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素質探析論文
時間:2022-10-25 10:11:00
導語:教師心理素質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作為精神文明的開拓者,在傳遞科學文化知識,促進整個人類生存與延續方面始終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曾將"天,地,君,親,師"供奉一堂,使為師者成為"無所不知"的人之楷模,備受尊崇。很少有人懷疑教師有人格及心理適應問題。
隨著科技的進步,知識的不斷更新,社會對教師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正如《學會生存》中所闡述的那樣:"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由于信息源急劇增多,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知識面廣,教師如果以有限的知識或權威的地位很難駕馭課堂。難怪不少教師都有"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的感覺。因此,隨著社會的變遷,教師只有了解自己所處的角色情景,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職業適應能力,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加強教師角色責任
教師作為現代社會中的一員,心理狀態或多或少受到社會各種思潮的影響。特別是市場經濟的變革,使教師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影響著教師的角色期望和職業態度。過去,教師在工作中以追求物質利益為恥,以"園丁"或"蠟燭"似的無私奉獻精神為職業理想。然而,隨著商品意識不斷對教育的影響和滲透,教師固有的道德價值觀開始動搖、解體。教師行業出現不安心工作、人員流動、跳槽等現象就不足為怪了。我們很難肯定目前從事教師這一職業的人,都是熱愛本職工作,能夠擔負起教師角色責任的人;已經從事教師職業的人未必都適合做教師或者能夠安心地從教。因此,學校在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將教師的職業適應和社會適應作為建設教師隊伍的先決條件。
(一)用現代教育理念充實教師的頭腦。
在信息網絡化時代,教師的育人功能發生了變化。學校要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師要有創新教育的能力。有的教師工作得不到學校領導的認可,上課學生不愛聽,問題就在于他們的教學方法過于陳舊,不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當前,日趨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有利的輔助教學手段,教師假如還不能把握住教學角色,無法適應教育技術革命的形勢,仍然固守傳統教學觀念及方式,將落后于時代的要求,終為學校教育所淘汰。在掌握、運用計算機技術及接受信息方面,許多中小學生已經露出"后生可畏"的勢頭。如,學校要求教師學做教學課件、網頁,不少學生卻已經學在老師的前頭了。坐在電腦臺前,做老師的有時也不得不向學生請教弄不清楚的地方。所以,教師有現代教育理念,努力鉆研教法,探究學法,才能輕松自如地揮灑教壇,以自身的高素質促進學生素質發展。
(二)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和"楷模",是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的主動者。俗語說: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教師一方面要確立自己作為教育者的位置,另一方面還要明確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學生,即有什么樣的"學生觀"。因此,教師要弄清楚下列問題:
(1)在教學層面上,學生是"人",不是"容器"。學生作為社會中的個體,與教師享有平等的人格尊嚴。學生有不可剝奪的受教育權。教師了解學生的基本特征,更要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才能尊重、理解學生。學生的個性不同,需要教師采取不同的教學態度和個別引導。如,性格外向者,喜歡難度較大的教學內容,能大膽回答老師的課堂提問,但是課后作業較馬虎,不愛認真復習;而性格內向者,課堂反應緩慢,但是課后肯花時間認真做作業;還有一些性情頑劣,不愛學習的學生并非因為智力低下,更多的是由于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尊重學生個性差異,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反之,采用簡單說教,粗暴干涉的"高壓政策",或者遷就學生,放任不管,都不可能受到教育效果;
(2)在教育過程中,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F代教育目標是德、智、體、美、勞、心六育并重。僅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作為衡量學生發展的標準,勢必偏離素質教育的方向。學習成績優秀并不能預示或取代其它方面的健康發展。在中小學生離家出走、社會暴力事件以及品德行為問題中不乏成績優異的學生。心理學專家己向學校和家長們發出"好孩子是問題孩子"的呼聲。成績好的學生或擔任班干部的學生就因為他們平時學習努力、自律能力強,在學校一向得到老師的重視和愛護,家長對這些孩子也很放心,忽視了他們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挫折。"好學生"為了達到老師和父母心目中"好孩子"的標準,在言行上過于苛刻要求自己,壓抑了心理需要和個性發展。一旦遭遇到挫折或接觸社會便會產生內心沖突,引發意想不到的行為后果;而成績差或表現不好的學生更容易被老師所嫌棄,家長也多以批評、指責的語言相待。學生一旦接受這種教育態度和期望將導致更為惡化的表現行為。因此有人經過調查發現,成績中等的學生由于他們在校接受心理負面壓力少,以后步入社會更容易出人頭地,更能充分發揮其個性及才干;(3)在學校人際交往中,教師要掌握與學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學生"示愛",有同情心;讓學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縱、遷就學生;以身作則,做事有原則、立場。
(三)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
教師不僅是社會文化價值與道德準則的傳遞者,同時也是代表和具有這些價值和準則的人。教師對本職工作的興趣和熱情,以及嚴謹的治學態度,都對學生起著仿效作用。教師工作一向復雜而繁重,如果僅僅從經濟報酬上看是體現不出它的勞動價值。教師勞動價值充分體現在其具有的社會性。一名教師,不論他的性格如何,是否適合做教師,但他心里自然明白自己在怎樣教育學生,能教到什么程度。教師有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質生活需要。但教師特殊的職業決定了教師擁有更多的是無形的報酬。那種將教師作為不得已而從之的職業想法,不喜歡教學,隨意諷刺挖苦、甚至體罰學生或將商品意識納入教育行為,不專心教學,熱衷于有償家教等,都有悖于教師職業道德。陶行之先生曾滿懷信心地指出:"如果全國教師對于兒童都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必能為我們民族創造一個偉大的新生命"。這仍是黨和國家對我們教師的殷切期望。
二、解決教師工作壓力
根據國外調查表明,教師職業所帶來的公眾壓力多于其它行業的人。香港曾將教師職業壓力列為第二位,僅次于警察職業。我們知道,適度的工作壓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虛和郁悶,令人振奮,給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習效率;反之,過度的工作壓力,即不愉快的壓力,則給人帶來苦惱,使人產生生理、心理以及行為失調反應,在日?;顒又挟a生焦慮:如心悸,神經衰弱,消化不良,沮喪,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評價過低,工作效率差等。
教師工作壓力主要來源于:
(一)教師角色期望與自我價值觀的沖突。
教師的角色內容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知識的增長與更新而不斷改變。在我國獨生子女的教育過程中,教師更是扮演著微妙的角色。從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望來看。心理學家認為,教師要充當知識的傳授者,集體領導者,模范公民,紀律維護者和家長人等。如,家長和學生對教師的角色期望是知識的傳授者,就要求教師知識博大精深,無所不知;將教師看成紀律的維護者,就希望教師嚴明公正;將教師看作家長的人,則要求教師工作耐心細致,對學生關心體貼。而社會中人人對教師應做什么和怎樣做都有自己的看法,這樣教師受到各種相互沖突的角色期望的沖擊,同時這些角色期望也與教師自我價值觀產生對立、沖突。
(二)自我期望值過大,追求"完美主義"。
教師作為知識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當作自己為人處世的目標。在工作上要求盡善盡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績。這種追求"完美"之心態容易忽略自身條件的限制,如個性、能力、機遇等。一旦過高的自我期望目標不能實現,就會有很強的挫敗感,對自己自怪、自責,對他人懷有敵視、對立情緒。我校"心理輔導室"在心理咨詢中發現,優秀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壓力超過普通教師,如擔心公開課上得不成功;害怕學生在競賽中發揮不出成績;拿不準領導、同事對自己的看法等。因此,教師放棄"完美主義"的心態,積極面對工作中的挫折,調整、確立切合實際的工作目標,才能在真實的世界里發揮工作的潛能。
(三)教師評價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怎樣評價教師,教師能否能接受評價的方式,對教師心理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工作若得到積極的評價,便會以飽滿的情緒、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反之,教師若對評價結果不滿,擔心由于人為的偏差,使自己在評價中受到誤解、不信任,,則會產生心理負擔,增加工作壓力。
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評價主要采取終結性評價方式,評價結果與獎勵結合,有的還成為解聘不合格教師的依據。但在評價過程中有兩個問題需要引起注意:一是缺乏統一的評價標準:如果以教學優劣作為評價的標準,那么如何評價教師的教學業績呢?若以考試成績作為權衡的條件,顯然忽視了教師在改變學生的興趣、行為、品德行為和價值觀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每一個班級的學生由于遺傳素質、家庭教育環境不同,學生在學習技能及學習成績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教師往往忽略或不愿意接受這種差異。凡做教師的,都有這樣的感覺:各科老師最大的精力似乎都放在成績差的學生身上。不管這個學生是否有能力學好,不管他對教學有什么樣的感受,也不管他還有什么優點和特長,反正考試成績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與學校對教師的評價直接掛鉤。令人欣慰的是近期來許多學校,特別是小學,根據教育部減輕課業學生負擔的指示,強調教育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而鼓舞了教師的工作熱情,減輕了教師工作中的壓力;教師評價的另一個問題是評價方式簡單劃一;教師評價目的是為了完善教學、教育過程。現在學校進行終結性評價,結果基本上體現在對教師的獎懲上,無助于從根本上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和整體素質。而形成性評價更能關注教學、教育過程,如教師怎樣工作,學生原有的素質水平是否有提高的機會,教師工作是否具有創新精神等等。教師評價要采用多元評價方式最后,形成教師工作壓力的因素還有:學生不良的行為、人際關系、工作負荷、專業發展前景等。當教師工作壓力太大造成認知、行為障礙時,應進行心理咨詢、輔導。
三、維護教師心理健康,促進教師職業發展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現代人從事各項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條件。教師職業壓力和身心疾病已受到專家們的關注。如同普通人一樣,教師也會陷入如焦慮、緊張、抑郁等心理困境?,F代教師了解心理學知識,學會心理自我調節,顯得十分重要。
(一)面對現實,自我認知
人是獨立而特殊的個體,只有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越能幫助自己有效地調適工作壓力、生活挫折及內心沖突所帶來的困擾。認識自我,包括自己的個性,興趣,優缺點,工作能力及所負擔的角色。不少教師在工作中的壓力是對自己缺乏了解,教學工作不能從實際需要出發,目標定得太高或者過于理想化,最終難以避免挫敗,導致付出與成功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此外,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優勢,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揚長避短。如,教師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處事主觀、迅速還是民主、松散。教師的年齡隨著教齡一年一年在不斷增大,但所教學生的年齡卻逐年呈下降趨勢。"學生越來越難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變革對學生價值觀的改變,教師若不能勇敢地面對教育現實的挑戰,仍然采用一成不變的教育策略,容易產生職業適應障礙,降低工作效率。
(二)促進教師人際關系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教師發揮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證之一;反之,人際關系惡化很容易導致心理障礙,使人陷入無窮乏味的名利糾紛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時也會嚴重腐蝕校園風氣。俗語說,"文人相輕"是指教師讀書多,學識廣,容易看高自己,看貶別人。這種人際關系的價值取向已為時代的進步所擯棄。首先,認識、接納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師良好的人際關系之基礎。人們一般喜歡拿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短處相對比,這樣人就比較容易自信,但有礙于人際關系的建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教師必須正視并接受來自于內部和外部,對自尊心有威脅的各種因素,如家長、學生對自己教學成果的評價,榮譽的得失,自身沖動行為所造成的后果。教師勇于向自我挑戰,不斷超越自我,才能擁有健康的心態,以積極的人生態度與他人和諧相處。另外,有效的溝通對人際關系的建立也很必要。英文"Iamsorry!"(很抱歉!)成為外國人相互溝通時的常用語。國外研究發現,師生關系緊張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溝通。溝通既能了解別人,又能從別人那里進一步了解自己,也能容納別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掌握溝通的技巧:坦誠、友好、信賴、尊重、同情與理解,將會加強人際間的互助關系。
(三)塑造教師健全的人格
美國學者所羅門教授說:"在個體人格發展方面,教師的影響僅次于父母。一個孩子如果擁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愛,又得到一個身心健康的教師,那是無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邊得到足夠的關懷與愛護,又受到情緒不穩定教師的無端困擾,必將造成許多身心發展的問題。"許多研究表明,教師的學歷、知識水平和學生的成績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并且年齡越小的學生越容易接受教師語言態度、行為習慣的影響。教師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現在如何對待教育工作,怎樣對待所教的學生。其中,教師性格特點對學生的影響不能忽視。如果教師經常為不良的情緒所困擾,就會把煩惱、怨憤遷移到學生身上。如長期患病、婚姻失敗、人際關系不合等,都可能使教師上課無精打采,一旦工作不如意時,就大動肝火。所以,高"情商"的教師首先善于控制與疏導自己的情緒,不在不適當的時候對學生生氣、發怒。馬卡連柯以自身的體會為教師樹立了榜樣,他說:"我從來不讓自己有憂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兒童面前表示出來。"人格健康的教師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時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用休閑時間紓解工作壓力;當壓力過多難以承受時,懂得尋求社會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總之,信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社會變遷,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結構。在日趨緊張、競爭激烈的環境里,人們面對更大的生存壓力。教師在社會轉型時期,也為多元道德價值觀所困,必須接受職業所帶來的各種壓力。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才能適應職業發展的需求,以不斷的創新精神推動素質教育。
參考資料:
l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1999):《教師心理衛生》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瞿葆奎等(1991):《教育學文集--教師》人民教育出版社
3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4李偉等(1996):《心理學百科全書》浙江教育出版社
5李淑琦等(1999):《心理學與心理衛生》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6申荷永、高嵐(1997):《心理教育》暨南大學出版社
7王斌華(1998):《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華東師大出版社
8皮連生(1997):《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年8月16日
- 上一篇:蛋白質折疊相關問題研究論文
- 下一篇:數學中問題解決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