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設與藝術體現論文
時間:2022-08-04 03:37:00
導語:生態建設與藝術體現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針對園林綠化規劃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從原因剖析入手,立足于"園林綠化規劃設計要找準切入點,讓體現與生態建設二者兼顧、相得益彰"這一基本思想,闡述了一些想法與見解,并提出相應的可行性措施。
引言
園林作為一種特殊的有形物質,就是在一定的地塊上,以植物、山石、水體、建筑等為素材,遵循原理和美的,創造出可供人們游憩和賞玩的現實生活境域,并伴隨著人類進程,是城市建設的產物??梢赃@么說,它給我們創造了舒適的居住環境,直接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視覺刺激,滿足了回歸、反樸歸真的愿望,但它所包含的詩情畫意等深刻內涵非一般人所能創造的,相反還會弄巧成拙,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因此,新形勢下依據客觀條件的變化,思考園林、園林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問題提出
作為世界園林之母,我國園林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園林的雛形——囿,歷經秦漢、唐宋至明清的兩千多年的,造園與工程技術得到了豐富和發展,不斷走向巔峰,形成了以皇家園林、私家園林、風景園林、寺廟園林等為代表的古典式園林。也正是由于有了這樣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時也框住了我們的思維,阻礙了開拓創新的步伐。現今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使得園林綠化未能充分發揮好在城市中的作用。
一是傳統與未來的"痕跡"明顯,藝術體現不到位。要么一味熱衷于建造昨日的"遺跡",沉醉在歷史的輝煌中,搞"復古主義",大造的"古典園林".要么就是出于新奇,不加思索地將西方的東西直接拿來,布置得與實際環境大相徑庭。
二是規劃缺乏系統性,設計中反映出生態建設力度不夠。一些城市特別是在城鎮,規劃深度不夠,多憑領導的個人感覺,任意圈點綠地,缺乏有機性、系統性和穩定性。在設計中不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各要素之間的比例不當,建筑過多。
大家都知道,進入后化,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有毒氣體排放量增加,溫室效應明顯,環境日益惡化,我們需要退耕還田、退耕還湖、退耕還草,需要建設好生態環境,保護好我們的家園。因此,園林綠化作為城市生態系統中促進良性循環發展的積極因素,根據客觀條件的需要,應逐步理清楚這樣一條思路:園林綠化既要創造出優美的景觀,給人帶來藝術享受,又要注重生物多樣性的建設,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
二、原因剖析
在祖先留給我們豐厚遺產的同時,我國的園林規劃設計仍走了一些彎路,面臨種種困境和困惑,追根溯源、究其原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一些解釋:
(一)消化傳統過多。我國古典園林的風格和形式,不外乎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效法自然的布局;二是詩情畫意的構思;三是園中有園的手法;四是建筑為主的組景;五是因地制宜的處理。但不管哪一種風格和形式,它們都打上了產生其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的烙印,建筑比例過大等與現今條件相違背的弊端。比如皇家園林,它是帝王將相、達官貴族權力財富的炫耀與象征,只是為少數人服務的,與現時期所倡導的"為社會大眾服務"的方針相悖的。一些私家園林體現的深刻內涵、脫俗境界,須仔細琢磨才能悟出來。如今的生活節奏加快,人們需要的是直觀、疏朗、明快的大色塊、大效果。因此,我們繼承傳統的同時,要懂得先進行過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吸收外來欠妥。受歐洲和科學發展的,文藝復興時期以意大利為代表的園林設計思想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像法國的凡爾賽花園,圍繞中軸線的對稱式布置,形成宏大氣勢,不失為精妙絕倫之作,透出西方人注重遵循游戲法則的文化背景。日本的枯山水園林,精心構思,巧妙借喻,小中見大,給人久久回味。今天我們流行的卻是人家過時的,像如今到處拔地而起的歐式建筑。當然,西方的園林也包含了個人的喜好和獵奇的心理。限于地理環境不同,缺乏我國古代文人騷客的那種只能意會的脫俗境界。在局部處理時,我們可吸收對稱式布置的美妙之處,他們獨具匠心的帶有高超技藝含量的創新作品。
(三)經濟利益優先。在進行園林綠化工程建設論證時,我們的領導、政府組織,市場經濟中的一些開發商,仍然擺脫不了經濟利益當頭、"效益"優先的思想束縛,只顧眼前利益,忽視生態效益,將環境正遭受破壞的危機拋在腦后。其實認真算筆帳,在搞房地產開發中舍得綠化投入,建設好生態環境,創造出有個性的小區綠色藝術美,其得到的豐厚回報是遠高于投資的。另外,有些地方為了發資源財,對現有的土地資源不是合理規劃、節約使用,而是不斷開采挖掘,搶子孫后代的飯碗。因此,在綠化的量上都不能滿足,更談不上質的提高。
(四)領導意識突出。對于這一點,無論是在生產第一線的施工管理人員,還是直接從事設計的技術人員都有深刻體會。在工作中經常碰到這樣的事:某個領導在某處看到了自認為不錯的假山玩石、雕塑噴泉等小品后,就不經論證執意去做,不考慮自身財力及周圍的環境條件。為了追求利潤,設計及施工單位有時只好違心接納,弄得不倫不類,貽笑大方。當然,這其中也有技術人員解釋工作做得不夠深入的原因。
(五)專業人才不足。由于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學科廣,綜合性強,起步又較晚,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知識體系、實踐取向等方面有待發展,需要進行結構性的重大轉變。因此,在目前創建園林城市的氣氛蒸蒸日上的形勢下,對口的專業人士就顯得捉襟見肘,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寥寥無幾。為了彌補空缺,外行大量涌入,學科專業水平提高就緩慢。一方面,以學純園藝的介入,只是將植物等素材簡單的拼湊,景觀效果不強,制圖水平差,更談不上藝術美。另一方面,就是學習建筑的,兼修一點風景園林景觀規劃的知識,臨時磨槍上陣,對植物的生長習性了解很少,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夠。鑒于此,目前急需對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進行學科的定性、定向、定型和定位,以便形成良好的人才階梯隊伍,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復合型人才,為我國的園林規劃設計構建良好的人才庫。
三、可行依據
盡管目前我國的園林規劃設計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弊端,在基層縣(市)水平一直上不去,但也應可喜地看到,在新世紀里隨著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和思想意識的空前活躍,園林綠化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和令人欣慰的前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到"讓綠色藝術與生態建設相得益彰"在理論與實踐上的依據。
(一)有著良好的綠化意識氛圍??是笄逍驴諝猓丫G色帶回家,已深入到每個老百姓的心中。家庭生活中鮮花的,社會租擺業的發展,城市建設中見縫插綠,就是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如上海,放棄地產開發帶來的豐厚利潤,在繁華地段舍得開辟綠地。最近在意大利熱那亞召開的八國首腦會議,就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將《京都議定書》擺到桌面上,說明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認可。另外,看看建國后我國城市綠地系統理論的發展三個階段:50年代至70年代,以蘇聯城市綠地規劃建設理論為指導;80年代,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90年代后,以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為指導,說明理論上已走向成熟、理智、科學。因此,濃烈的意識氛圍為提高規劃設計水平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有著先進的科學技術支持。隨著人類基因密碼的逐步解譯,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又上了一個新臺階。通過轉基因手段誘發突變形成植物嵌合體,或者直接嫁接,一種植物能開多種花;根據基因遺傳特性,引種、選育、馴化出許多優良品種;采用組織培養,挽救瀕臨滅絕物種;電腦自動化控制溫室為人們創造出四季色彩紛呈的鮮花藝術景觀;無土栽培技術的,將綠色藝術帶入每一個角落成為可能。據報道,2001年5月13日,浙江省甬臺高速公路三門段嶺口互通區,人員利用先進的工程技術,花費三百萬元,將一千年古樟挪了窩,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所以有著這些先進科學技術的支撐,生物多樣性的建設理論就有了實踐的可能。
(三)有著完善的法規保障。如今在政府行為中越來越重視園林綠化,2001年6月4日,國務院再一次發出關于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要求各級政府把城市綠化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并且每個城市都頒布了自己的綠化管理條例。例如:陜西、廣東等地嚴格執行"綠線"管理制度,江蘇省常州市已開始啟用"城市綠化審批專用章"和"城市綠化合格專用章".這些都確保了園林綠化規劃的合法性、設計施工的合理性,增強了提高規劃設計水平的信心。
四、解決措施
在深刻剖析原因之后,從園林綠化的喜人形勢中找到了解決依據,接下來思考的就是在創作中如何既要體現,給人享受,又要維持生態平衡,保護好環境,我認為關鍵是要找準切入點,拿準解決的鑰匙。
(一)把握住正確的指導思想。在規劃設計中要以中央作出的關于綠化工作的方針政策為指導思想,深刻領會,準確把握其中的深刻內涵。這就是:以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中心;堅持政府組織、群眾參與、統一規劃、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以種植樹木為主,努力建成總量適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樣性、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地系統。
(二)從比較差異中繼承傳統與吸收外來。的古典園林博大精深,與城市園林相比其產生的背景、形成的條件不同:氣候環境條件沒有受到污染,文化背景有差異,思想相對保守、封閉,服務對象只是少數人,實施的技術手段比較落后,建設的目的、出發點只是為展示奢侈和供享樂之用,并沒有考慮大多數人的需要。規劃設計中必須考慮這些不同,有所為,有所不為。
(三)充分考慮人與環境的兩方面因素,體現城市園林的新特質?,F代條件下的園林規劃設計更注重人與環境的關系,注重創造環境、保護環境、協調環境,因此設計時要以人為本,多對人的行為探討,多對人的心理動向進行,這樣方能通過處理好環境求得生態效益,創造出更符合人的心愿、得到人們認可的藝術美的作品來。
(四)規劃要注意地域范圍,設計要滿足不同空間需要。在規劃中,城市綠地力求均勻布局,向小、多、勻發展,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有機的綠地系統。在中心城區建大型公共綠地,在郊區營造"人造森林",在市區和郊區之間大規模構建綠色"生態走廊",為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方案設計中,要能滿足陽臺綠化、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的需要,真正讓綠色藝術的美無所不在。
(五)各造園要素中植物材料的配置是關鍵。為保證綠色植物的生態功能,其比例在各造園要素中要占到70%以上。植物材料的選擇應從過去單純觀賞、裝飾、綠化、美化、香化、彩化等,轉到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核心的綜合效益上來。要充分考慮到植物群落結構上的成層、鑲嵌、周期性的特點,力求做到在平面、立面、季相上豐富多樣,具有較高的風景美學價值;要考慮到植物群落能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保持人與的和諧共存。
(六)增加設計層面,將工作做精、做細。規劃設計工作具有多元性、綜合性,設計人員要多深入到生產第一線,多研究動態的因素,及時反饋信息,從設計階段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例如:現行園林綠地中地被植物用的較多,由于根系發達、蔓性強,它們往往和喬灌木爭奪養分,抑制喬灌木的根系呼吸,生長和后期景觀效果。在設計中要考慮到少用禾本科等類根系發達的地被植物,還可以提出一些改良措施并在設計中體現出來,如在喬木周圍砌筑深度在20cm以內的隱蔽擋墻,以切斷地被植物的根系蔓延。同樣,在屋頂綠化中由于承重問題,土壤介質的使用等都是綠化設計中要考慮的范疇。只有這樣,才是優秀的、稱職的設計人員。
(七)努力做好設計理念的宣傳滲透工作。一些好的作品、好的構思,往往由于領導的個人偏見、理解能力有限,未必第一次就能接受,這就要求我們設計人員要有耐心,把握技巧,善于表達自己,把優秀的設計思想傳輸給領導,讓其領會、接受你的設計意圖,而不是一味埋頭設計,忘記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五、相關思考
當然,要兼顧藝術體現與生態建設,讓二者相得益彰,在思考園林規劃設計要求的同時,還有許多與此相關的問題值得去考慮,去共同解決,確保這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一)加快學科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如何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園林、建園林,在上形成一個有機的體系,適應城市因自身發展帶來許多不可預測的新變化。
(二)土地資源要計劃使用。上個世紀,園林建設大多數是在挖掘地方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但是這種資源畢竟是有限的,如何在土地條件越來越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在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矛盾沖突中,從何處拿出土地搞園林建設更合理。
(三)園林綠化工程建設必須規范。誠然,現在已制定出許多的行業規范,但如何建立一個合理的數學模型,對工程施工、綠化養護、景觀效果評價在量上有一個定論,真正體現出設計意圖,實現再創作。
(四)加強設計工作與苗圃生產的交流勾通,使之相互協調,相互促進。設計的植物素材來源于生產,生產的發展取決于設計的需求。在這方面,政府要思考如何做好調控工作,引導好生產,為實現生物多樣性提供充足的素材,彌補市場經濟中的缺陷。
結束語
總之,今后園林綠化規劃設計應具有鮮明的特色,應符合特定的環境條件,應正確把握好藝術美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生態保護延續了藝術美,藝術美也支撐著生態保護。具體實踐中,應注重因地制宜,因境而異,有選擇地吸收古典園林、西方園林的藝術精華,從事新的創造,應注重綜合利用城市學、環境保護學、城市生態學、環境心等方面的理論來指導園林規劃設計;應在滿足生態環境質量提高的前提下,去營造景觀,去創作雅俗共賞的園林藝術美,為實現"優良的人居環境、優質的生態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總目標而努力。
- 上一篇:現代主義建筑主要特征分析論文
- 下一篇:物理詩詞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