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地區貧困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9 10:35:00

導語:農村地區貧困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地區貧困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解決貧困問題,也就是解決了生態保護問題。反貧困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應該是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破解這種空間、生態、貧困合為一體的布局,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提升教育與科技水平;二是實施生態移民工程;三是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四是生態富民建設;五是發展勞務經濟。

關鍵詞:農村地區;貧困;生態脆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絕對貧困的發生率和貧困規模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2004年絕對貧困人口仍有2610萬。這些貧困人口所處的生態區位大多為脆弱帶:6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處于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區;4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處于水源嚴重短缺的干旱缺水區;13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地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區;4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是石灰巖分布區;5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處于秦巴山區;40多個縣分布于橫斷山脈高山峽谷封閉區;其余的國家級貧困縣多分布于東部自然災害多發區。

由于我國農村貧困縣大都在丘陵、山區,這里高差大、坡度陡、土層薄、土質差,貧困深度與海拔高度成正比,平原地區的貧困戶的收入好于丘陵貧困戶,更好于山區貧困戶。另外,少數民族聚居村的貧困戶的收入水平較陸地邊境縣和革命老區縣的貧困戶差。這些貧困戶得到的外界援助不足以改變貧困的厄運。2003年,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當年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的村的比重占56.3%,平均每個村當年收到救濟、救災款的比重為9.6%,當年收到過救濟救災款物的農戶比例為7.3%。由于入不敷出,農村生態脆弱地區脫貧艱難、生態可以恢復原狀的機會小。此類地區生態退化與經濟落后互為因果,其貧困多為生態型貧困。生態貧困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差,災害發生率高,因此脫貧之后又很容易返貧。

有鑒于此,農村地區應改變等、靠、要的思路來解決自身困難。對農村生態脆弱地區來說,消除貧困和保護生態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解決經濟貧困問題,也就是解決了生態保護問題,也就是解決了貧困—人口增長—生態環境破壞—加劇貧困的惡性循環問題。反貧困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應該是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1]。破解這種空間、生態、貧困合為一體的布局,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提升教育與科技水平

農村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落后是以教育滯后和科技不發達為背景的。人口素質不高是產生貧困的主要原因,也是農村貧困地區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農村生態脆弱地區貧困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形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環境,而且更要通過開發人力資源,提高貧困者的素質,盡快增強貧困者的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能力,從內部打破生態貧困的惡性循環。

新增長理論的代表人物盧卡斯認為,對人力資源投資不僅能使自身的收益提高,而且還可以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遞增,從而使經濟增長得到強化。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實際也表明,文化程度的高低決定家庭收入的多寡,導致收入差距的最持久源泉是人力資本的差異。可見,農村地區擺脫生態貧困的途徑主要靠人力資源優勢的提升。

農村貧困地區的資源必須轉換成產品才有效益,農村轉變落后面貌最終落實到以人才為載體的創新能力。農村貧困地區開發應當放棄用生態資源換取財富的路線,而應以人力資源開發作為改變貧窮面貌的途徑;打破經濟技術梯度推移理論的束縛,通過注入或激發科技要素,以科技增量盤活農村地區已有的物質或資本存量,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農村貧困地區現有生態格局能否保持穩定的關鍵因素是科技進步,即技術進步使耕地和資源提高利用率,抵消人口增長對生態資源利用產生的巨大壓力。

農村的社會事業發展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教育和衛生問題。這兩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影響到農民的素質提高,也影響到這代農民貧困,下一代農民能不能擺脫貧困的問題。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為使農村貧困地區擁有自身發展的源動力,農村學校、醫療基礎設施等硬件的改善,要與提高人口素質及降低常見病發病率、提高生活質量等軟環境建設的目標相統一;發展基礎教育與提升科學教育水平工作相統一;開展職業技術教育與普及推廣農村實用技術活動、提高就業率相統一。由于一些農牧民知識水平較低,接受能力較差,在向他們傳授知識時,最好通過示范、授課和田間培訓形式。對少數民族群眾進行培訓,培訓材料最好采用文盲半文盲的貧困農戶也能看懂的圖表,對于不會講漢語的少數民族群眾,培訓材料應當使用他們的當地語言。培訓內容不僅限于農業技術,還應包括改變農村人口“穿在銀上,用在鬼上”的落后觀念,教會他們財務管理、職業和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內容,特別是教會他們商品經濟意識和發展非農產業的知識。

2.實施生態移民工程

生態移民是指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將生態脆弱區的生態超載人口遷到生態人口承載能力高的農業區或城鎮郊區,從事農、牧業和農畜產品加工業,且應不以破壞遷入地的生態環境為原則。農村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并呈現生態結構趨于單一、區域性破壞、結構性解體和功能性紊亂的發展態勢,生態建設效果的可持續性較差,生態移民工程是改變這種狀況的可行辦法。通過生態移民可以減少農村生態脆弱區的人畜承載量,有效地減輕人畜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鞏固小流域治理成果,提高小流域治理效益,消除生態貧困。國際上把生態移民作為解決農村地區人口負荷過大、改變當地生態赤字狀況、緩解農村地區生態退化的一項重要措施。美國西部荒漠化問題也很嚴重,美國政府采取了疏解人口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利用天然降水建設國家公園、荒漠保護區和荒漠旅游區,使生態環境得到自然恢復。進行生態移民,減少生態退化地區的人口壓力在中外生態貧困治理中概莫能外。

由于農村地區生產要素的嚴重短缺和移民文化素質較低,目前的生態移民仍然以從事第一產業為主,對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索取仍然很大,移民收入也非常有限,很難走出“貧困—生態惡化—發展緩慢”的怪圈。針對以上情況,農村地區在進行生態移民前,要對生態移民地區的人口生態承載力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確定所需移民的規模,同時嚴格測算當地省區綠洲、城鎮可容納的移民數量,據此設立當地的移民基地。另外,生態移民工程應該打破行政界限,在全國的地域范圍內進行規劃;對于從農村地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中受益的河流下游和東部地區,有義務設立移民接受基地,承擔移民的就業、產業轉型和教育義務。在進行生態移民后,農村地區要痛定思痛,牢記人口增長過快,人口、資源、生態失調的惡果,采取一系列措施維持本地區的生態平衡。首先,嚴格控制人口數量,對實施計劃生育的農村進行鼓勵,把人口自然增長率真正降下來。其次,大力發展各類教育,提高人口素質,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和信息吸收能力,發現和培養當地的企業家和各類人才。最后,加快小城鎮建設,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緩解人口對水土資源的壓力,避免再出現新的“生態難民”。

3.加大轉移支付力度

生態環境是不存在國界邊疆的,農村地區生態退化都有可能影響到周邊生態系統,如果放任這種破壞,必將影響到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大農村地區的投資力度,對農村地區因生態建設而造成的財政減收,應作為計算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農村地區財政缺口較大,沒有能力支付長期生態建設的資金能力。對于整個國家來說,資金的流動成本遠低于人口遷移的成本,生態移民只能是解決生態環境極端脆弱、缺乏生存條件的地區,轉移支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趨勢。但目前“轉移支付沒有起到明顯縮小地區差距的作用,其原因除了資金的使用效率較低外,可能在于轉移支付的資金分配不科學和不公平”[2]。

從2004年全國各地區農村居民獲得的轉移性收入看,越是發達的地區得到的越多,作為貧窮落后的農村地區得到卻越少。上海、北京、福建和浙江這些發達地區的農村居民獲得的轉移收入位居全國前四名,所獲轉移性收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4倍,而農村貧困縣較多的不發達省區得到的卻很少。以西部地區為例,在西部地區中農村居民獲得轉移性收入最多的是寧夏,僅為上海的1/3;農村居民獲得轉移性收入最少的是新疆,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2,為上海的1/8。這種嫌貧愛富的轉移性支付,更加劇了貧富分化的“馬太效應”。

目前,我國財政收入很少由富裕省區轉移到貧困省區。每一個地區都或多或少在財政上獨立,公益開支取決于該地區所能征集的稅收。在現有體制下,農村地區與發達地區差距擴大,為農村地區社會的不穩定埋下隱患。對此,國家應采取適當稅制改革措施增加中央政府財政收入,以轉移支付的形式扶植推動落后的農村貧困地區的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縮小農村地區與發達地區的距離,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促成貧富的兩極分化。

4.生態富民建設

“生態家園富民工程是以可再生能源建設為切入點,以改變農戶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為目標,以農戶為單位的各項技術和工程措施的配套組合”[3],成為生態建設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生態富民工程是以建設農村戶用沼氣為紐帶的各類能源生態模式工程,同時根據實際需要,配套建設太陽能利用工程、省柴節煤灶和小電源工程,使土地、太陽能和生物能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形成農民家庭基本蔬菜生活單元內部的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環,達到家庭溫暖清潔化、庭院(園)經濟高效化和農業蔬菜無害化。通過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可以發揮不同類型生態環境的多種價值,并與社會經濟發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可以把有限的財力集中于農村貧困地區的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大業上來。

在實施生態富民家園工程過程中,國家必須拿出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的誠意和行動,由政府牽頭協調各部門共同幫助貧困人口建設生態富民工程。比如,林業部門幫助建沼氣池,水利部門幫助建水池,農業部門幫助建大棚和改造畜禽圈舍。政府還須提供適當貸款和資金投入減輕農民投資負擔,提供技術和信息服務,促進農民掌握更多的知識,實現更多的經濟效益。農牧民是生態環境的建設者,又是生態環境的破壞者。只有通過農村貧困地區當地居民合理、適度地進行經濟開發和科學的生態建設,來減小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才能實行在建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雙贏。

5.發展勞務經濟

農村貧困地區“谷賤傷農”屢見不鮮的原因是,由于農產品的價格和收入都具有缺乏彈性的特征,沒有其他技能或者不愿意離開土地的農民會盡量增加產量以便在不利的市場競爭面前能有一個好收成。但是,如果單純增加農產品產量是達不到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因為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科技水平的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對先入者可以起到增加收入的好處,但是,當這種具有正外部性的條件使整個農村得到改善時,對于廣大農民來說經常出現增產不增收。

所以,擺脫貧困更多地要依靠農牧業以外就業空間的拓展和農牧業后續效益的增加,發展勞務經濟是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勞務經濟是指大量的農民離開鄉土,向用工單位提供勞動服務獲取工資性收入的一種經濟現象。農村貧困地區可以選擇農業帶動型、非農業拉動型和異地擴張型勞務經濟模式。通過發展勞務經濟,農村勞動力的身份就從農產品的供給者變成農產品的需求者,就會出現農產品供給曲線向左移動;農產品的需求曲線向右移動。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形成新的均衡點,農產品的價格能夠不斷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外移而提高,既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問題,又提高了當地農產品價格,還可以減輕農村貧困地區的生態壓力。某種程度上說,農村貧困地區發展勞務經濟能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

總之,農村貧困地區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學問題,而是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綜合性問題。由于生態環境具有外部性的特點,當環境污染問題出現后,其危害也不僅僅指向當地,而是危及整個自然、社會和諧運行的機制與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農村地區地域遼闊,生態環境復雜多樣,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無法按照固定模式進行刻畫,必須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更多地重視脫貧致富,盡快在開發中解決溫飽問題。既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社會經濟短暫快速發展,也不能以社會經濟停滯不前為代價求得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既不能無限制地改造生態環境和掠奪自然資源,也不能完全否定人類消費自然資源和改造生態環境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汪中華.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耦合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洛林,魏后凱.中國西部大開發政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3]方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技術與管理[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