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建筑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時間:2022-08-20 02:47:50

導語:論建筑設計應注意的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建筑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一、建筑結構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1.鋼結構設計

(1)選擇合適的鋼材在鋼結構房屋中,所選用的鋼材應具備較好的伸長率、抗拉強度、屈服強度,且保證硫含量、冷彎試驗合格。在進行鋼結構焊接時,還應該保證含碳量合格。在地震區,除以上規定外,還應該具備較好的抗震性,保證鋼結構沖擊韌性合格。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對鋼材抗拉強度的實測值、伸長率限值、屈服強度實測值以及可焊性等進行了明確規定,并將這些資料記載到設計文件中。在選擇鋼材時,一定要根據設計文件的要求進行選擇,保證結構的塑性變形特點。(2)樓面結構設計在建筑設計時,由于材料的性質有很大差異,鋼結構房屋與混凝土房屋的溫度伸縮縫長度也不同。如鋼結構房屋溫度伸縮縫長度一般為120m左右,而混凝土結構房屋一般在55m以下。在鋼框架房屋樓板施工時,可以通過現澆混凝土方法進行。為了減輕或避免樓板出現裂縫,可根據混凝土結構來預留溫度伸縮縫長度。在施工中,如果進行了后澆帶施工,溫度伸縮縫應適當增大。(3)網架結構計算在實際工作中,設計人員通常將網架與下部結構進行分開計算。在計算過程中,假定網架支座的剛度是無限大的,且各支座剛度相等,將支座反力與下部結構相加即可得出網架結構的設計值。下部結構可能為梁,也可能是其他的形式,其剛度差異很大。因此,在這種假設下計算出來的網架、支座力與實際需要的剛度是不同的,將網架與下部分開計算并不合理。

2.地基結構設計

(1)基礎設計在房屋基礎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工程水文條件、地質條件、荷載大小、荷載分布情況、建筑功能及體型要求、施工材料、施工條件、相鄰建筑基礎、抗震強度等因素,以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為指導思想,選擇最佳的基礎類型。砌體結構應優先選擇剛性條形基礎類型,如混凝土毛石條形地基基礎、四合土條形地基基礎、灰土條形地基基礎,如果基土寬度在2.5m以上時,可選擇柔性基礎。在多層內框架結構基礎設計時,由于地基較差、荷載較大、無地下室,容易產生不均勻沉降現象,為了增強結構的整體性,應選用十字交叉條形地基基礎。在選用了十字交叉條形地基基礎后,如果地基基礎的強度、變形能力仍然較低,則不能采用人工樁基或地基,可選擇筏板基礎。在框架結構基礎設計時,由于防水要求較高,箱體結構對基礎強度的要求也較高,加之柱網比較均勻,這時可選用箱形基礎;如果柱網不均勻,則應選用筏板基礎;如果防水要求較低,柱網荷載比較均勻,地基好,可選用獨立柱基,在抗震性要求較高的區域,可選用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或筏板基礎;如果防水要求較低,柱網荷載大,地基差,可選擇交叉條形基礎,將地基基礎和墻下條基連接起來,增強基礎的整體性,經過這樣的處理如果還不合格,則可選擇筏板基礎。對于剪力墻結構,地基好,防水要求不高的,可選擇交叉條形基礎,如果防水要求較高時,則可選擇筏板基礎或者箱形基礎。(2)樁基深度在樁基深度設計方面,應選擇硬巖石為樁端的持力層。在樁端進入到持力層時,應對其深度進行控制:以樁徑(d)為標準,如果是粘性土,應大于2d;如果是強風化軟質巖或砂土,應大于1.5d;如果是強風化硬質巖和碎石土,應大于1d,且應大于0.5m。在樁基進入到持力層時,樁斷面進入到巖層的深度應大于0.5m,如果持力層為未風化的硬質巖或灰巖時,可適當減少其嵌巖深度,但也應在0.2m以上。(3)后澆帶設計在地基調整初期,由于地基會出現不均勻沉降現象,應控制好后澆帶帶寬,一般應在800~1000mm之間。后澆帶一般設置在各層的相同位置,自基礎開始,直至房屋的頂板。在后澆帶設計中,混凝土應比原構件高一級。在施工之后,后澆帶梁板應支撐好,待后澆帶完全封閉且混凝土強度合格后才能拆除支撐。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后澆帶的作用在于解決混凝土施工期間出現收縮的問題,由于溫度變化,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結構應力的集中效果會大大降低,混凝土會出現明顯收縮現象。在后澆帶部位,可通過鋼筋將其連接起來,只需要在后澆帶部位進行臨時斷開。但在某些情況下,后澆帶是不允許的。這就需要在結構設計時,明確標明后澆帶斷面形式,如果地下水位高,則可在基礎后澆帶的下方設置一層防水板。

二、結語

綜上所述,建筑結構設計是建筑工程的重要內容,對建筑物使用性能有很大影響。因此,應特別注意建筑結構設計問題。設計人員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時,應從基本構件著手,理解建筑設計規范的要求,加強與其他專業的溝通和交流,總結經驗教訓,做好鋼結構設計、地基結構設計,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質量。

本文作者:邱明工作單位: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