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也應該是中國的
時間:2022-01-21 11:29:00
導語:綠色建筑也應該是中國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全社會的節能減排中,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建筑都充當主要的角色。在綠色建筑方面,國內和國外是否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國外的經驗要不要照搬過來?對此,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秦佑國就認為,中國綠色建筑的當務之急,并不在于設計和建造一些高技術水準和高標準的建筑,而應該實實在在地解決最廣大的一般住宅和普通住宅的問題,因為這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日前,記者采訪了秦佑國教授,讓我們來分享他的關于綠色建筑的精彩觀點——
不是片面堆砌綠色技術
記者:“綠色”概念,也就是可持續發展概念,本身就強調實事求是和因地制宜。中國的綠色建筑到底怎么和我國的國情相適應?
秦佑國: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數量巨大,國土與資源有限,按總理的數學:再小的消耗乘上13億人就是巨大的量,再大的產量和儲量被13億人除就是很小的量。所以在中國發展綠色建筑、制定標準和進行評估必須考慮中國國情。
中國還是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全國各地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城鄉發展與經濟發展、生活水平與社會習俗等都有著巨大的地區差異。這就在生態技術策略上要考慮“因地制宜”,在傳統技術策略、中低技術策略、高新技術策略中采用適宜技術策略。
記者:具體而言呢?
秦佑國:考慮中國國情,最先要考慮的是普通建筑。目前,在中國發展生態建筑、綠色建筑,重要的并不在于設計和建造一些高技術水準的高標準的建筑,用以宣傳和示范,而是實實在在地解決最廣大的一般住宅和普通建筑的問題,例如冬天保溫、夏季防熱、自然通風、建筑隔聲、垃圾收集、供水保障、降低采暖費用、太陽能熱水器與建筑結合,等等。技術策略要抓主要矛盾,多采用被動式(Passive)措施,不能技術堆砌,片面追求高技術。
還有8億農民居住的農村住宅也應該進入發展生態建筑、綠色建筑的視野。對農村住宅,既要挖掘傳統民居千百年來積累起的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生態經驗,也要看到現代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觀念的巨大改變,探索適宜的生態技術策略和農村建筑設計。
綠色設備亦不可濫用
記者:太陽能是不排放CO2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陽能替代化石能可以減少CO2排放。按照中國國情是不是可以在建筑上大力發展太陽能。
秦佑國:太陽能的缺陷之一是缺乏連續性,在一些陰雨天氣較多的地區,為了保證使用,必須有另外的使用常規能源的備用系統,如北京奧運村,屋頂上有幾千平方米的集中式太陽能熱水器,提供運動員洗浴用的熱水,但為了保證在陰雨天氣的熱水供應,備置了容量為1:1的燃氣鍋爐熱水系統。這樣,為了一個使用功能,卻配置了兩套系統,一方面增加了初投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生產制造另一套設備所消耗的能源和資源,這時候賬就要按“全生命周期”來算。
太陽能光伏發電目前還存在效率低、價格高、生產硅晶片耗能高、污染大的種種問題,尚未能大量推廣,更不能中國生產硅晶片,出口到發達國家,耗能和污染留在中國,讓發達國家用“清潔能源”,少排CO2。
至于那種本身并不從事太陽能光伏發電研究,并有電力供應可用的單位,屋頂上裝上光伏發電板,那只能是“作秀”。
記者:使用隔熱好的建筑玻璃也是節能的方式,是不是應該大量使用呢?
秦佑國:大量運用玻璃幕墻似乎也不符合國情。清華大學前年落成了一棟環境樓(環境系系館),造價每平方米1萬元,由意大利政府資助建造,意大利建筑師設計。該樓外墻全部是玻璃,但號稱是節能環保樓。在一般建筑中玻璃窗是外墻熱工性能的薄弱環節,導熱系數比墻體大,冬季損失室內采暖熱量,夏天損失室內空調冷量,而且太陽輻射帶進室內的熱更增加空調負荷。玻璃窗熱工性能的確可以通過技術措施來改進,但造價也隨之大大提高。清華環境樓,只是一個大學的院系建筑,偌大的西墻全部是玻璃幕墻,功能上完全沒有必要,卻帶來了嚴重的西曬,再用“高技術”、高造價去解決玻璃幕墻的節能問題,這是什么道理?!
近年來,國內時興“雙層皮”玻璃幕墻,也是一種十分奢侈的建筑做法。其產生的原因是,原來單層玻璃幕墻,太陽輻射太厲害,需要遮陽,內遮陽檔了光卻擋不住輻射熱,效果不好;外遮陽倒是遮陽效果好,卻失去了原本追求的玻璃幕墻的外觀效果。于是在外面再加一層玻璃幕墻,就成了“雙層皮”。這種做法對于西歐如德國的寒溫帶氣候(冬天不嚴寒,夏天不酷熱)較為適合,對中國夏天普遍酷熱的氣候是否適合,需要科學地研究和審慎地使用,切不可當成一種時尚來追隨。
記者:看來,綠色的概念并不是僅僅是多用綠色建材和綠色設備。
秦佑國:是的,中國現今把綠色建筑設計主要當成技術問題來對待,絕大多數參加評估和評獎的綠色建筑,在建筑設計上與通常的建筑沒有多大差別,只是在設計說明中表明采用了什么什么“綠色技術”和“綠色措施”,如墻體保溫做法、窗子采用斷橋鋁框、LowE玻璃、水源熱泵、輻射地板、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垃圾收集、光伏發電,等等;卻很少有把“綠色”、“生態”概念用于建筑創作中,在建筑空間、建筑形式、建筑藝術方面加以表現和表述的(濟南交通學院圖書館是一個特例)。更沒有像諾曼·福斯特(法蘭克福商業銀行、柏林議會大廈改造等)、倫佐·皮阿諾(吉芭歐文化中心)、托馬斯·赫爾佐格、格瑞姆·肖、楊經文等這樣的創作出著名“綠色建筑”的大師。所以,中國發展綠色建筑,一方面要花大力氣關注普通建筑,一方面要把綠色的概念應用到建筑創作中去。
人多地少更要注意建筑的節約。
記者: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國情,您怎么看待這一問題,是否這就需要我們的建筑更加節約能源和減少排放?
秦佑國:我認為,節約土地引入“FootPrint”和“土地生態價值”相互權衡的概念。即節約土地不僅僅是建筑物占地少,建筑密度大和人口密度大一些的問題;還需要從“FootPrint”和“土地生態價值”方面來思考。
“FootPrint”是指把地球資源儲量和產量以及環境負荷按地球土地面積分配,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域的人按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時,其人均的資源(包括能源)消耗以及環境負荷需要多少地球土地面積來承載。顯然,一個美國大城市人的“FootPrint”要比非洲農村人的“FootPrint”大得多。所以像每戶500平方米的豪華公寓,并不比郊區的獨院住宅“節地”。“90/70”政策(2006年6月1日起新建住宅,90平方米以下住房占70%以上)不僅是政府限制房價的政策,也是一種減小“FootPrint”的措施。
記者:如何評價一個建設項目對一塊土地資源的影響?
秦佑國:從耕作條件和單位產量看,耕地有好壞之分;從生態條件和生態價值看,土地有優劣之分。評價一個建設項目對一塊土地資源的影響要看結果這塊土地的生態總價值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而不能僅僅看建筑物占了多少地。要鼓勵建設項目利用荒地、劣地,要通過項目建設提高所在場地的生態價值,而不是“建設性的破壞”。
北京周圍的坡地和荒地的資源量是很大的。但是為什么沒有去用呢?因為現在房地產商搞開發,蓋房出售為了賺錢。房地產商去郊區,哪個地方環境好、景觀好(即生態價值高),他就去那里開發,建的房子可以賣個好價錢,結果往往造成對周邊環境和景觀的建設性破壞。但是,如果把荒地、坡地、劣地通過政策鼓勵開發,建房住家,這樣,環境就可以變好,原有劣地的生態價值可以提高。
- 上一篇:后世博時期我國建筑設計的未來在哪里
- 下一篇:整治商業賄賂摸查工作落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