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民用建筑混凝土質量
時間:2022-06-13 06:55:00
導語:談論民用建筑混凝土質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工民建施工過程當中,往往存在著較多的混凝土施工的質量問題,工民建中建筑物的結構安全以及防滲等功能一般是由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承擔的,比如:梁、板、柱、基礎等。因此,混凝土施工的質量在工程建筑物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想要保證工民建筑物的質量,那么就必須對混凝土施工這一環節嚴格把關。在此本文就如何控制工民建混凝土施工質量提了一些看法。
1工民建混凝土原材料的質量控制
在生產過程中,為了保證混凝土的質量,一定要對混凝土的原材料進行質量檢驗。全部符合技術性能指標方可應用,我們都知道,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原材料的質量和波動,對混凝土質量及施工工藝有很大影響。應對其品種、強度等級、包裝、出廠日期等進行檢查驗收,進入建筑工地的水泥必須有質量證明書。同時,對水泥質量有疑問或水泥出廠超過三個月時,必須抽樣復查其抗壓強度、抗折強度和安定性等性能,凡有任一項不符合國家標準規定時,都視為不合格產品,不應使用。嚴格按照試驗結果,來確定是否使用這批水泥。對于進場的骨料,應當嚴格地按照骨料不同的產地、規格以及品種,采取批量取樣方式進行試驗檢測,其檢測主要的指標為骨料的含泥量、密度、表觀密度以及顆粒級配等。
2科學配制混凝土是保證質量的先決條件
我們都知道,在實驗室里,我們所確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其和易性不一定能與實際施工條件完全適合,或當施工設備、運輸方法或運輸距離、施工氣候等條件發生變化時,那么所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也隨之改變。這樣,為保證混凝土和易性符合施工要求,需將混凝土含水率及用水量做適當調整(保持水灰比不變)。砂、石這些材料易隨環境時間等條件發生變化,試驗人員需經常取樣進行檢驗。另外,由于建筑物及構筑物結構各部位對混凝土性能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們進行各項試驗,提出能符合使用要求、性能好、成本低的混凝土配合比。其中,影響混凝土強度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水灰比。每天的施工現場,在工地進行混凝土攪拌前,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需檢驗砂、石料的含水量,調整混凝土的合適用水量,以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施工過程中,如果出現混凝土水灰比不合適的情況時,不得進行混凝土澆筑。
3和易性是決定混凝土質量的主要因素
在建筑工程中,當混凝土拌和和易性不良時,則混凝土可能振搗不實或發生離析現象,產生質量缺陷。混凝土的和易性良好,混凝土易振實,且不發生離析,能夠獲得均質密實良好的混凝土澆筑質量。通常用和易性來對混凝土拌和物的粘聚性、流動性、保水性等多種性能進行綜合評定。當混凝土的和易性符合標準時,不會發生離析現象,能夠獲得均質、密實良好的混凝土澆筑質量。通過施工實踐證明,低水量、低坍落度的混凝土都無法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如果選用此類混凝土投入施工過程,則易產生蜂窩、孔洞等質量缺陷。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才方便施工,便于振實,且投入使用的混凝土應具有較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以防止產生離析現象,泌水現象。而具有更大流動性和可塑性的混凝土更方便施工,利于澆筑振實。如今,我們通常使用摻高效減水劑的方法來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以保證混凝土的施工質量。
4澆筑過程中的質量控制重點
在建筑中,我們首先要認識到澆筑過程的重點在哪里,不僅要嚴格控制澆筑質量,檢查混凝土塌落度,還要重點監督在已攪拌好的混凝土中加水的現象,不合格的混凝土要堅決退回,絕不使用;嚴格控制混凝土澆筑質量,檢查混凝土塌落度,重點監督已攪拌好的混凝土中加水的現象,控制水灰比;模板拼縫不嚴密,往往會產生漏漿,嚴重時造成新澆混凝土表面產生露石等現象,影響新澆混凝土的質量。砂石含泥量不能過大,嚴格控制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及粉砂用量,監控振搗工藝的質量,盡量使用二次振搗工藝,提升混凝土構件的整體質量。澆筑混凝土前,將基層和模板澆水濕透,方便施工的順利進行。加強早期養護,避免構件曝曬,定期適當灑水。大面積的混凝土構件適宜“澆筑一段養護一段”原則。
5總結
在工民建工程中,必須堅持混凝土施工的質量控制原則。在工民建施工中混凝土的質量控制顯得尤其重要。根據我國現狀來看,工民建中絕大部分民用住宅以及辦公樓,都是由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所承擔的,這些建筑物的結構安全、防滲、防寒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核心。人是質量的創造者,工民建工程混凝土質量過程管理必須“以人為核心”,把人作為管理的動力,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其次就是要從對工程質量的事后檢查把關,轉向對工程質量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這是確保工民建工程質量的有效措施。建筑施工管理人員,在處理工民建工程施工問題過程中,應尊重客觀事實,尊重科學,正直、公正的原則,做到不偏不倚,尊紀守法,杜絕不正之風;既要堅持原則、嚴格要求、又要秉公辦事、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 上一篇:旅游管理野外認識實踐創新
- 下一篇:女醫學生畢業心理問題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