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中材料透明性研究

時間:2022-04-20 02:58:26

導語:建筑設計中材料透明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設計中材料透明性研究

摘要:西方古典建筑以希臘、羅馬建筑為代表,它們以石材、火山灰水泥為材料建造了如帕提農神廟和萬神廟這樣的不朽作品,“適用、堅固、美觀”是它們的建造原則,從視覺上它們是密實、沉重的,從心理上是孤傲、離群索居的;西方現代建筑以現代建筑運動后涌現的“國際式”建筑為代表,它們以鋼、玻璃為材料建造了如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范斯沃斯住宅(圖1)這樣以“形式追隨功能”“裝飾即罪惡”為指導原則的作品,從視覺上它們是通透、輕盈的,從心理上是平和、親近自然的。

關鍵詞:建筑設計材料;透明性研究

不同時代的建筑為何會在建筑造型、空間塑造上帶給人截然不同的感受?原因之一便是建筑材料的改變?,F代建筑發展的時期,也是玻璃作為一種重要建筑材料加入并發揚光彩的時期,自19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玻璃就開始作為建筑材料使用,隨著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等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創造性的設計,玻璃+鋼+混凝土的組合在建筑界被廣泛采用。密斯曾經問道:“假如沒有玻璃,混凝土將會是什么樣?鋼鐵又將是什么樣?”他的回答簡單而明確:“二者創造新空間的能力將受到極大的限制,甚至完全喪失,它們的承諾將永遠止于虛境,不會成真?!遍L久以來,玻璃是透明和輕盈的代名詞。玻璃的透明性對建筑而言代表著內外關系的徹底重塑,結構關系的清晰呈現,空間意向的本質闡述。例如在前文所述的范斯沃斯住宅中,在室內外的交融之處,透明玻璃形成的全透界面不僅消除了內外差異還提供了體察時間變化的絕妙機會,透明的玻璃去除了它與自然間視覺上的一切障礙,使之在建筑整體形式上像是完全懸浮于在自然之間而非立于大地之上。這不僅使它達到了“國際式”建筑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目的,更是獲得了這一時代某種建筑原型的地位。在密斯的觀念中,材料的透明性不僅僅具有形成室內外空間變化的功效,它還把作為現代建筑標志符號的———框架結構,加以凸顯,“密斯選擇鋼與玻璃的目的是以玻璃的透明性來強調作為結構體系的鋼”。因而,經由材料透明性的輔助,呈現出了結構在建筑學中的兩層含義:物質性的抵抗重力的實體構件和非物質性的構件之間的關系和組合方式。透明深刻闡釋了實體構件和形式建構之間的關系,前者是建筑與大地之間的聯系,后者是建筑與天空之間的關系;前者與重力相關、體現的是“重”,后者與掙脫的意向相連、體現的是“輕”。在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中,流動和曖昧帶來空間的豐富,館中除了有豎向平面的片墻設計還加入了對材料透明性的研究。不透明的大理石貼面墻體、半透明的各色玻璃,營造了奇幻的空間氛圍、創造了獨特的空間關系。這一建筑成功向后世推廣了“流動空間”的概念。而事實上,流動空間的本質是空間與空間關系的模糊性。這種模糊性不僅體現在多向、不連續墻體的不徹底限定上,更體現在由豎向介質透明性變化加劇的墻體空間位置模糊性上。透明性體現的是現代主義理論的追求,與之相反則暗合了現代主義之后的豐富、復雜、曖昧和多變,后現代建筑便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實踐。在這種大趨勢下,半透明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半透明性與透明性不同,前者曖昧、朦朧;后者純凈、透明;前者層次豐富、富于想象的空間,后者層次單一、暴露了全部的限度;前者保證和諧而不失空間個性,后者追求統一而失去空間的具體性。半透明性因可以賦予透明以某種質感,近年來在建筑設計中被廣泛采用。常用的半透明材料有:

1玻璃類

常常帶給我們透明純凈感的玻璃,通常是普通平板玻璃,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提高,噴砂玻璃、手繪玻璃、雕刻玻璃、鑲嵌玻璃、視飄玻璃、玻璃磚、玻璃馬賽克、壓花玻璃等玻璃種類不斷出現,它們都或多或少存在透光不透明的特點。例如玻璃磚,外部光線經由其進入室內再次彌散開,創造與透明玻不同的獨特效果,形成特別的空間氛圍。建筑大師斯蒂文•霍爾(StevenHoll)的美國堪薩斯城的納爾遜Nelson-Atkins美術館則采用了德國本德海姆(Bendheim)公司為客戶特制的LINIT復合型U玻幕墻系統。應用在這一定制化產品中的主要玻璃技術有太陽能玻璃(Solar)、超透明低鐵玻璃(LowIron)、噴砂玻璃(Sandblast)、鋼化玻璃(Tempered)。外表面是太陽能散射玻璃,內側采用噴砂玻璃,有效柔化光線,而超白/超透明玻璃通過降低玻璃材料中的鐵氧化物減弱玻璃中的淡綠色,從而有效防止從內部彌漫出的燈光變色。內外兩層U型玻璃中間置熱絕緣空腔,保證了較好的熱工性能。這一客制化玻璃的采用創造了其獨一無二夢幻效果。

2高分子材料類

亞克力或稱有機玻璃,化學名稱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種開發較早的重要可塑性高分子材料,按透光度可分為透明板和半透明板。

3混凝土類

一提到“混凝土”首先想到的是沉重的質感、單調的色彩、暗沉的采光。半透明混凝土讓光線可以直接從中間穿過,就像會發光一樣。通常是在混凝土中加入導光材料,例如光纖,這樣光線就可以通過導光材料的折射穿透磚塊。這種技術由匈牙利建筑師阿隆羅索尼奇發明,并通過展覽迅速在業界傳播。從某些角度或在遠處觀看,幾乎看不出它們與普通混凝土有什么不同,但如果你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走進用透明水泥建成的房子中時,就會發現與眾不同的效果———光線可以透過墻壁而穿進來,在你面前形成一面燈光墻。

4紗網類

這一種類包含的半透明材料內容很廣,沒有明確的稱謂,稱之為網紗類主要是取其“波佩的面紗”這一意向。波佩是古羅馬美女,她戴上面紗,半掩住自己的美麗,來撩撥尼祿大帝的愛欲?!懊婕啞背蔀橛^者與被關注者之間的一道屏障,并在主觀上形成一種有距離的關系。這里便是取這一意向。以玻璃使用為代表的現代建筑是一種完全客觀的視覺穿透,與這種距離關系不同。這一類材料通常有:纖維材料如帷幔、紗窗等;絲網類如鐵絲網;穿孔板材類如穿孔鋁板等。菲利普•約翰遜的“鬼屋”就采用鐵絲網做成圍墻,形成鬼魅的氣氛;庫哈斯領導的大都會事務所(OMA)在舊金山普拉達建筑表皮中使用的圓形穿孔不銹鋼板。遠似煙霽近又空,非明非夜兩朦朧。在現代建筑理論面臨以后現代建筑為代表的其他建筑理論挑戰的今天,復雜、多變、朦朧等多種空間品質的需求取代了國際式的一貫風格,完全透明喪失了視覺上的可感知性,喪失了質感的體現,而半透明材料帶來的有質感的透明特性則兼具了完全透明與不透明兩者的特質,改變了建筑的空間和形式,更改變了建筑與人的交流方式,在現階段建筑設計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魏麗麗 孔祥源 單位:河北工程大學建筑學院 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參考文獻:

[1]史永高.透明性之意味———透明性研究之一.新建筑,2008(3).

[2]史永高.半透明性的魅惑———透明性研究之二.新建筑,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