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規劃管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1 04:13:00

導語:城鄉規劃管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規劃管理研究論文

一、弘揚徽派建筑文化,保持傳統城市風貌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聰潁、勤奮的徽州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徽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今天,徽文化和藏文化、敦煌文化一起被稱為中國三大地方顯學?;瘴幕w了經、史、哲、醫、商、繪畫、建筑等諸多領域。

徽派建筑粉墻黛瓦、錯落有致,其建筑風貌與黃山大地青山綠水相互映襯,秀美如畫?;张山ㄖ云渖詈竦奈幕瘍群王r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國建筑史上獨樹一幟,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古徽州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是黃山市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和旅游資源,是祖先留給后人的一份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西遞﹑宏村古村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保護徽派建筑這一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大事。在新的歷史時期,研究、弘揚徽派建筑風格,傳承徽派建筑文化精髓,是延續黃山市歷史文脈的重要途徑。

黃山市城市建設目標是建成國際性風景與文化旅游城市,這就更加要求城市建設要具有自身的形象與特色。建筑是構成城市特色的重要組成元素,必須要挖掘徽文化內涵,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點,將體現徽派建筑文化內涵、手法和構思融合到現代城市規劃和建筑中,充分體現黃山市的城市特色和個性。

黃山市作為新興旅游城市,“打好黃山牌,做好徽文章”是重要的發展戰略,黃山勝景冠天下,徽州人文爍古今。重視徽派建筑的研究,全面準確地把握徽派建筑的特點,將徽派建筑這一寶貴的旅游資源變成黃山市旅游經濟發展重要增長點,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傳統徽派建筑特色及內涵

徽派建筑有著高超的建筑技巧和濃厚的文化內涵,在造型﹑功能裝飾和結構等方面自成一體,它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表現在民居﹑宗祠牌坊﹑園林等建筑中。

1.尊重自然山水大環境。古徽州對村落選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風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慮,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布局合理,交通順暢,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匯于山水之間。

2.富于美感的外觀整體性。群房一體,采用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墻面和馬頭高低進退錯落有致,配以大小不一,布置靈活的斜坡屋頂,使得外觀豐富耐看,頗有韻味。

3.較宜人的空間尺度。建筑的高寬比和空間比例適中,感覺既不空曠,也不壓抑。如屯溪老街的街道寬6-7米,兩側建筑物的高度也大多為7米左右,高寬比約為1:1,給人以良好的空間感受。

4.獨具一格的馬頭墻。馬頭墻是徽派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層層跌落,前后進退,極富韻律感。

5.靈活多變的斜坡屋頂?;张山ㄖ罅渴褂闷挛蓓?,用法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大小有變化,高低有層次。

6.樸素大方的色彩?;张山ㄖ灰匀A麗復雜的外觀取勝,而是以典雅大方的灰白色調見長。青山﹑綠水﹑白墻﹑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質樸中透著清秀。

7.較靈活的多進院落式布局。建筑平面布局的單元是以天井為中心圍合的院落,按功能﹑規模﹑地形靈活布置。

8.精美的細部裝飾?;瘴幕小叭瘛保ùu雕﹑石雕﹑木雕)藝術令人嘆為觀止,磚雕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筑物融為一體,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三、加強城鎮規劃管理,弘揚徽派建筑文化

傳統徽派建筑文化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地域背景和人文環境,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今天的城市建設有現代的要求,不可能簡單的將傳統的徽派建筑拿到今天的城市建設中照搬使用。

1、低層與多高層建筑形式問題。傳統的徽派建筑一般在3層以下,村落制高點一般是非居住功能的公共建筑,建筑物也不會顯得十分突?!,F代城市集約化使用土地,建筑物層數一般在5層以上,大型公建和標志性建筑物的層數更高,與傳統的低層建筑差別大,不能用簡單加馬頭墻的辦法處理。

2、徽派建筑小體量與現代建筑大體量的問題。傳統建筑以民居為主,體量較小,現代建筑一般體量較大,傳統建筑特色很難照搬使用到現代的大體量建筑物上。

3、傳統建筑淡雅的色彩與現代求新﹑求異色調之間的問題。傳統建筑色彩以粉墻黛瓦為主,色彩淡雅,現在一些項目業主往往要強調個性,求異,大面積玻璃幕墻,大紅,大藍建筑物色彩是一項很重要的構景要素,反差很大。

積極探尋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城市建設之間的結合點

1、吸取傳統徽派建筑文化最本質的元素。黃山市地理條件獨特,城市建設依山滂水,城市規劃建設要求顯山露水,體現山水城市特色,將城市融匯于山水之間。適當調配建筑高度,在山體周圍與瀕水地區控制一定數量的綠色視線走廊,將山水景觀引入城市。將高層建筑在適當的地方集中建設,統領城市景觀,使建筑與山水相互呼應。

2、營造傳統徽派建筑文化的氛圍。每一棟建筑都傳達出自身的信息和個性,一系列建筑群體相互映襯,能構筑一種特定的氛圍。傳統建筑文化不僅包含建筑本身,樹、井、漏窗、亭臺、廊柱、街道等都是徽文化氛圍的構成元素。在建筑設計中,要求適當擴大建筑設計的深度和廣度,對建筑物的內部空間、建筑物占領的過渡空間、向公眾開放的外部空間進行統一設計,充分吸取徽派傳統建筑中庭院空間的處理手法。

3、高層建筑中的處理手法。規劃對高層建筑的選址進行控制,一般應選址在寬廣的道路兩旁和道路交叉口四周,并適當后退道路紅線,利用高層建筑的裙房和主樓的進退部分作為徽派特色的體現平臺,靈活搭配坡屋頂和馬頭墻符號,在建筑物的主入口和近人部位采用“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裝飾,使人感受到徽派建筑的氛圍。

4、大體量建筑的“小化”?,F代建筑一般體量較大,有較長的連續性墻面,可通過線條分割、墻面凸凹等多做方法化大為“小”。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否則容易造成墻面分割的瑣碎,達不到化大為小的目的。

5、營造多層次墻面的傳統特征。傳統建筑外觀豐富、錯落有致,富有韻味,現代建筑也可體現階梯式布置、群房一體的傳統特征,如在橫向上,處理好墻角處的過渡;縱向上,做適當的進退,都可豐富墻面的景觀。

6、馬頭墻符號的應用。馬頭墻符號的應用是現代建筑體現徽派特色的主要手段之一。不少現代建筑為體現傳統特色,往往將傳統建筑的局部特征符號照搬到現代建筑中,結果常常是與現代的審美理念向悖,反而引起觀者的反感。應該延續傳統建筑特征符號的尺度比例,抽象變通地運用,追求神似而不是簡單地在形式上的模仿。

7、斜坡屋頂的運用。傳統徽派建筑的坡屋頂運用很靈活,不拘朝向和大小,并且層次感極強。規劃要求,住宅一律使用坡屋頂,多高層公共建筑盡量使用現代建筑技術及材料,采用與坡屋頂相協調的變形處理,使天際線變化和諧。

8、城市色彩的控制。黃山市的城市發展目標是建成國際性風景與文化旅游城市,現代國際旅游城市應具有鮮明的特色和蓬勃的朝氣。我市在城市建設中堅持青山、綠水、粉墻、黛瓦構筑成的城市的主色調,城市色彩力求統一、清新、明快。

9、城鎮環境風貌控制。城鎮通往景區的交通干道兩側建筑,要求體現徽派建筑特征,采用坡屋頂形式,以白墻、灰瓦為主色調,嚴禁使用紅、黃、藍三原色進行裝飾,以形成與青山綠水的自然環境相協調,具有傳統徽派建筑特色的城鎮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