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08 10:17:00

導語: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分析論文

1梁柱節點箍筋施工問題

一般施工做法的弊病

梁柱節點施工的復雜性主要表現為:節點構造復雜,鋼筋分布密集,操作人員高空作業,施工難度大,特別是中間柱子鋼筋縱橫交錯,箍筋綁扎不便,采用整體沉梁時節點區下部箍筋無法綁扎,致使梁節點部位不放或少放柱箍筋,留下嚴重隱患。部分施工人員意識到鋼筋骨架整體人模后柱節點內箍筋綁扎困難,便采用兩個開口箍筋拼合,然而在整個節點區均采用開口箍筋顯然不符合規范規定。規范對箍筋封閉和箍筋末端彎鉤的構造要求,是保證箍筋對混凝土核心起有效約束作用的必要條件。采用分層套箍法操作難度仍相當大,且須將節點部分側模板拆除方能保證節點箍筋間距及綁扎牢固。若采用原位綁扎鋼筋(即先安裝梁底模,再直接在梁底模上綁扎梁筋、安裝側模板),其缺陷是:(1)只安裝梁底模,不安裝側模板,板的模板無法安裝,造成整個模板支撐系統不穩定,易發生模板倒塌事故;(2)在框架結構施工中,所有的鋼筋均須在施工樓層堆放和二次運輸,在這種開放的模板體系上推放和搬運鋼筋極其不安全;(3)支模和綁鋼筋多次交叉作業,不利于施工組織管理,窩工現象較嚴重,工效較低。

2.2改進的對策

近幾年的做法是將梁板模板(含側模板)全部安裝完畢后才安裝梁板鋼筋并整體沉梁。該施工程序的優點是鋼筋堆放、運輸及綁扎較安全,交叉作業少,支模和綁鋼筋不沖突,工效較高。但若不采取特別措施,會出現節點箍筋少放或者箍筋間距無法保證的問題。對此,可采用如下措施解決:(1)下料時每個節點增加若干根縱向短筋(可用細鋼筋);(2)柱節點區箍筋現場焊接在縱向短筋上形成整體骨架,再將整體骨架套入柱縱筋并擱置在樓板模板面上,穿梁鋼筋并綁扎,為防止附加縱向短筋位置與柱縱筋沖突而造成套箍困難,附加縱向短筋應偏離箍筋角部約50mm,采用該法可保證柱節點箍筋的間距與數量,實施效果較好.需要說明的是,當結構較復雜時,采用該方法可能也會有困難,施工時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3框架柱縱筋的搭接

按照規范和規程的規定允許搭接的矩形,異形柱縱筋應優先采用機械連接或對接焊,但有些施工單位為降低成本或貪圖方便,更愿意采用搭接。這種做法往往會造成柱在縱筋搭接部位的截面過小,因該部位箍筋尺寸并未變化,使柱縱筋難以緊靠箍筋(相差柱主筋1d的距離,其直徑通常在?覬18以上)。這一問題在柱截面較大時還不太突出。隨柱截面的減小就顯得較為突出。特別是異型柱通常柱寬僅2O0mm.如端部配2?覬25縱筋.減去鋼筋保護層5Omm。則此時兩根縱筋的凈距僅100mm。若采用搭接,則搭接處兩根縱筋的凈距如按搭接1根考慮也僅75mm,若兩根同時搭接則只剩下50mm。顯然對柱有效截面削弱太大,使鋼筋搭接末端延伸部位成為柱的薄弱點。

在按規范柱縱筋容許搭接時(三、四級框架d<22),施工人員應在下部柱筋搭接部位末端延伸15Omm,并向外彎折1d,使上部柱縱筋通過此彎折段與下部柱縱筋軸線對齊,并宜在彎折段增加構造焊,可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增加的工作量又不算大。

4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問題

保護層厚度的規定是為滿足結構構件的耐久性要求和對受力鋼筋有效錨固的要求。保護層厚度太小,無法滿足上述要求,太大則構件表面易開裂,因此,《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04-1992)第3.5.8條《建筑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GBJ301-1988)第5.2.10條、《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第5.5.2條均規定受力鋼筋保護層厚度梁拄允許偏差為±5mm。

在框架結構施工中,由于樓面標高是一致的,雙向框架梁同時穿越柱節點時,必然造成一側框架梁面筋保護層厚度偏火(往往會超過40ram)。井字架梁節點也有同樣問題,這些問題無法避免,但需注意:一是梁箍筋的下料問題,由于一向框架梁面筋需從另一向框架梁面筋底下穿過,若該向框架梁梁端箍筋按原尺寸下料,面筋無法直接綁扎到箍筋上,對粱骨架受力不利,因此梁端箍筋下料時高度可減小20~30mm(儀一向框架梁端需要),二是施工時以哪一向為主,因保護層厚度增大,截面有效高度變小,正截面受彎承載能力減小(約5%),設計時是否考慮了這種影響,另一方面構件表面容易開裂?!痘炷两Y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第9.2.4條規定:當梁、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大干40mm時,應對保護層采取有效的防裂構造措施。對此須在設汁時就明確以哪一向為主,并對保護層厚度偏大的一向梁端加鋪一層鋼絲網以防表面開裂。

5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

5.1柱的“爛根”和“夾渣”

現澆框架容易出現“夾渣爛根”現象,使根部混凝土漏漿,嚴重時出現“露筋”和“孔洞”。其直接原因是柱模直接放在樓地板上,預先沒有在樓板上做找平層或加標準框澆出底面,更沒有留清掃口。當層段>5m中段未留澆筑口,進料從頂部直接下。自由落差>3m,在柱內鋼筋阻攔下料使粗細料分離,另因底部板麗不平且未堵縫。導致水泥漿流失掉,也存在底面垃圾未清除凈、振動棒長度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根部夾渣,爛根問題。保證質量的措施應在框架柱接頭外進行,即上次燒筑后加相同規格的方框,并澆平框面,繼續上澆前支橫模從板面開始,澆筑時在頂灑一層l:0.4的水泥砂漿。并鋪l:2水泥25~30mm厚,在其上澆混凝土,可保證框架柱自然密實,不會出現夾渣或爛根的質量問題。

5.2控制好混凝土質量

對配合比的控制不容忽視,再準確的配合比,現場不控制粗細骨料的含雜質量和稱量,仍然會生產出不合格品。有的工地不做配合比設計,而套用別人的比例。對已澆成品不保護,養護不及時,尤其是夏天氣溫高的地區更需要保養,這是提高強度的重要環節。對混凝土框架柱的澆筑施工,必須遵守現行的施工規范,注意克服配料計量、拌和時間短,加水不控制,運距長搖晃離析現象,更要注意不允許二次加水重拌及振搗不密實、過振、漏漿、跑模、不清除殘留木屑等現象。操作素質低下所產生的后果將削目支撐件的豎向荷載,影響結構連接及降低抗震能力。只要有健全的施工操作標準,步步檢驗認證,按規范施工,框架工程質量就會得到保證。

6結語

現澆施工的框架具有整體性好、圍護墻體輕、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布局靈活多樣的優點,在工程實踐中成為主要的結構形式,工程技術人員在施工中應嚴格按照圖紙和規范施工,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

論文關鍵詞: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節點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中的幾個問題,對控制工程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