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新館對當代建筑設計的啟示
時間:2022-04-16 08:42:15
導語:博物館新館對當代建筑設計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探討蘇州博物館整體設計對中國當代建筑設計的啟示。以主設計師貝律銘先生的設計思想為中心,從建筑理念、現代工藝、審美法則等方面進行探討,深入思考蘇博細節之處、創新之處給予時代的回應,得到新的解答??蔀楫敶袊ㄖO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蘇州博物館;貝律銘;傳統與現代;設計理念;不高不大不突出
一、中國建筑的現代詮釋
2006年秋,正當人們共渡中秋佳節之際,蘇州博物館新館向世界敞開了大門。早在建設之前,蘇州博物館新館就受到眾多公共目光的審視。這不僅僅是因為其主設計師為國際級建筑大師美籍華人——貝律銘先生,更是因為蘇博新館是在21世紀之初,一位有著中國血脈的“尖子生”設計師對中國現代建筑設計的一次中西詮釋,這是一場由大師操刀的嘗試,也為中國建筑現代化指引著一個方向。從上世紀列強的殖民到改革開放再到如今,中國建筑的主流方向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西方建筑設計的影響。如今,許多城市被一塊塊的長方形所束縛,找不到原有的城市風貌特色,讓人分不清身在“上?!边€是“北京”。英國倫敦為了保護原有的傳統建筑,寧愿改寫車輛大小,也堅持不擴寬道路;反觀中國北京,為了城市建設,拆去了古城墻、古城樓、古民居。著名建筑師程泰寧院士曾在為2013年于南京舉辦的“中國當代建筑設計發展戰略國際高端論壇”撰文時寫到:中國盡管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但長期以來卻面臨傳統價值體系已被解構,而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建立的尷尬狀況,中西文化比較的陳舊話題,前路在何方的困惑,在建筑設計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1]貝律銘先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新的方向: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筑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通過對蘇州博物館的研究和解析,或許我們可以梳理出對中國當代建筑的啟示作用。
二、中而新與新而中
2003年開始建設的蘇州博物館新館毗鄰老館太平天國忠王府和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拙政園。這個選址非常大膽,因為這兩座建筑物本身就頗具民族特色且蘊含深厚的歷史意義。貝律銘先生也曾說過,在這里設計博物館很難很難,既要有傳統的東西,又要有所創新,傳統的東西就是要應用傳統的元素,讓人感到很協調、不突兀;創新的東西就是要應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讓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為時代是在發展的。[2]因此提出了“中而新,新而中”的設計理念,兼顧傳承與創新兩個方面。(一)現代技術下的粉墻黛瓦?!胺蹓焱摺笔菢O具蘇州建筑特色的標志性符號,這一傳統建筑色彩的形成即是因為因地制宜,發揮地方建筑材質、色澤、質感之特征,又是因為它與太湖水系清新雅致,青黛秀麗的色調如出一轍[3]。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色調沿用了這種傳統的元素,但是在這里“粉墻”看起來像是傳統的粉白墻,其實采用了全新的做法,以鋁合金龍骨為基架,涂刷SKK高彈涂料的外墻施工法。這種新做法高強度地保存墻壁顏色,抵抗雨水沖刷帶來的侵蝕,確保整座建筑永不變形,永不蟲蛀。外表看來,蘇博和傳統蘇式建筑一樣正在經歷時間的沖刷,但其內在的先進技術和材料使得它更加“永恒”?!镑焱摺保ㄈ鐖D1)所示,使用了一種新型材料花崗巖石片來取代傳統瓦片,這種新型石片黑中帶灰,在平時太陽光照耀下呈現出淡雅的灰色,一旦下了雨,就會變成濃郁的黑色,正迎合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氣候特點,別有一番詩意。而用“黛瓦”鋪設而成的大屋頂一反傳統屋頂的瓦片結構,將傳統坡屋頂的飛檐翹角重新詮釋得到全新的立體幾何效果。建筑構造采用玻璃、開放式鋼結構,其中玻璃頂窗和石屋頂的設計,采用了木作涂料的頂棚系統(如圖2)所示、現代開放式的鋼結構來取代傳統木梁構造屋面,這樣一方面可以過濾掉部分太陽光線,使得博物館藏品受到保護;[4]另一方面,豐富的自然光線為參觀者提供心了曠神怡的視覺導向。靈感來源,整體感官是中式的,新式材料、設計的表達又完全是現代的,兩種不同風格相互融合,體現了“中而新,新而中”的設計理念。內部建筑的色彩也保持了素雅這一特征,沿用白墻的同時用灰色涂料展現面的轉換,這種灰色線條不僅僅起到了劃分結構、重新塑形的作用,也隱約地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構造中的線條之美。單體的檐、脊、柱、架和群體平面鋪開的線型相互串聯在一起,形成蘇博特有的空間形式。強調“線”而不是“體”這一特征,使得其表現出來的空間盡管很少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看到,但我們卻并不感到陌生。在蘇博的“粉墻黛瓦”中,保留許多中國傳統特色的設計,例如青黛秀麗的黑白灰色彩、傳統坡屋頂景觀的模樣以及對“線”的審美強調等,由外至內流露出強烈的傳統美感。同時又運用新新工藝、新材料、新科技使得其煥然一新,中西結合,在“中”的基礎上做到了“新”,也在“新”內涵里蘊含了“中”,這兩方面的相互協調、相互融合,做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二)幾何體。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博物館中央大廳的設計。貝律銘先生一反中國傳統建筑的四方體結構,采用他拿手的幾何體結構(如圖3)所示,白色面結構隨著高度升降而變換角度,三角形和菱形結構巧妙的空間結合,形成了獨特、充滿新意的空間效果。我們知道,現代主義風格秉承簡約、高效的特點使得幾何體深受設計師喜愛,現代主義大師格羅皮烏斯設計的第一座現代主義工業建筑法格斯鞋楦廠廠房(1911年)其顯著的外表特征就是流暢的幾何體結構。[5]再到包豪斯成立、發展、輝煌、落幕,幾何體無不貫穿其中。有段時間包豪斯甚至走上形式主義的道路,無論何種產品,何種材料都采用幾何造型。不夸張地說,幾何體正是現代主義風格的靈魂所在。所以,在貝律銘先生的作品中也經??匆妿缀误w的身影。1973年的康奈爾大學約翰遜藝術館、1978年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等作品都可以看到他獨特地的個人手法——將建筑看作一個體塊進行切割。在蘇州博物館,貝老沒有照搬他個人的幾何體手法在其中,而是融入了全新的蘇式坡屋頂,通過對其的抽象變通,追求神似而不是簡單地形式上的模仿,形成了與以往二維的形體切割設計不同的三維切割,墻面與屋頂以及升起的屋頂造型是連續的、協調的、具有整體感的,一種類似“珍寶盒”的建筑形象。簡單的幾何體營造出了不同的空間語言,交叉組合現代的設計元素,創造出的卻是充滿傳統美感的空間氣質。[6]可以說建筑的形態是新的,但影射的手法卻是古意的。
三、相看兩不厭
中國傳統建筑重視環境與建筑物的協調性,講究雙方的相互渲染和襯托,即萬物和諧相處的傳統理念,因此,廟宇大都座落在山體之上,苑囿大都位于水灣之旁,情景交融,相輔相生。蘇州市更是采用古城完整保護的政策以保護蘇州傳統建筑的整體性,蘇州博物館位于之間,承擔著完善整體,同時突出個體的重要使命。(一)格局布置。蘇博自身的格局布置不難發現有一大特色——總館五分之一的面積比例用來建設了一座沒有展覽價值的主庭院(如圖4)所示。這在各地都是很難見的,但在蘇博,反而顯得使得其所,自然而然,這正是中國傳統審美的精髓所在——相看兩不厭。主庭院與主館相互交融和映襯,一進大門,走入中央大廳,主庭院就像一幅畫一般緩緩展開,其景色映入大廳之中,為黛瓦白墻的鋼筋結構帶來一番詩意,游客可在此留步休息與欣賞。接著,當游覽完西部的主展覽區,神經略顯疲憊之時,貝老就將游客引入“畫”中,欣賞其中鋪滿鵝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橋、八角涼亭、竹林等充滿新鮮感的現代園林,舒緩身心,給游客愜意的觀賞體驗。主庭院的存在可以說非常必要,但如果主庭院單獨存在,和附近擁有3000余年歷史演化的蘇式園林相比就會顯得相形見絀,正是博物館的主建筑給了它特色和意義。傳統蘇式園林格局布置設計經歷漫長歷史的沉淀,很難去突破,設計師在此背景下必須要實現自我更新,只有在造園思想上注重創新,注重時展的特征、需求,才能在繼承古典園林營造的意境基礎上,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的中式園林。主庭院的布局與設計正印證了這一點。北面的一處片石山水畫(如圖5)所示,以拙政園的白墻為底,用片石、沙礫等材料高低錯落地排放在墻壁前,形成一幅精妙的山水畫,不同于傳統假山疊石,以水相隔,只可遠觀不可褻玩。園中大面積水體繼承了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基本原則,水面之上低矮的直曲小橋,融入現代的幾何體造型,橫跨水域,一處八角石墩作為形體轉折點,總體形成不規則的幾何曲線;岸邊一座八角涼亭全由玻璃和鋼筋制成,即不同于傳統園林木竹材料制作而成的“中式休息站”,其形態又不脫離現代的人文氣息和神韻,與整體環境完美契合。(二)不高不大不突出。從大的空間看,蘇博新館建筑群坐北朝南,主要由左、中、西三條南北朝向的布局線構成,中線為前門大街、入口、前庭院、中央大廳、主庭院;西線為重點陳列展廳;東線為現代美術畫廊、休息室以及行政管理區域等,這種以中軸線為對稱軸的對稱布局和東部的忠王府格局相互呼應,十分協調,當游客參觀完蘇博,再走入總王府,并不會感到對地理布局的不適應,不需要過多的指示就會自然而然地進行南北朝向的游覽;[7]縱向來看,博物館采用地下一層,局部二層的設計,僅中央大廳與西部展廳設有地上二層,相當部分的展室放在地下,主體高度控制在6米,最高不超過16米,遵循不高不大不突出的新原則。[8]這一原則是貝律銘先生對新式中國建筑的深度解讀,他設計的蘇博沒有龐大的體量也沒有醒目的色彩,遠看與周圍的老房子似乎一樣,近看又完全不同,是貝式的新建筑,遵循著局部與整體相互協調,和諧相處的共生理念。這種協調關系,無論是對地區的歷史記憶還是對周邊環境都表現出了尊重之意。若是一粒沙,浮在空中,只是一粒塵埃;沃在土里,你便是土壤。蘇州博物館新館就那樣默默地站在舊城之中,不驕不躁不傲,這反而體現了它的“高度”。歷史證明,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尊重自己特色地域特征又符合現代人生活方式的建筑形態才是時代所需求的。
在建筑設計中如果要去索取,涵蓋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中國傳統美學,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難點在于如何將之運用于當下設計即現代性表述。同時像小孩蹣跚學步一般,也不能一蹴而就。中國建筑師探索傳統與現代結合道路已經有大半個世紀了,近年來,建筑領域對中國傳統美學特征的理論挖掘進入一個較深層面。在這里,蘇州博物館做出了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優秀代表示范,它巧妙地使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思想、新布局來完成對中國建筑的現代詮釋。同時,時代的腳步不會停下,新的觀念、材料、設計接踵而至,復興中國建筑設計的任務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與付出!
參考文獻
[1]中國工程院.中國當代建筑設計發展戰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謝俊.重溫經典:貝律銘大師建筑創作思想淺析——以蘇州博物館新館為例[A].北京:中國學術期刊電子出版出版社,2012(03):69-75.
[3]張欣,陸雪梅,謝曉婷.傳承創新融合—談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筑與陳列設計[J].裝飾報,2009(191):27-30.
[4]陳薇.蘇州博物館新館[J].世界建筑,2004,(01):12-15.
[5]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150-152.
[6]王暉.陳帆.寫意與幾何[J].建筑學報,2010,(06):70-73.
[7]張俊.結合蘇州博物館新館庭院設計談景觀設計中的新鄉土傾向[J].華中建筑,2008,26(1):124-128.
[8]范雪.蘇州博物館新館[J].建筑學報,2007,(02):36-43.
[9]姜圳,趙雁.交互設計在博物館展廳設計中的應用創新[J].設計,2017,30(9):132-133.
[10]史天溦.新鄉土主義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以寧波博物館為例[J].設計,2017,30(11):158-160.
作者:程詩帆 郭友南 單位:嘉興學院
- 上一篇:新中式風格在建筑設計的運用
- 下一篇:建筑施工管理創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