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合理利用能源論文

時間:2022-06-04 09:10:00

導語:綠色建筑合理利用能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色建筑合理利用能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綠色建筑的內涵;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我國綠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推進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的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綠色建筑也稱生態建筑、生態化建筑、可持續建筑、學術界對綠色建筑有兩個觀點是比較一致的、綠色建筑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綠色平衡理念、我國目前的城市化發展將一直保持較高的速度、法制建設和激勵機制有待完善、理論研究與實踐結合不夠、對綠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綠色建材行業發育不健全、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激勵性政策、完善綠色建筑的技術支撐體系、加強科研和宣傳教育培訓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本文從綠色建筑理念的內涵出發,對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和不足做了相關分析,為推進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綠色建筑;能源;可持續發展

1綠色建筑的內涵

綠色建筑也稱生態建筑、生態化建筑、可持續建筑。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將綠色建筑定義為: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廣義上的節能,除“四節”外,主要是強調減少各種資源的浪費;二是保護環境,強調的是減少環境污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滿足人們使用上的要求,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四是強調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術界對綠色建筑有兩個觀點是比較一致的:一是要求綠色建筑關注對全球生態環境、地區生態環境及自身室內外環境的影響。二是要求綠色建筑關注建筑本身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即從材料開采、加工運輸、建造、使用維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個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綠色建筑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綠色平衡理念,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綠化配置、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低能耗圍護結構、太陽能利用、地熱利用、中水利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充分展示人文與建筑、環境及科技的和諧統一。綠色建筑具有選址規劃綠色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綜合措施有效節能、建筑環境健康舒適、廢物排放減量無害、建筑功能靈活適宜等六大特點,不僅可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最為經濟合理,對綠色環境的沖擊最小。

2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

我國目前的城市化發展將一直保持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將從目前40%左右發展到本世紀中葉的75%以上,這意味著每年約有1200~1500萬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而每個城鎮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農村人口高3~3.5倍。同時,近年來我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面積近20億平方米,其中80%以上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億平方米,95%以上都屬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僅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過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資源和能源的50%,同時增加了環境負荷。這對我國的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因此,必須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建筑理念及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

我國建設部、科技部已于2005年10月印發了《綠色建筑技術導則》。國家建設部和質量監督檢疫檢驗總局于2006年6月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2007年10月,在黨的第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200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指出:節能減排目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約束性指標,是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把推進現代化與建設生態文明有機統一起來,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

3我國綠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

3.1法制建設和激勵機制有待完善:我國已頒布實施的綠色建筑相關法律法規,存在二個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節能與節地的相關規定,缺乏對節水、節材與環境保護方面的專門法規;二是強調規劃設計、評價、施工方面,忽視了物料生產、運營維護及拆除、回收階段的相關政策。同時,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的發展缺乏財政補貼、綠色貸款、減稅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勵政策的引導和扶持,沒有可操作的獎懲方法來規范和制約各方利益主體必須積極參與。使得建筑節能長期落后,成為我國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一個薄弱環節。

3.2理論研究與實踐結合不夠:目前,我國關于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的理論研究多數停留在關于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綠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等方面,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關于農村綠色建筑的深入理論研究較少,工程實踐則更少。

3.3對綠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綠色建筑的核心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片面地認為加強建筑內外的綠化就是綠色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綠色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

3.4綠色建材行業發育不健全:在綠色建材方面存在著:片面強調材料的性能使用,對于材料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安全環??紤]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綠色建材認證體系,對綠色建材的評價簡單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問題。

4推進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的建議

4.1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激勵性政策:首先,針對建筑節能的相關問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進行適當的補充修改,同時制定與之相配套的法律來法規,形成由統一的基本法律和相關配套法規組成的完善的法律體系。其次出臺財政補貼、綠色貸款、減稅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勵政策,支持綠色產品、綠色建筑、新能源的開發與建設。

4.2完善綠色建筑的技術支撐體系: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是發展綠色建筑的技術支撐,我國目前在這方面還未形成體系化。建設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是一套科學全面、簡明易操作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將十分有利于促進我國綠色建筑事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4.3加強科研和宣傳教育培訓:在科研方面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重點開展應用研究。廣泛開展綠色建筑的宣傳教育培訓,使綠色建筑觀念深入人心,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

綠色建筑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它的實現必須有一套良好的經濟、社會、道德方面的激勵體制和可靠的技術支撐。在當前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和我國基本國情的背景下,大力推進我夠綠色建筑的發展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綠色建筑實踐將促進全球環境品質的改善,提高人類的自身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GBTF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

[2]柏乃寧,姚利華.對我國節能建筑發展的探析[J]城市管理,2008(4)

[3]戈華清.綠色建筑市場的法律調整[J].中國環保產業,2005(3)

[4]李學征.中國綠色建筑的政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6(1)

[5]姚玉蓉.對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的政府職能的思考[J].建筑經濟,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