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研究
時間:2022-10-29 11:43:00
導語: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化創意產業是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經過多年發展,香港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形成相當大的規模,創造了令人稱道的成就。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對于我國內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文化經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經驗啟示
近年來,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一些特別倚重創意及才華的知識密集型行業(文化創意產業)在經濟規劃和政策制定中日益受到關注。英國率先于1997年有系統地推廣文化創意產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亦緊隨其后加以發展。中國香港地區長期以來是亞洲的創意中心,數碼娛樂、電影、設計、漫畫、出版等文化創意產業在業內均享負盛名,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從經濟型態看,香港已進入創新驅動經濟增長階段,具有知識型、創意型及服務型特點的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我國內地文化創意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潛力巨大。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對于內地積極探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文化經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歷程
由于歷史淵源與地理條件的關系,香港自古以來是東西方交會的舞臺,因此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獨特環境。根據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香港創意產業在狹義上分為三大類,包括11個行業。第一類是文化藝術類,包括藝術品、古董與手工藝品、音樂、表演藝術。第二類是電子媒體類,包括數碼娛樂、電影與視像、軟件與電子計算、電視與電臺。第三類是設計類,包括廣告、建筑、出版與印刷。然而以廣義的角度來思考,香港也將健身美容、美食、文化旅游等服務業稱為創意行業。
進入21世紀,香港陸續推出研究報告,全面梳理文化創意產業的現狀。2002年9月,香港貿發局公布了首份題為《香港的創意產業》的研究報告,評估文化創意產業對香港經濟的貢獻。根據資料顯示,截至2002年3月,香港創意產業聘用員工超過9萬人,占香港總就業人口3.7%:創意產業在2000年的出口總值達100億港元,占香港服務出口總額31%;同年,創意產業產值為250億港元,約占香港本地產值的2%。
2003年6月和2004年8月,香港與內地簽署了《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第一、第二階段協議,內地承諾開放26個服務業領域,其中有多項行業(如廣告、視聽、文化娛樂等)屬于文化創意產業范疇。按有關規定,香港影視制作等行業可以進入內地投資,并可從事文化市場開發等活動,大大促進了香港相關產業的發展。
隨后,香港特區政府于2004年正式策劃推出香港創意指數(HKCI),擬定了5Cs作為香港的創意指數:創意的成果、結構及制度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研究結果表明,香港自1999~2004年的整體創意指數顯示出正增長,指數由1999年的75.96上升至2004年的100(以2004年作為基準年)。
2005年香港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更詳盡論述了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原因和限制,并指出目前香港文化創意產業只占本地生產總值的4%左右,相對于英國的8%尚有很大的增長余地。2006年以來,CEPA在實施中不斷深化,內地居民訪港“個人游”的計劃逐步擴大,已遍及泛珠三角全部省會城市;2007年元旦起進一步擴展至石家莊、鄭州、長春、合肥及武漢等5個省會城市。與此同時,香港特區政府更加持續建設、落實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加快公共投資,包括政府總部、立法會大樓和公眾休憩用地的添馬艦工程等。
二、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
經過多年發展,香港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形成相當大的規模,創造了令人稱道的成就。相關產業對生產總值的貢獻已超出15%,并且在經濟轉型中發揮著巨大的催化和推動作用,促進了整體經濟向知識型經濟邁進。以廣告業為例,目前香港經營廣告業務的公司超過1,100家,其中約半數從事廣告策劃及顧問服務,其他包括廣告招牌制作以及廣告贈品制作公司分別約200家,宣傳展覽公司約50家,廣告噴畫制作公司40多家,電視廣告制作公司20多家,戶外廣告制作公司約20家,直銷市場服務、報紙及期刊廣告制作公司,以及網上廣告制作公司各1O余家等。各行業廣告開支十分巨大,2004年香港各行業整體廣告總開支剔除折扣后為164億港元,同比上升14.8%。此外,在數碼娛樂、電影、設計、漫畫、出版等方面,香港在亞洲也占據重要位置,在業內贏得了廣泛的影響力。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健全的自由市場體制
香港的自由市場體制,表現在企業可以自由經營、自由貿易,無關稅及配額,對外來投資和對外投資亦無限制。同時,香港實行獨立稅收制度和低稅政策,無外匯管制,港幣可以自由兌換。香港連續10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系,是世界上主要的金融商貿中心,但政府除了發行低面額的輔幣外,沒有中央銀行和存款保險制度,印發法定鈔票由私營商業銀行負責,政府對銀行業的監管較松,資金流動和進出十分自由。目前,香港是亞洲唯一低風險地區,已成為美元和歐元的亞洲實時結算中心,以及人民幣最大境外流通中心。作為獨立的關稅區,香港還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在WTO框架下進行商貿活動。正因為香港具有健全的自由市場體制,使企業具備較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能夠隨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做出快速的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
(二)自由市場主導下的政府角色
香港特區政府依照不同產業鏈的需要,承擔著不同角色,盡量使文化創意產品實現自由生產和流通,政府只提供必不可少的法治基礎和商業環境。具體管理方面,香港采取事后機制,即市場的文化創意產品只在違法或受到市民正式投訴之后,政府才依法處理。在自由市場的主導下,香港政府的政策范圍雖然有限,但執行力度卻很有效。在私人企業能力不達的范圍,在符合公共利益和資源許可的情況下,政府才予以協助。例如,近年來,香港電影業與銀行業達成共識,由政府成立電影貸款保證基金,銀行以履行合約保證的方式,發放貸款給電影制作公司,使各界在不同的平臺上相遇和合作,締結出更多的文化創意良緣。
(三)積極有效的吸引創意人才機制
香港在吸引創意人才方面極具競爭優勢,創意人才匯集。在“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下,香港過去3年已成功吸納超過1.1萬名內地人才。對于人才引進,香港都持自由開放的態度,各類人才可以根據行業變化的需要,自由申請工作簽證或以其他身份來港發展及定居。因此,在文化創意產業的很多方面,香港都擁有眾多高水平的專業及管理人才。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出身的人才匯聚在香港,不斷產生交流及碰撞出創意的火花,增加了香港企業的創意與活力。目前,香港的文化創意人才,普遍具備企業經營技巧,而且有長期的國際合作經驗,精通國際融資、成本控制、人才搜羅與市場開拓等技能,為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不斷發展奠定了強有力的人力基礎。
(四)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
香港是法制社會,其獨立的司法制度,保證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法律環境。香港除了外交事務、國防及中國憲法外,終審法院是其他一切事務的最終裁決機關。于1985年成立的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如今已是全球主要仲裁地之一。香港在商業、金融、船務及建筑等方面的專長,能為仲裁提供經驗豐富的各行各業專家,包括會計師、律師、建筑師、工程師、銀行家等。香港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就已通過《防止賄賂條例》、《廉政公署條例》,建立起有效的肅貪倡廉的執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以及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確保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企業和個人無須顧慮隱蔽不清的交易成本,實現在商業上的公平競爭。
三、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對我國內地的啟示
我國內地目前正在建設創新型社會,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對于內地積極探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力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文化經濟中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
首先,必須建立自由的市場機制,努力開拓國際市場。近幾年來,我國內地文化創意產業開始蓬勃發展,許多地區建立起多種形式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和生產基地。但內地文化創意產業的內容產品比例偏小,廣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藝術業、休閑娛樂業等行業的原創能力還很薄弱;市場規模也不夠大,單靠本地市場難以獲得足夠盈利,影響了產業發展的動力和競爭力。我們可以借鑒香港利用南洋華僑和美加華人聚居地市場來擴大產品發行網的經驗,確保文化創意產品的外銷出路和資金回籠,增強投資者的信心。例如,可以音像制品出口為突破口,確立電視劇、電影、民樂、書法、雜技、現代舞以及武術、風光、醫藥等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關的音像節目為重點目標市場,利用文字和文化親和力,輻射港臺、韓日、東南亞華人文化圈,并進軍歐美等文化創意主流市場,積極拓展外向型文化創意產業。
其次,必須制定有效的發展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意社會基礎。世界性的文化創意中心,如倫敦、紐約等,往往以金融商貿中心的地位為發展基礎??紤]到香港國際性金融商貿中心的戰略地位,我們應超越常規,突破傳統政策局限,凡是企業愿意投資于適合經濟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政府都應給予大力支持,包括給予批地和稅收優惠;并充分依托香港的地理優勢,從總體視野來制定發展政策,用區域市場的經營來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全球化生產。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廣大市民,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增加對文化創意藝術及其傳統的認識與參與,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共同價值觀。在這其中,尤其需要營造一種自由、開放、靈活、變通的文化創意氛圍,在提倡保留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更要廣泛接觸海外先進文化,做到洋為中用、東西結合,開創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新契機。
再次,必須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建立公平競爭的法制環境。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政府應協助相關產業和行業,結成策略性的發展聯盟,爭取公平的市場待遇,并利用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系(CEPA),推廣內地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品牌,謀求更大的國際市場。在法制建設方面,盡管內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勢頭很快,但對文化創意產品(如商標、專利、外觀設計、版權、集成電腦的布圖設計及動植物品種)的知識產權重視程度遠不及香港及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軟件業、音像業等行業的盜版現象還十分嚴重,若不加以嚴格控制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將會嚴重削弱技術創新的積極性,限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空間。內地和香港必須在知識產權保護、專利技術轉移與產業化等方面進行區域合作,形成共同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利的法制保障。
最后,必須不拘一格地引進創意人才,加強本土創意人才的培養。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內地存在著人才錯配、分布不均和人才不到位的人力資源浪費現象;而在香港地區,創意人才的培養有著成功的基礎,即使近年來香港創意人才流失比例增大,但其所具備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模式,以及人才的交流環境是內地短期內無法比擬的。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兩地信息交流,努力營造良好的生活與工作環境,不拘一格地引進各地創意人才,讓不同的思想和價值觀互相撞擊,產生持久的創意靈感和理念。同時,更要加強本土創意人才的培養和提高廣大群眾的藝術與文化修養,將設計、媒體、藝術等融入到各個階段的教育中,在相關院校中設立藝術、設計和媒體學院,培養一批真正認識內地與香港文化、既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律又懂國際化經營理念的復合型人才,讓每個從業者在自己的工作中都能滲透著創造力的火花,進而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及相關產業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