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結構設計與應用研究
時間:2022-06-01 08:57:48
導語:公共建筑結構設計與應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介紹了結構仿生產生的背景,論述了結構仿生的類型,主要從結構仿生與造型藝術、自然環境、經濟技術相結合的角度,闡述了仿生理念在公共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以滿足多元化的建筑結構形式。
關鍵詞:結構仿生,公共建筑,自然環境,經濟技術
1結構仿生與背景介紹
結構仿生(BionicStructure)一詞,最初起源于自然界,特指從自然環境中的力學特性、結構關系、比例尺度、空間大小以及材料性能等汲取靈感,應用于建筑的結構設計中,進而滿足多元化的建筑結構形式[1]。在建筑界,西班牙的巴倫西亞建筑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Calatrava)認為仿生結構設計分為兩種:一種是人體仿生,一種是自然仿生。人體仿生指模仿眼睛、手掌、脊柱等;自然仿生指模仿植物,花草樹木的生長肌理,動物的骨骼、關節等[2]。然而,他所強調的模仿并非是完全按照生物體的樣式,而是從生物體本身結構中提取一系列元素應用到結構設計中。通過這樣的結構設計,可以將結構工程師的嚴謹性與藝術家的創造性緊密結合,形成了以仿生理念為核心的獨特形式,將建筑結構提升到更高的一個層次。
2結構仿生的分類形式
2.1膜結構
膜結構主要是從自然界中胞體體系中演變而來,相比較而言,胞體形式幾何形態較復雜,易認知,多呈現出曲面形態。胞體結構在建筑中的應用主要是承受拉伸力的封閉層面,通常與其他結構共同組合而成。常見的胞體有:肥皂泡、空氣泡、商品袋等,有很高的承載力,是一種具有拉伸力同一性的結構體系。膜結構是由高強薄膜材料及加強構件通過鏈接使內部形成預張應力,常作為覆蓋結構,可以承受外荷載的空間結構形式。主要分為充氣膜和張拉膜兩種結構[3]。充氣膜結構通過不斷充氣給室內,室內外產生壓力差,屋蓋膜布受到向上的浮力,從而實現較大的跨度。張拉膜結構依靠自身的張拉應力與支撐桿件共同構成,形成某種特殊的空間結構。帳篷即是一種膜結構,有著鮮明的自身特色,利于快速搭建和重建,適宜運輸及靈活布置。在現有的建筑結構中,膜結構也應用較廣。如體育運動場、各類球館、大跨度的展覽廳等,其屋頂都采用了膜結構形式,減輕了建筑自身的重力。
2.2殼結構
殼結構最初起源于動物本身,如烏龜的背甲,呈拱形,跨度大,內涵多種力學原理。僅靠2mm的厚度來抵抗外界的壓力。通過相應的曲面構件,使產生的力均勻的分布在殼表面。在建筑結構中,殼結構即曲面的薄壁結構,按照曲面的樣式共有筒殼、圓頂薄殼、雙曲扁殼和雙曲拋物面殼等四種。殼體結構為了適應建筑工程的需要,廣泛應用于大跨度建筑的屋蓋以及中小跨度的屋面板等,大多數情況下由工廠生產后運輸現場進行安裝,快速便捷,是公共建筑中備受歡迎的結構形式。建筑材料的使用也相對靈活,以鋼筋和混凝土為主,也可用鋼、木、石、磚或玻璃鋼做成。殼結構產生的建筑形態優美,經濟適用,樣式多變,在公共建筑中,尤其是體育類建筑中應用廣泛。因此,建筑結構工程師們將該結構特色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如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北京火車站大廳35m×35m雙曲扁殼,大連港倉庫屋蓋16個23m×23m組合型扭殼,均是典型的實際案例。
3仿生理念在公共建筑結構中的設計與應用
3.1與造型藝術相結合
很多情況下,建筑師往往忽略從建筑結構本身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建筑造型,甚至以犧牲建筑的結構空間而過分追求建筑造型。然而,工程師們比建筑師更善于觀察自然界的一切生成規律,已應用現代技術創造了一系列嶄新的仿生結構體系。他們善于發現自然,善于把自然界的肌理應用到建筑結構中,甚至將一片片樹葉的葉脈衍生成建筑的支撐體系。例如,1947年—1949年,意大利結構工程師奈爾維和建筑師巴托利仿照樹葉葉脈肌理,將意大利都靈展覽館的巨型拱頂按照葉脈肌理進行設計,形成了寬93.6m,長75m的拱頂。從下往上看,在設計理念上,接近自然,在造型設計上非常藝術,透過混凝土骨架和玻璃格交織錯落,使得該建筑聞名于世(見圖1)。此外,丹下健三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建造的游泳館與球類館,利用懸索結構,仿照貝殼的形體,從中間向兩側緩緩卷翹,仿佛是一只只大雁向上起飛(見圖2)。丹下健三將建筑的造型與功能、結構完美結合,是當代建筑結構創作中典型代表,成為了建筑藝術作品的優秀范例。
3.2與自然環境相結合
幾何學是大自然中抽象的代表,而現代化的建筑空間,往往追隨自然,從幾何學中尋找答案。常以直角、水平線和垂直線或曲線等形體,構成建筑的主體結構,仿佛該類型的建筑結構直接從大自然中演變而來。例如氣泡和水滴,通過最小的截面空間,不規則的組合方式,集聚成多,以點帶面,形成了三維空間。國家游泳中心的結構設計是以三維空間的最有效分割為基礎進行的,它是有機細胞的基本構成單位,在礦物質的結晶構造和自然形成的肥皂泡中都可見到。它的外表看似是薄弱的薄膜結構,實際上內部采用了強度較大的鋼結構,實現了鋼結構與外表膜結構相結合的結構形式。圖2日本代代木體育館此外,鳥巢、上海萬人體育場、國家大劇院以及天津保稅區區標等均是國內著名的膜結構建筑,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元素為結構基礎,體現了自然元素為主的建筑結構語言(見圖3~圖5)。
3.3與經濟技術相結合
中國目前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在很多行業,尤其是建筑行業,如何用最少的材料和先進的技術成為了重要的使命。在眾多仿生建筑結構中,蜂巢結構由若干個整齊排列的六棱柱形組成,每一個六棱柱的底部由3個相同的菱形組成,與近代數學家們所計算的菱形鈍、銳角完全相同或幾近相同,這種結構最明顯的優勢即節省建筑材料,節約經濟,有著穩定堅固、體積大的優勢,無論是建筑界還是數學界的專家們都嘆為觀止(見圖6)。圖3國家游泳中心圖4國家大劇院圖5上海萬人體育場圖6蜂巢結構模型示意圖例如,新西蘭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國會大廈的建造采用了全木結構形式,其外形設計在原有結構模式下酷似蜂巢,簡潔的蜂巢結構外立面穩定堅固、施工便利、由下到上逐層遞減,減少用料(見圖7)。韓國Kang-nam位于十字路口的一角,以圓孔組合并非表達模型的有效性,而試圖解決暴露于外的雙層結構墻(見圖8)。視角緩解了城市的緊張,通過張力松弛無大體積混凝土和無剛度軟化,形成了特殊的空間場景,是建筑技術與經濟的合理詮釋[4]。此外,蜂巢結構原理還可以應用在航天飛機、人造衛星等部分材料中,集物理、化學性能于一體的多功能結構,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節約了經濟和能源,是比較理想的建筑結構形式。
4結語
如何建造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需要當今建筑師、結構工程師們對生物界進行深入的了解,尤其是起支撐作用的建筑結構形式與建筑功能、造型藝術、經濟價值相結合的設計理念,非常值得從業者乃至高校的教師們去倡導。圖7新西蘭國會大廈圖8韓國Kang-nam道十字路口建筑仿生已成為一種新時代潮流,也是建筑文化的新課題。為啟發建筑合理創新,以使城市環境達到生態平衡和持續發展,建筑仿生學乃是一種重要手段。在人類謀求生存,爭取成功并且實現自我的過程中,仿生學的觀點賦予了他們非凡的洞察力。希望更多的專家、學者,合理的利用現有資源,將適宜的、可持續的仿生理念更多的應用到實際工程中,讓建筑結構與建筑本身融為一體,更好的服務人類。
作者:張鵬 單位:通遼鐵建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參考文獻:
[1]魏曉華,田長河.結構仿生在大跨度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5(7):73-74.
[2]祝玉龍,蔣歡軍.我國鋼結構仿生建筑的應用與展望[J].結構工程師,2014(4):166-167.
[3]楊小峰,羅文緩.仿生建筑淺析[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5,26(6):66-70.
- 上一篇:裝配式建筑結構設計論文
- 下一篇: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策略研究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