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加固處理方式淺析
時間:2022-11-11 04:31:11
導語:建筑工程加固處理方式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碳纖維加固處理技術
在建筑工程中,碳纖維加固處理技術是一項新型的加固補強技術,具有方法簡單、加固效果優良、安全性和耐久性高、適應性好的特點,同時它與傳統的粘鋼加固最大的區別是未增加結構物荷重。碳纖維加固技術相較于傳統粘鋼加固的優點有以下幾方面:碳纖維加固材料不僅比鋼材輕,其強度也比鋼材高出數倍,能達到高強度的加固效果;碳纖維材料與混凝土結構表面的粘結材料是環氧樹脂膠,粘結性和防水效果好,可有效保護鋼筋,防止鋼筋出現銹蝕;碳纖維加固不受結構形狀限制,能夠適應各種不規則形狀,在加固后,可有效保持物體結構原有形狀,不會影響結構外觀和表面裝飾,這種限制因素少的方法能夠大大提高施工進度:碳纖維加固主要采用的是碳纖維織物,進行加固的時候要保證碳纖維織物排列方向的統一性,然后用環氧樹脂膠將其緊密粘結在混凝土結構表面,使混凝土結構和碳纖維織物成為一個共同受力體,有效提高結構承載力。碳纖維加固技術已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發揮了重要作用。
2、混凝土加固處理技術
有些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會存在裂縫病害,嚴重影響結構構件強度和剛度,甚至會造成鋼筋銹蝕,引起地基不均勻沉降,最終縮短建筑物使用性能和壽命,這就需要及時采取措施對混凝土裂縫進行修補?;炷良庸烫幚砑夹g是通過封閉裂縫的方壓和電化學原理將裂縫修補材料注入裂縫中。低壓注射法是以比較低的壓力,一般以0.4MPa的壓力將具有高強度的裂縫修補劑持續注入裂縫中,以修補裂縫,提高混凝土結構強度,一般適應于寬0.05~Zlnm、深800mm的靜止裂縫;高壓注射法是以高壓力,一般以20MPa一40Mpa的壓力將裂縫修補材料壓入裂縫,能量大、速度快,具有沖擊切割破壞土體,并使裂縫修補材料與土在裂縫中拌合的功能,比較適用于比較深的裂縫,適應的地層也很廣,比如松散土層、軟土土層。另外,切槽法也是混凝土加固處理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在結構表面沿裂縫方向切一個V型槽,用環氧樹脂膠將纖維材料粘結在混凝土結構表面,一般適用于較細較深的靜止裂縫或0.5二以上的活動裂縫。上述幾種方法的適用范圍廣,防滲性和耐久性好,能夠有效防止鋼筋出現銹蝕,對提高混凝土結構強度、延長建筑使用壽命有著重要作用。
3、常見地基加固處理方法
地基加固方法有很多種,可根據加固的原因將加固方法分類,對于加固方法的選擇要綜合考慮病害特征、加固技術特點、施工環境等因素。除了上文敘述的加固處理方法,常見地基加固處理方法還有以下幾種。
(I)密實法密實法主要包括重錘夯實法、強夯法和擠密法。重錘夯實法是利用沖擊力夯實地基,強夯法與重錘夯實法的原理是相同的,但是夯垂重量高于重錘夯實法中夯垂重量數十倍,落距最高可達40m,主要是利用強大的沖擊力夯實地基,這兩種方法比較適用于碎石土、砂土、濕陷性黃土、粘性土等。擠密法是將樁管打入軟弱土層中,使土壤受到擠壓形成樁孔,之后將灰土、素土或砂石灌入樁孔并振搗密實,隨著填充料灌注完畢,將樁管拔出,就形成了一種柔性樁體,樁體與原地基共同形成受力體,大大提高地基承載力,這種方法適用于疏松軟弱飽和土地基加固。
(2)排水固結法排水固結法加固地基主要是采用抽水、加壓、抽氣等措施進行的,目的是排除土體中多余的孔隙水,改善地基排水條件,從而使地基土提前完成固結,加速地基土強度增長和地基沉降,這種方法要在建筑物完成之前使用,比較適用于淤泥質土、充填土地基。排水固結有電滲預壓法、抽水預壓法、堆載預壓法等,因此在使用排水固結處理法的時候,必須考慮土質、含水量、預壓荷載、預壓時間等,設置合適的處理方法。法提高結構滲水性,避免鋼筋出現銹蝕?;炷良庸烫幚矸椒ㄓ械蛪鹤⑸浞ê透邏鹤⑸浞ǎ@兩種方法主要是利用液壓。
(3)墊層法墊層法即換土墊層法是最為簡單的加固處理方法,當建筑物地基的受力土層比較軟弱,無法滿足上部結構荷載對地基要求的時候,可將基礎下的淺層軟弱土、不均勻土、濕陷性土、淤泥質土、雜填土的一部分挖除,回填密度大、強度高、總體穩定性好、粒徑較大的砂石或碎石,然后經過夯實使回填土成為基礎下受力層的一部分。墊層法包括機械碾壓法、重錘夯實法、振動法等,一般適用于濕陷性土、粘性土、砂土、雜填土以及凍脹土地基。
二、結語
總之,隨著建筑技術的發展,加固處理技術也不斷得到完善和更新,它己成為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術。加固處理方法有很多中,每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點、適用范圍以及局限性,因此,在實際建筑工程施工中,對于加固處理技術的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工程的實際條件、加固要求、加固方案、技術特點、天氣環境、經濟等因素,選擇最合適、最有針對性的加固處理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加固效果,發揮其在提高工程穩固性、延長工程使用壽命中的重大作用,使建筑工程在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發揮應有價值。
作者:張健單位:中建七局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 上一篇:新經濟下知識經濟的發展趨勢研究
- 下一篇:小議農業科技服務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