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工學結合的教學形式

時間:2022-07-21 10:20:40

導語:建筑工程工學結合的教學形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工程工學結合的教學形式

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第一線急需的專門人才。要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就必須走工學結合之路。加強對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搞清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積極開展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探索,既是高職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職院校增強辦學實力提高辦學水平的有效途徑。

一、工學結合教育的實現途徑

(一)在校內創造工學相結合的環境

1.建立仿真實訓中心。建立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工學一體化的仿真實訓中心,使其既可以進行技能訓練,又可開展課題研究,既可進行實訓實習,又可進行崗位實踐,既能承擔工程項目和生產任務,又可模擬仿真生產過程,既可為學生按行業要求設計實訓項目,使學生親身體驗和深入了解現代化的建筑工程過程、工藝流程、工程項目組織、實施和管理的全過程,又可為社會各界工程技術人員知識更新、職業培訓、推廣新技術創造更好的條件。

2.興辦科技產業。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和學校人才培養需要,依托專業辦產業,充分發揮學院的專業優勢,并通過校內有效的管理機制,建立校辦產業與教學單位緊密結合的關系,使工學結合統一在一個管理系統之中,形成院內工學一體化的教學環境。教師可以圍繞建筑工程組織教學內容,促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學生可以參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技術開發,大大縮短教學與生產實際之間的距離。

(二)在校外建立合作教育體系

1.建立專業建設委員會(或其它組織形式)。其成員由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或高職稱專業人士擔任,參與學院的專業設置論證、制定人才培養計劃、人才培養方案、確定課程內容,以保證人才培養規格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

2.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確定一批設備工藝先進、管理水平高、適合學生動手操作、有利于發揮學生創造力的骨干建筑工程企業作為實踐基地,學院依靠技術力量和科研實力與企業保持密切聯系。通過學院與企業建立合作教育委員會,定期商討有關問題,協調學院與企業的關系。學校聘請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現場兼職教師,企業為學生提供部分工作崗位,使學生在校期間有機會進入建筑工程實際領域,獲得真正的職業訓練和工作體驗,并在崗位工作中完成一定的任務,獲得一定的報酬。

3.聯合辦學。聯合辦學是學院與產業部門在辦學的組織領導、經費投入、學校建設、管理運行甚至教育教學活動各個方面的合作,它是工學結合教育的拓寬和提高。通過行業主管部門把分別來自教育和經濟兩個不同社會子系統的法人實體協調在一起。學院需要企業的資金投入,改善學院的辦學條件,建筑工程技術企業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來提高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校企雙方的實際利益驅動,使聯合辦學成為“雙贏”的目標。

二、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探索為提高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培養出更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近年來,把工學結合作為一種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來進行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以“工學結合的2+0.5+0.5”的教學模式,形成“工學交替、綜合訓練、頂崗實習”三大教學體系。在校2年完成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的學習與訓練,突出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對專業領域課程采取工學交替模式,第一個0.5年(第5學期)根據崗位需要進行崗位綜合實訓,綜合實訓項目分為:建筑工程測量、施工圖識讀與會審、施工組織實訓、工種實訓并獲取崗位資格證書等;第二個0.5年(第6學期)到單位、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學生完成各階段的任務,經考核合格,達到培養目標。到從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出發,優化課程結構。按素質領域、基礎領域、專業領域、拓展領域四個模塊構建課程體系。按照“從易到難,逐步接近工程實際”的原則,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工程環境和職業環境中得到訓練。

(二)工學交替教育模式的運行機制

1、組織召開工學交替專家委員會會議,在專業建設委員會的參與下,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為目的,按照“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原則,按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業務素質來確定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格,對實施方案進行研究討論,對本地區施工項目、時間進度進行調研和統計,使課程實訓項目與校外實訓基地施工進度相匹配。

2、組建三階段工學交替指導小組,每組3-5人,對“2+0.5+0.5”的工學交替時段進行分時間段指導(三個時間段指:兩年課間教、學、做實訓指導;0.5年分工種或項目的實訓指導;0.5年的頂崗實訓指導)。例如:在進行《主體結構施工》課程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對其課程的工學交替教學模式進行了以下初步嘗試:利用校外實訓基地,將工學交替教學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專業課程主要項目了解初始階段,第二階段:各工序熟悉、學習操作階段,第三階段:頂崗實習階段第一階段:專業課程主要項目(見下圖)第二階段:專業工序熟悉、學習操作階段。工種實習;砌筑工程實習;鋼筋工程實習;模板工程實習;混凝土工程實習。相關項目實習:測量放線、抄平、安裝測量校正;施工質量檢查驗收;熟悉現場的各種機械設備;工程量的統計;參與了解處理施工中的技術問題;編制施工圖預算等。第三階段:頂崗實訓階段。實訓任務:能根據施工圖紙指導《主體結構》施工,按學生所在現場情況和提供的技術資料,能完成圖紙會審、技術交底、生產調度、質量管理、施工方案的討論等。給定條件:系部提供任務指導書、提供和給定相應技術參數和資料。時間安排: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第六學期,時間半年:頂崗實習單位:翔宇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宏城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興州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廣城市政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施工工地

。3、建立固定工學交替合作教育基地與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相結合的資源利用模式。在保持與已簽定的校外實訓基地關系的前提下,進一步與擴大周邊縣市區施工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工學交替改革試驗。

4、建立一套管理規范(9個一)。一組合作基地協議書;一套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一套可操作性實訓指導書;一本合作教育手冊;一封聯系函;一本實習日志;一份實習報告5000字以上;一份現場指導教師鑒定書;一套實踐成績評定標準。每個暑假前一個月進行動員布置,給每個學生發放聯系函,由學生自己聯系工學交替的實踐單位,鍛煉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利用每一個秋季學期的第一個星期讓同學們暢談自己暑假社會實踐的收獲。

(三)工學交替實施過程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是合作基地建設問題;二是生產實踐學期的方案設計與落實;三是實踐指導教師隊伍的選配與培訓及報酬問題;四是頂崗實訓的考核評價問題;五是工學交替實踐環節的工作費用問題。工學交替教育是生產系統和教育系統的結合,如何尋找結合點建立新的合作機制,是保證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關鍵。實踐證明,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有利于高職教育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和特色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