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原則建筑設計理念探析

時間:2022-07-03 08:53:29

導語:地域性原則建筑設計理念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域性原則建筑設計理念探析

[摘要]我國作為具有悠久文化傳統以及遼闊國土面積的國家,產生了絢麗多彩的地域性文化。我國的建筑設計在這種地域性文化的影響之下,不同地域間的建筑風格迥異,有著濃厚的地區色彩。基于這個背景,對目前我國基于地域性原則建筑設計理念加以探析,對于構建更具民族文化的建設設計理念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文化傳統;地域性文化;建筑設計理念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以及遼闊的國土面積。在世界各國的文化流傳過程當中,中國是從古至今世界上,唯一沒有發現文化中斷的國家。于是,在這樣的文化流傳之下,使得我國產生了絢麗多彩的地域性文化。我國的建筑設計在這種地域性文化的影響之下,風格迥異,有著濃厚的地區色彩。這也就是為何在我國的很多地方,建筑風格都各式各樣,有著極其明顯的區別。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徽派建筑,陜西窯洞等等,都能夠直接體現出我國各個地區或民族對于當地的自然環境以及文化流傳的不同理解。

1我國地域環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

1.1自然環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最早的時候,建筑其實主要是為了人類能夠在自然界里面進行生存,而自發的堆砌起來的一個庇護場所,必然會受到當地自然因素的直接影響和制約。在人類數千年社會的發展過程當中,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早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人類憑借著自身經濟技術的力量,獲得了極大的生存自由,特別是在建筑設計方面,也發生了相對巨大的改變。但是,我們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仍然需要考慮到當地的自然因素,選擇相對來說在當地的地理條件下,最為穩定最本質的建筑特征。在對建筑設計的自然因素進行考量的時候,當地的溫度,濕度,日照情況等方面,都會對建筑設計產生最直接的影響。因此,我們在進行建筑設計的地域性原則考量的時候,必須要充分借助當地的自然環境,進行最符合當地情況的設計。例如在一些寒冷地區,我們在進行住宅設計的時候,就必須要考慮到較大的間距,以行列式布局,從而獲得更加充分的陽光。同時,采用較為封閉的外形,則可以有效的進行防風保溫。1.2社會環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在考慮建筑設計的地域性原則的時候,除了自然因素之外,還需要考慮當地的社會環境。因為無論是哪一種建筑,它的形成首先是要為人類所服務的,因此,必然會收到當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人作為一個生物,不僅僅有著自然屬性,還有著一種廣泛的社會群體屬性。因此,作為人類聚集生存的基本場所,建筑設計時也必須要充分滿足人的生理生活所必需的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例如在某些相似的自然環境當中,不同的兩個區域,我們看到的建筑形態往往是截然不同的。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效果,主要就是由于兩個地區之間的社會文化截然不同,就直接導致了當地的建筑產生了極具地域風格的色彩。

2建筑設計地域性表現

在基于地域性原則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必須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必須要使得新設計的建筑,能夠與當地的建筑特色,文化氛圍互相融合。2.1地域性設計原則。2.1.1以人為本進行設計的原則。建筑設計及服務對象始終都是人,因此無論設計得多么優秀,如果不能夠秉持著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那么也是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的。因此在進行設計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充分考慮到設計作品的功能性,美觀性以及經濟性要求。另外必須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地域性特點,保證施工便利以及施工過程當中的安全性。2.1.2綜合性設計原則。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設計人員必須要用全方位的眼光去進行考量??梢酝ㄟ^在當地走訪群眾,了解當地的人文環境,風俗習慣等多方面的特征,同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在設計的時候結合建筑物所必須具有的功能結構,與當地的人文自然環境充分融合。在綜合性建筑設計能夠得到充分保證的前提之下,再對局部的地方進行逐個推敲。2.2建筑設計的地域性表現。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著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物存在。這些建筑物是當地特定文化的一種反映方式。例如在許多山地城市,由于很難找到平整的用地,因此在當地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往往是利用一些較小的高差來進行組織設計。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地質條件,變不利情況為有利情況,另外還可以與交通系統相結合,不但減輕了交通壓力,也使得整個建筑設計更加的靈活有趣。另外這種方式還可以使得整個造價大大節約,充分體現出了山地的特點,節約用地。

3結語

總之,在建筑設計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要充分借鑒當地的地域特色,設計出更加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建筑作品,在國際建筑舞臺上,留下中國建筑濃墨重彩的一頁。

參考文獻:

[1]周晏,趙波.居住建筑設計的催化劑[J].時代建筑,2016,(06).

[2]李修然.談人居環境學與居住建筑設計[J].山西建筑,2012,(24)

作者:夏毓翎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