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學藝術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4 11:45:00

導語:建筑美學藝術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美學藝術分析論文

世界文明古國、巍然屹立在東亞大陸的偉大國家——,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占世界總數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個民族和超過三千年有文字記載的,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明。中國建筑是中華文明之樹中特別美麗的一枝,作為世界三大建筑體系之一,與西方建筑和伊斯蘭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國最早的史前建筑,誕生于距今約10000年的舊、新石器之交,即原始農業開始出現,人們的定居要求開始增強的時候。而最早顯現出初步的關于美的也即廣義藝術要求的建筑,則出現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時代中期。從一種結構體系而言,中國傳統建筑終結于二十世紀初。

在漫長的過程中,中國建筑始終保持了自身的獨特性格。從其全部歷史,可分出三個大的階段:商周到秦漢,是萌芽與成長階段,秦和西漢是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歷魏晉經隋唐而宋,是成熟與高峰階段,唐代的成就更為輝煌,是第二個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實與階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個高潮。這三個階段可分別以秦漢、隋唐、明清為代表。

中國傳統建筑以漢族建筑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宮殿、壇廟、陵墓、寺觀、佛塔、石窟、園林、衙署、民間公共建筑、景觀樓閣、王府、民居,長城、橋梁大致十五種類型,以及如牌坊、碑碣、華表等建筑小品。它們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發展歷程以外,又有時代、地域和類型風格的不同。

基于中國長期的宗法土壤,中國建筑以宮殿和都城規劃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權至上的思想和嚴密的等級觀念,體現了古代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倫理觀,而與歐洲、伊斯蘭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廟、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顯不同。宮殿從夏代已經萌芽,隋唐達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規劃觀念,重視規整對稱突出王宮的格局,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規整式格局有所破壞,漢代又開始向規整的復歸,隋唐完成此一過程,元明清則更加豐富。隋唐長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國歷史最負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國的宗法倫理觀念,也及于其他幾乎所有建筑類型,如祭祀神和先賢圣哲的宗教建筑壇廟,以及在特別強調血緣親緣的關系、特別重視“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等觀念的文化背景下發展的帝王陵墓等,它們幾乎是中國特有的建筑類型,以規模之隆重,氣氛之肅穆而令人矚目。

中國主要流行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還有石幢、石燈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響,很快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過程,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和文化性格,充滿了寧靜、平和而內向的氛圍,而與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氣氛動蕩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道觀向佛寺,同樣具有安詳的風韻。如若分類,佛道寺觀大致可分為敕建寺觀和山林寺觀兩類,前者更接近宮殿,嚴謹壯麗;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靈巧。佛塔在中國建筑藝術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類型多樣,形式豐富,發展脈絡歷歷可尋,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體現得更加鮮明。

基于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文化精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鑲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而與其他建筑體系更強調人工與自然的對比不同。這在中國各建筑類型中都有明顯的反映,如城市、村鎮、陵墓或住宅的選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風水”學說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與自然高度協同的觀念在園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現,而與歐洲或伊斯蘭的幾何式園林有別。中國的建筑具有禮儀性,中國園林也是如此,查爾斯。詹克斯指出,如果園林確是嚴肅地試圖表征宇宙,而且真也表征永恒之國或佛國樂土的話,那么園林的結構應同其他的宗教形式或禮儀的空間具有某些共同之處。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園林起源與圣山魔石有關,同某些皇帝向往長生的企圖有關,也同源遠流長的文人隱士力圖與神秘的道相和諧有關㈠。老子《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道自然?!崩献拥倪@種思想不僅體現了中國人上古的自然崇拜觀念,同時也影響了中國漫長歷史中的園林建筑。有人指出,中國的園林建筑,最主要體現的是天、地、人的自然融合,其主要要素是山、水、花草和建筑㈡。中國園林起源于靈臺、靈沼,而靈臺、靈沼分別對應山、水。因為山、水是自然的基本元素,而建筑就是置于山、水之中,構成“天人和一”的關系。中國園林主要有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兩種,兩漢時以前者為主,成就高于后者,唐宋以后私家園林的水平漸高,到了清代,皇園轉而要向私園學習了。它們雖具有共通的藝術性格,而私家園林更多體現了文人學士的審美心態,現存者以江南地區成就更高,風格清新秀雅,手法更為精妙;皇家園林主要在華北發展,現存者以北京一帶最集中,規模巨大,風格華麗。中國園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被歐洲人譽為“世界園林之母”。

種類繁多的民間公共建筑如宗祠、先賢祠、神祠、會館、書院和景觀樓閣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無不深深浸染著傳統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較少,現存較完整的幾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規定的布局模式,為示清廉,風格都比較樸素。屬于居住建筑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現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不但種類繁多,形式十分多樣,而且以其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對普通人生,所體現的群體文化心態也特別率真而質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樸質明智之美,有時并不在皇皇巨構之下。

中國建筑特別重視群體組合的美。群體組合常取中軸對稱的嚴謹構圖方式,但有些類型如園林、某些山林寺觀和某些民居則采用了自由式組合。不管哪種構圖方式,都十分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性格的追求,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審美習慣,而與歐洲等其他建筑體系突出建筑個體的放射外向性格、體形體量的強烈對比等有明顯差別。

建筑與世界其他所有建筑體系都以磚石結構為主不同,是獨具風姿的唯一以木結構為主的體系。結構不但具有工程技術的意義,其機智而巧妙的組合所顯現的結構美和裝飾美,本身也是建筑美的,尤其木結構體系,其復雜與精微都為磚石結構所不及,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對有機的結構構件和其他附屬構件的進一步加工,就形成為獨特的中國建筑裝飾,包括內外裝修、彩畫、木雕、磚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豐富的手法和生動的過程。

中國各少數民族建筑也都各具異采,大大豐富了中國建筑的整體風貌。藏族建筑深植于獨特的藏傳佛教文化土壤之中,雖吸收了漢族建筑的一些形象和手法,而自成體系,非常富于特色,規模宏大,色彩鮮明,性格粗獷巨麗,其代表性杰作,不愧為世界級的建筑精品。維吾爾族以伊斯蘭教建筑成就最大,屬于世界伊斯蘭建筑體系,造型渾樸含韻,性格靜穆沉思,其民居也與漢族民居有顯著不同。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建筑受同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區的泰、緬等國較大,除富于特色的干闌式民居外,以嫵媚玲瓏的佛寺佛塔更具風韻。侗族建筑雖受漢族影響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樓和風雨橋聞名中外,藝術性格質樸古拙。此外,如回族伊斯教建筑、納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鮮族民居,也都各具異采。這些民族的建筑藝術作品,象閃現在天空的點點明星,與漢族建筑一起,共同組成為中華建筑的燦爛。

由于的原因,中國古代并沒有給我們留下有關建筑的系統專著,但中國建筑的高度成熟及其偉大成就,證明中國建筑不但擁有而且已發展為十分富于中國特色的建筑藝術理論,包括一整套建筑哲理,也包括建筑或環境的空間和形體構圖。它們散見在各種文史典籍之中,而且采取了“中國式”的闡述方式。有的雖然還沒有被古人為文字,但從大量的建筑作品中,人們還是有可能讀懂其中深藏的信息。

中國建筑從原始開始萌芽,歷商周至秦漢,為萌芽與成長階段,可以秦漢為代本。秦漢建筑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藝術特點基礎上發展而來,秦漢的統一促進了中原與吳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規模更為宏大,組合更為多樣。秦漢建筑類型以都城、宮殿、祭祀建筑(禮制建筑)和陵墓為主,到漢未,又出現了佛教建筑。都城規劃由西周的規矩對稱,經春秋戰國向自由格局揍變,又逐漸回歸于規整,到漢未以曹操鄴城為標志,已完成了這一過程。宮殿結貪官苑,規模巨大。祭祀建筑是漢代的重要建筑類型,其主體仍為春秋戰國以來盛行的高臺建筑,呈團塊狀,取十字軸線對稱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義。秦漢建筑藝術總的風格可以“豪放樸拙”四個字來概括。屋頂很大,已出現了屋坡的折線“反字”,即以后“舉折”或“舉架”的初步做法,但曲度不大;屋角坯沒有翹起,呈現出剛健質樸的氣質。建筑裝飾題材多飛仙神異,忠臣烈士,古拙而豪壯。

中國建筑歷魏晉隋唐而宋,是發展與高峰階段,可以隋唐為代表。魏晉時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形成民族大遷移大融合的復雜局面。中原士族南渡,江南地區開始進入了建筑藝術舞臺;人生多難,促使佛寺、佛塔和石窟大量出現,成為中國僅次于宮殿的重要建筑類型;文人常退跡山林,促使了美的更深發掘,中國園林美學獲得發揚的契機。隋唐在長期動亂以后復歸統一,尤其盛唐,安定,繁榮,國力強盛,與西域交往頻繁,是中國封建社會盛期,建筑藝術也取得了空前成就。隋唐建筑類型以都城、宮殿、佛教建筑、陵墓和園林為主。都城規劃已完全規整化,氣勢恢宏,格律精嚴。宮殿組群極富組織性,空間尺度巨大,舒展而大度。佛寺格調歡樂而華麗,洋溢著對現實人生的積極肯定。陵墓依山營造,氣勢磅膊。園林已出現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的風格區分,以后者的藝術意境更高。隋唐建筑單體內質外美,非常強調整體的和諧與真實,造型渾厚質樸,已較多采用凹曲屋面與屋角起翹,十分柔和大度,內部空間組合變化也很適度。隋唐建筑藝術風格可以“雄渾壯麗”四字來概括,具有可貴的獨創精神,重視本色美,氣度恢宏從容,堪稱為中國建筑藝術的發展高峰。

元明清三代是中國建筑藝術充實與總結階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個高潮。

五代兩宋至元,封建商品經濟高速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審美趣昧更趨近于富有普通情趣的日常生活,藝術日益程式化,更著意在細部和裝飾的追求。

都城仍然規整方正,商店居宅臨向街道,面貌生動活潑;宮殿規模遠小于隋唐,而序列組合更為豐富細膩;國家級祭祀建筑布局嚴整細致;佛教在唐以后己顯衰微,佛寺、佛塔已不復見盛唐的恢宏;私家園林和皇家園林的實踐更加豐富,與前代相比,同樣現出繁細的傾向。官式建筑完全定型,結構簡化而裝飾性加強??偟膩碚f,明清建筑藝術可以“精細富縟”四字大致概括。

中國建筑以中國為中心,流波泛及朝鮮、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廣大東亞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們與中國一起,共同構成為以中國建筑為核心的東亞建筑。明清時期,中國建筑特別是與西方完全不同的園林藝術,又開始為歐洲所知,并產生了實際影響。同時,中國建筑早在漢晉時代又接受了主要來自南亞和中亞的外來影響,這些影響在歷史的長河中都被中國融化為自身的有機部分。

近代以來直到今天,中國建筑在傳統的土壤上,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和新的建筑手段,吸收外來建筑文化,繼續前進著。特別是在最近二十年里,以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為契機,更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向前發展,已經產生了初步可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