見圖2。2.3分析測試指標及方法采用重鉻酸鉀法測定CODCr;采用重量法測定懸浮物;采用稀釋與接種法測定BOD5。
3結果與討論
3.1現有污水處理系統的工藝運行效果污水廠自2007年底投入運行以來,進水量波動大。2008年6月開始處理水量超過設計水量,平均日處理量26988m3,最高日處理量32317m3,最少日處理量僅3356m3。2008~2009年的進水、水解酸化池出水和總出水的各種污染物以周平均值統計分析,得到圖3~圖8,運行效果分別討論如下。
3.1.1有機污染物、進出水B/C值、色度和懸浮物去除效果進水、水解酸化池出水和總出水的CODCr濃度見圖3。進水的CODCr周平均濃度范圍在80~1330mg/L之間,平均值為557.6mg/L,經過水解酸化池后,濃度范圍在50~623mg/L之間,平均值為378.1mg/L,平均去除率為32.2%;經過生物池后的總出水濃度范圍在46~274mg/L之間,平均值為124.4mg/L,生物池平均去除率僅為67.1%,總平去除率平均為77.7%,無法達到排放要求。裝置各為止的BOD5濃度變化趨勢見圖4。進水的BOD5濃度范圍在23~427mg/L之間,平均值為217mg/L,經水解酸化池后,濃度范圍在122~277mg/L之間,平均為188mg/L,經過生物池后的總出水濃度范圍在5~64mg/L之間,平均值為22.3mg/L,生物池平均去除率為86.6%,總平均去除率為88.9%。色度變化見圖5。進水的色度范圍在24~265倍之間,平均值為125倍,經過生物池后的總出水的色度范圍在8~64倍之間,平均值為33倍,平均去除率為70.7%。進水B/C在0.51~0.24之間,平均值為0.37;水解酸化池出水B/C在0.59~0.36之間,平均值為0.47,比進水平均值提高了0.1。懸浮物濃度見圖6。進水的懸浮物濃度范圍在44~1943mg/L之間,平均為422mg/L,總出水濃度在21~296mg/L之間,平均值為90mg/L,平均去除率為73.3%。
3.1.2氨氮和磷的去除效果兩年來進出水氨氮的濃度變化趨勢見圖7。進水平均濃度范圍在9.4~26mg/L之間,年平均為16.5mg/L,經過水解酸化池的濃度范圍8~50mg/L,平均為22.4mg/L,水解酸化池的有機氮氨化作用明顯;經過生物池處理后的氨氮濃度為1~12mg/L,平均值為5.5mg/L,平均去除率為75.9%??偭诐舛纫妶D8。進水平均濃度范圍在0.9~7mg/L之間,年平均為3.9mg/L;出水平均濃度范圍在0.3~1.5mg/L之間,平均值為0.8mg/L,平均去除率為77.2%??梢钥闯觯M水氨氮和總磷不高,出水也比較穩定。3.1.3生物池污泥濃度、進出水pH的變化生物池污泥濃度范圍在517~5451mg/L,平均為3090mg/L。pH進水平均范圍在7.9~9.3之間,平均值為8.4;出水pH在7.5~8.4之間,平均值為8.0。
3.2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從生產裝置兩年運行數據看,在進水CODCr、BOD5、懸浮物、色度超標的情況下,CODCr、BOD5、SS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77.7%、88.9%、73.3%、70.7%,出水氨氮、總磷達標;出水的BOD5、色度略高于排放標準;出水的CODCr、SS高于排放標準。
3.2.1污水處理系統的COD難以達標現象分析(1)進水的污染物總量高,處理裝置的污泥負荷過高,出水懸浮狀COD較多。由于進水量超過設計值,且進水的污染物濃度高,運行兩年來,盡管設計的污泥負荷為0.09kgBOD5/(kgMLSS•d),實際污泥負荷達到0.07~0.40kgBOD5/(kgMLSS•d),改良SBR池的污泥濃度平均為3090mg/L,由于二沉池的澄江時間少,出水的懸浮物較高,導致懸浮狀的COD偏高。(2)廢水的難降解有機物較多。企業排放廢水含有多種印染助劑及抑制生物的惰性物質,成分復雜;進水格柵上常沾滿黏稠的化學污泥。園區近20家企業大都采用“中和調節池—混凝沉淀池-水解酸化池(一級或多級)-接觸氧化池(一級或多級)-沉淀池(或氣浮池)”等設施進行污水處理,工藝流程較長且基本相同,容易生化處理的污染物大部分已被去除,COD主要由難降解污染物組成,去除的難度大,B/C僅僅為0.1左右,如CODCr、BOD5、懸浮物、色度的進水高值分別為5059mg/L、659mg/L、3612mg/L、512mg/L。(3)設計處理工藝和實際處理廢水的水質有一定的差異,且缺乏抗沖擊能力。工程設計時采用城市污水處理廠工藝,而實際進水為印染廢水,設計時考慮的工藝調控措施實際應用時達不到預計效果等。由于進水水量波動較大,且生產企業存在偷排現象,其環保裝置偷排污泥現象時有發生,對水解酸化池造成較大沖擊影響,進而引起SBR生物處理系統頻繁遭受沖擊,往往尚未恢復又受沖擊,不能持續平穩運行[4]。
3.3提高總出水水質的實驗研究
3.3.1總出水的砂濾實驗先后進行了3次出水砂濾實驗,每次連續運行3天。試驗期間各項污染物指標的變化曲線見以圖9~12。由圖9~圖12可知,砂濾對懸浮物去除效果最明顯,出水的SS可穩定與20mg/L以下;其次是色度,降低了1倍左右;過濾后COD下降了10~20mg/L,BOD5則沒有明顯的去除效果。砂濾對懸浮物的去除效果最為顯著,擴建后無論采用砂濾池還是濾布濾池,都要對二沉池出水懸浮物濃度預留控制措施,可以采用二沉池前加絮凝劑或助凝劑,或在二沉池和濾池之間增加高效沉淀池,這樣就能保證在二沉池出水懸浮物或COD較高的情況下,投機絮凝劑粉末活性炭等,降低過濾負荷,確保出水懸浮物在10mg/L以下,也可以進一步保證出水COD、總磷達標排放。
3.3.2總出水的二氧化氯氧化實驗持續進行了6天小試,每天兩次。實驗方法為將水桶裝滿總出水,利用計量泵投加二氧化氯,水射器混合藥劑和水,二氧化氯氧化時間為30分鐘,取試驗前后的水樣,分析CODCr變化,如表2。由圖13可知,隨著二氧化氯投加量增加,COD的去除率呈現則增加趨勢,氧化后的COD也降低到達標排放要求。二氧化氯投加量為20mg/L時,COD去除率約為30%,成本約為0.09元/噸污水。建議擴建工程選用二氧化氯氧化COD時,可以該投加劑量作為出水氧化備用手段。
4結論
4.1分析認為水廠出水不達標的主要原因是水廠進水水量波動較大,污泥負荷過高,出水懸浮狀COD較多,難降解有機物較多,即設計進水水質與實際進水水質嚴重不符,導致設計的SBR工藝在處理實際進水時存在許多局限,無法達到理想的處理效果。
4.2小試模擬試驗表明,生化處理的出水經過石英砂過濾后,SS大幅降低,可穩定低于20mg/L,出水的色度也可降低一半;COD可降低10~20mg/L,砂濾對BOD5的去除不明顯??偝鏊捎枚趸葟娧趸瘯r,當二氧化氯的濃度達到20mg/L時,能夠保證出水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
4.3建議建設印染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時,盡量接入部分城市生活污水,不僅能使投資和運行更為經濟,同時還能提高污水處理效果,便于污水回用水。通過擴建和選擇新的工藝,最終實現提標并穩定達標排放。
- 上一篇:林業生產面臨問題及措施
- 下一篇:林業發展觀念促進林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