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信息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9 10:08:00

導語:新農村信息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信息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化及其相關服務應該被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疇,通過信息化應用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參與能力,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和公正。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該將信息化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從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網絡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內涵和時代特征

1、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就是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所確立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應用信息網絡技術加速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通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最終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新農村信息化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實質是應用信息網絡技術解決“三農”問題,建設信息時代的新型農村;其重點是農業和農村經濟信息化;其核心是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競爭力增強。新農村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自然延伸,是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社會信息化及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與農村發展特點相結合的綜合體現。

2、信息化所體現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特征

人類歷史上還沒有哪種技術能夠像信息網絡技術這樣,在短短10年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從實驗室到全社會大面積推廣應用的過程。由于應用群體日益廣泛、應用內容日益豐富、應用功能日益強大,信息化基礎設施及其應用條件已經越來越具有某種社會公共產品的屬性,并成為這個時代的基本要素和首要特征。因此,只有信息網絡技術充分地應用于“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中,我們所建設的農村才能真正稱之為“新”農村。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二元結構的最大特征就是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的信息不對稱。對于農村建設來說,修建道路、美化村容和建造樓房等都是一種表面的變化,只有消除了城鄉之間的信息鴻溝,才能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新農村建設任務才最終完成。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1、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我國城市信息化發展迅速,國家為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等信息化工作制定了專門的政策,進行了大量的投入,這些都直接推動了信息化應用領域的發展。但從實際應用效果看,這些信息化投入的受益人群主要是城市居民,由于缺乏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支撐,農村居民根本無法享受到信息化所來的便利與高效,原有的城鄉差距因為“數字鴻溝”的出現而日益拉大。在目前情況下,“三農”信息化可以看作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戰略的具體舉措。加快“三農”信息化可以有效地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促進城鄉文化交融和農民思想觀念的更新,促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化解二元經濟結構的諸多矛盾,為城鄉統籌發展鋪平道路。

2、信息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手段

我國農業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總體上仍然沒有改變靠天吃飯、粗放經營、弱質低效的局面。信息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利用信息技術對各種農業生產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及管理控制、大幅度提高農業效益,是現代農業的主要內容,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同時信息化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健全信息服務網絡,可以為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場、就業等方面的信息,幫助農民科學決策,提高生產經營水平,拓寬市場渠道,實現增產增收。

3、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是建設和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重要途徑

信息網絡已經成為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公共基礎設施,極大地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務能力和質量,農村公共服務要煥發生機和活力也必須與時俱進。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改進農村公共服務的傳統運作模式,整合資源,建立農村遠程教育、遠程醫療、動植物疫情預報、資源環境監控等信息系統,可以促進現代農村公共服務的快速發展。

4、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是活躍農村文化、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新型平臺

信息網絡是一種快捷高效的信息承載手段和工具,能夠廉價而又便利地讓農民獲取來自外部世界的科技、文化、教育、市場等信息,打破了農民千百年來狹隘的思維空間,讓農民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迷信走向科學。同時,信息化也能以一種嶄新的方式表達和弘揚農村自身的傳統文化,讓農民真正地融入到信息化洪流之中,成為傳統與現代相互結合的新型農民。

5、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是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有力措施

農業信息化可以大大提高信息透明度,信息透明度對于農民自覺、自愿并積極參與農村稅費改革,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重經營體制,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各項農村改革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化可以促進政務公開、加強民主管理、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通過數字化、網絡化等方面的技術支持,保障農村各項改革工作順利推進。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國民經濟的總體實力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農村經濟邁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新農村信息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信息網絡技術的進步及其大規模采用,使得信息化應用成本大幅度降低,電信和移動通信等現代信息手段在我國農村地區已經基本普及,一些地方甚至接入寬帶互聯網,農民在家里就能體驗網絡世界的精彩。但是就全國的普遍情況來看,人們尚未意識到信息化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及其基礎性作用,僅僅將信息化看作響應上級政府要求而被動開展的工作任務,根本沒有將其看作當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一項基本公共服務內容。為此,今后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快農村信息化工作。

第一,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各地新農村建設規劃,使信息化建設獲得充分的組織、資金和人才保障。其基本內容既包括面向農村地區的主干網絡建設和接入網絡建設,也包括直接在行政村和自然村建立為村民提供信息服務的信息服務場所(如農村信息服務站等)。第二,將農村信息化建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信息化應用一方面要為提高當地農產品競爭力和農民收入水平服務;另一方面也要與基層政府的為民服務項目相結合,農村信息化建設,基層政府要先行。第三,采取各種措施加強村民信息化應用的基本技能培訓,讓農民想用、會用計算機和網絡獲取信息。第四,各級政府要采取各種鼓勵和支持措施,促進農村信息化建設。要為農村地區的計算機購置、網絡資費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等制定專門的財稅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和基層組織積極開展農村信息化建設。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已經初步具備加快發展的條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根據中央關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自覺地將信息化作為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納入本職工作范疇,加快和諧社會的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