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結構教學研究

時間:2022-03-17 09:38:24

導語:建筑設計結構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設計結構教學研究

摘要:結構是建筑的基本要素,建筑設計基礎教學中的結構教學應通過“感知”思考結構,通過“概念”設計結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結構思考、結構體驗和結構設計提升學生的結構意識。

關鍵詞:建筑設計;基礎教學;結構教學

在建筑學科中設計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對于建筑學領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意義。從目前我國各大高校的建筑設計基礎教學情況來看,教學方法、思路以及內容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而在設計基礎課程中結構教學是不可忽視的,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建筑設計基礎結構教學的工作者也需要積極轉變教學思想,引入更加先進的教學方法,才能夠達到提升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目的。

一、教學背景分析

1、結構是建筑的基本要素

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房屋的結構設計與建設,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我國建筑領域學者一直秉持“實用、堅固、美觀的原則”。堅固:主要是針對建筑材料、結構等各個部分依據一定的規則,以最為合理的方式進行房屋建設,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提升房屋結構的穩定性。實用:主要是針對建筑的各部分功能要以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為主,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對于建筑的各項需求,目前在建筑結構設計上越來越強傾向“人”這個因素,也就是服務于人,堅持以人為本。美觀:是建筑物自古以來的特點,是為了配合建筑物周圍景觀的特色和形式,盡可能達到美化城市景觀的目的,也能夠滿足人們對于建筑物美的要求?;谶@些原則,建筑設計基礎訓練、結構概念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學生尚未對學生進行建筑結構的系統化教學時,教師應該積極探索運用什么樣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結構概念,這才是教學得以成功的關鍵。

2、通過“感知”思考結構

結構概念本身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高校中學生在經歷義務教育階段之后,會積累很多理解概念的經驗,因此一般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都能夠很快理解結構概念,但是如果是在建筑設計基礎教學中,概念這方面的理論知識傳授的局限性相對較大,學生運用現代意識對新的知識概念進行感知,視覺感知會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的時候,應該充分關注到感知經驗的運用,特別是觸覺在設計中的作用和意義,必須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建筑設計基礎教學中一些結構體驗、結構實驗以及實體模型的建造訓練要進行重點設置。

3、“概念結構”與設計結構

學生在學習了結構基礎知識之后,學生就會獲得更多的實踐體驗與經驗,在建筑設計的階段,“概念結構”被提出,它與學生在其他實踐操作中所體驗的真實結構有所不同,同時與通過力學計算的建筑結構也有所區別,概念結構是同一事件內發生了形式與空間,是結構樣式與空間樣式一體化的呈現。

二、結構教學實施分析

在高校中,建筑設計基礎課程主要是在一年級、二年級階段開展,其中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劃以及歷史建筑保護等相關內容。通常來說,高校在這個方面的教學有三個學期理論與設計;第一個學期進行概論、設計基礎;第二個學期進行建筑概論、建筑設計基礎;第三個學期進行建筑生成原理以及建筑生成設計。在進行這些基礎教學的過程中,結構感知、結構設計以及實驗應該作為教學重點,通過這些手段來提升學生的結構意識。

1、“設計啟蒙單元”中的結構思考

針對以上所闡述的結構教學實施步驟,在第一個學期開始之初,就要積極培養學生的結構思維方式,打破學生的慣有思維,學校根據學生的情況設置一個月的“啟蒙單元”,其中包括視覺形態、結構形態以及設計與制作等內容?!敖Y構形態采集”是針對學生發現能力的培養,是要幫助建立其生活中動植物有機結構的內容,要基于自然的生命體創建結構之美,要充分認識到世間萬物生命集體的運行規律,實現對這些生命機體的運行與延續。“設計與制作”部分(雞蛋墜落保護裝置設計)要求學生為一枚生雞蛋設計一個保護裝置(結構體),當該裝置從12m高空進行自由落體實驗時(不得借助空氣動力學設置減速裝置),結構體裝置可以損壞,但必須保證生雞蛋的完好。該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建立結構意識,即結構是生命的保障,結構是建筑空間實現的基礎。

2、“建構單元”中的結構體驗

第二學期的“建構單元”由一個案例分析作業和兩個實驗作業組成?!敖嫴杉辈糠忠髮W生選定一個傳統經典作品、對查閱的資料進行圖紙記錄和力學結構分析,并按比例制作模型。通過這樣的案例分析,使學生了解傳統經典作品中的材料選擇、運用以及結構關系和構筑方法?!澳緲嫎蛟O計與建造”實驗要求學生使用統一規定的標準木桿件,設計并建造一座跨度3.9m的單跨橋。學生對材料進行性能實驗,運用建筑結構力學和建筑構造一般原理進行設計與建造,使橋體具有清晰的力學特征和明確的結構關系。通過實驗,學生獲得對材料性能、建造方式的認識,把握橋的結構體系、單元結構體、桿件連接與橋結構整體造型的關系,創造合乎邏輯的空間結構形態?!凹埌褰ㄖO計與建造”實驗旨在通過建造實踐,讓學生獲得對瓦楞紙板材料性能、建造方式及過程的感性與理性認識。每棟紙板建筑內部形成公共、私密的空間組合關系。通過在自己建造的建筑空間中進行活動體驗,初步把握使用功能、人體尺度、空間形態以及建筑物理、技術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3、“結構與空間”中的結構設計

在進行了第一個學期與第二個學期的學習之后,在第三個學期必須要開展系統結構空間生成設計的教學。目的是為了有效提升學生設計水平的拓展,實現自由延展以及垂直延展的結構生成。這個階段學生首先要掌握概念結構,也就是符合視覺形態的邏輯與建筑結構形式。以現代藝術展示為例,其空間設計包括豎向兩維空間與多層結構的形態生成,設計的內容基本都是以最大限度提升居民服務水平為目的。

三、結束語

從我國現階段的建筑教育情況來看,建設設計基礎教學中結構教學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從學生方面來看,結構意識的確立是比較困難的,基于這樣的教學現狀,教師應該采取由淺及深、分階段的教學模式,學生在進入了高層次的教學階段之后,學生對于結構的理解也會更加專業化,高等學習階段中“環境與建筑設計”“及城市綜合體等課程設計”對結構的要求也更加深入,通過結構、空間以及形態共生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學生在建設設計方面的學習會更加游刃有余。

作者:李亞可 單位: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胡尚瑜,覃荷瑛,曹霞.“建筑結構”課程教學模式研究及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14).

[2]夏江濤.建筑學專業建筑力學課程教學設計探討[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11).

[3]羅福午.建筑結構的任務和建筑結構教學內容的改革[J].中國建設教育,2012(Z1).

[4]夏斐,郭清華.建筑學教育與人才培養[J].建筑,2011(15).[5]郝曙光.建筑師素質與建筑學教育的思考[J].華中建筑,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