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年人醫療保障調查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9 10:10:00
導語:農村老年人醫療保障調查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貧困大學生是高等院校中的弱勢群體,是存在“心理貧困”問題的高危人群,他們當中一部分學生存在明顯的心理貧困問題,但這些問題并沒有引起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找到出現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問題的原因,進而采取相應的對策和措施,才能使這些學生擺脫心理貧困的困擾,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進而促進和諧校園的構建。
關鍵詞:農村老年人;醫療保障;和諧校園;貧困大學生;姜格莊鎮
Abstract:poorstudentsin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isthevulnerablegroupsistheexistenceof"psychologicalpoverty"ofhigh-riskgroups,theywerepartoftheStudentapparentpsychologicalproblemsofpoverty,buttheseproblemsarenotcausedbystudents,family,schoolandcommunityahighdegreeofAttention,itisnecessarytochangethisstateofaffairs,poorstudentsappearedtofindthepsychologicalcausesofpoverty,andthentaketheappropriatepoliciesandmeasurestomakethesestudentsoutofpovertyandpsychologicaldistress,theformationofhealthy,robustpersonality,andtopromoteaharmoniouscampusConstruction.
Keywords:theelderlyinruralareas;healthcare;harmoniouscampus;poorstudents;gridJiangZhen
前言
所謂和諧校園是一種以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發展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模式,是以校園為紐帶的各種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協調和整體優化的育人氛圍,是學校教育各子系統及各要素間的協調運轉,是學校與社會互動、教與學相長,自然與人文共融,學校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的整體效應。[1]我國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是青年成長的搖籃,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校園和諧與否,不僅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而且影響到全社會的和諧與否。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和諧校園建設已成為人們關注的課題之一。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貧困大學生群體的數量也不斷擴大,關注貧困大學生的精神貧困,注意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從心理和精神上幫助貧困大學生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高校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表現及成因分析
(一)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表現
心理貧困,指貧困大學生由于經濟貧困的壓力所導致的一系列個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負性變化。長期以來,貧困大學生的經濟求助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其實貧困大學生的“精神求助”和“心理貧困”同樣不容忽視。據北京某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課題組的一項調查顯示,北京市有16.5%的大學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低年級學生差于高年級學生,農村學生差于城市學生,來自邊遠山區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比例最高為19%。[2]高校貧困生作為大學校園一個特殊的群體,有著自己獨特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傾向,由于和其他學生相比較遭遇到“特殊”的境遇,他們通常對一些東西特別地敏感,這使他們內心世界常常充滿著痛苦和沖突,使高校貧困生存在著一些心理不和諧現象,表現在以下方面:
1.極度地自卑和自信心的缺失。貧困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缺乏自信,自我評價過低,不能在眾人面前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對自己的辦事能力總持懷疑態度,人際關系較為敏感緊張,總認為自己的學識才智或外貌體型不如別人而否定自己,導致溝通障礙。在《特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文中指出:“特困大學生各因素差異與校內普通大學生對比,人際關系比較敏感、敵對、偏執因子存在顯著性差異?!盵3]
2.情感上缺乏歸屬感。雖然貧困的環境鍛造了他們更多的獨立自強和堅忍,但他們的內心實際上比其他感情上得到滿足的大學生更渴望親密。由于一些實際原因,比如由于農村和城市環境的不適應,他們的舊有生活習慣等常常使他們遭到同伴群體的排斥等,使他們總覺得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都無法真正融入身邊的這個群體,這使得他們內心充滿了孤獨、屈辱和無助。
3.生活困難和學習壓力帶來的強烈焦慮。貧困大學生承受著比一般大學生更大的身心壓力,貧困生常??颗e債借款來繳納學費以維系學業,他們在校期間總是千方百計尋求機會去打工掙錢,但同時又總是拼命學習,以期在掙得工錢之外,再得到較高層次的獎學金來為自己解困。這使他們經常處在一種打工又怕耽誤學習,想學習又需要打工掙錢的矛盾沖突之中。
(二)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問題的成因分析
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由于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寄予了厚望但缺乏正確的教育,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將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滲透到其中,忽略了學生人格的培養;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和社會機制不夠完善,人才市場的就業競爭還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現象,大部分貧困生本想通過讀大學后就業改變命運,然現實和理想有時差距甚遠,他們深刻體驗到兩者巨大的反差,加劇了貧困生的心理壓力;學校教育在一個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了解到現在許多高校缺乏人文關愛,對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關注不夠,有的至今還沒有設立心理咨詢機構,亦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咨詢教師,對學生的許多心理問題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問題施以不科學的教導[4];貧困大學生因其經濟貧困,對自己不自信,自卑,未能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對周邊環境不適應,缺乏自我調節能力,缺乏塑造健康人格的自覺性。三、解決貧困大學的“心理貧困”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貧困觀
學生工作部門要教育貧困大學生意識到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貧困而喪失了追求理想和實現抱負的信心和勇氣,清貧的生活更能鍛煉個人的意志。要教育貧困生學會充分利用現有條件來改變自己未來的命運,克服消極依賴思想,積極開展自救自助活動,靠自己的雙手掙得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要在艱苦的個人奮斗歷程中積累豐富的知識,掌握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為今后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藉此鍛煉能力、磨礪意志,培養堅忍不拔的品質和困境中生存發展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增強自信,消除自卑,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進心理健康水平
,努力塑造健全人格。
(二)倡導人文關懷,優化育人氛圍,建構和諧校園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都有“愛和歸屬”的需要,說明一個好的環境能夠給人以心理上的支持。良好的校園的精神氛圍,對貧困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對貧困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同時,要樹立優秀貧困生的典型形象。各高??梢蚤_展一系列表彰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活動,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和切身體會,讓其他同學加深對貧困的正面認識,以榜樣帶動人,以精神鼓舞人,營造“貧困中成長起來的優秀大學生更光榮”的氛圍,倡導同學之間相互關懷、真誠接納和共同進步的理念,促使更多的人精神遠離貧困。
(三)建立健全貧困大學生的資助體系,強化貧困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感恩意識的培養
雖然我國政府為貧困生已初步建立了貸、助、獎、免、補、減的制度,但由于貧困生人數眾多,其覆蓋面仍然不能滿足高校貧困生群體的需要。因此高校一是應創新獎學金評定制度,從支持和保護貧困生的角度,設立貧困生獎學金項目或貧困生資助專項資金,在貧困生范圍之內進行考核評定,且適當提高獎學金金額;二是要充分利用政府當前推進的國家助學貸款的新機制,完善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社會保險機構參與、社會資助、校內資助相配套的多元化貧困生資助體系,使貧困生從根本上消除單純因經濟原因導致的無助性心理焦慮;三是加大對貧困生勤工助學活動的指導和支持,加強與企業、科研機構等方面的聯系,拓寬勤工助學渠道,為貧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與自助機會。同時要教育貧困生以適當方式回報社會。社會以及學校對貧困生的資助,既是對貧困生的關心和愛護,也是對貧困生的期望,貧困生應變社會的愛心為自己成才的動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增進感恩意識的培養。
(四)加強高校心理輔助工作力度,培養貧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1.對貧困生的心理進行適度的干預。維持心理平衡,是個體自我保護的需要。由于貧困大學生內在心理因素和所處社會環境使得他們多少有一種挫折感和自卑感,而他們多數心理防御機制和能力較差,容易采取消極的心理防御方式,容易誘發心理疾病。因此需要學生管理工作部門進行適當的行為干預,心理干預最終的目的是促進貧困大學生自我發展與人格完善。如在新生入校時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及時了解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預防貧困生產生新的心理貧困,遏制原有心理貧困進一步加劇,為解決貧困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2.學校和社會要逐漸拓寬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服務的渠道。比如培訓心理咨詢老師、開心理咨詢講座,辦心理問題專欄、開心理咨詢熱線、QQ等信息交流平臺,幫助大學生及時舒解心理障礙,解決心理問題。貧困生的心理矛盾、危機和負荷,需要有人來溫暖、理解和撫慰。心理咨詢可以給他們幫助、啟發、引導和教育,消除和緩解他們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
3.要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體系,建設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課程體系,進行系統教學,使學生認識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掌握心理調適和消除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如果能夠具備一定的咨詢知識,本文來自范文中國網。高校班主任和輔導員是能夠勝任一部分咨詢工作的,通過對高?,F有班主任和輔導員進行咨詢方面的在職培訓,并在任用班主任和輔導員時配備一定比例的專業咨詢人員。這些無疑是將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尤其是貧困大學生工作方面的一種發展趨勢。
占高校學生總數20%以上的經濟困難學生構成一個較特殊的亞群體。研究和分析他們的心理,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和健康積極的心理,提高他們心理自我調節能力,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需要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部門的重視,這也是認真貫徹和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精神的要求和具體措施。
參考文獻
[1]張建鵬.構建和諧校園的思考[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5,(2).
[2]孫英.青年學生的人格障礙與健全人格的塑造[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3]孫艷梅,高輝,趙陽.特捆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6,(8).
[4]李衛衡,張寶,余文武.當代大學生心理掌礙分析及預治對策[J].現代大學教育,2002,(6).
- 上一篇:連鎖快餐營銷方案
- 下一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