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就業職能定位的建議畢業論文

時間:2022-09-13 05:22:00

導語:農民工就業職能定位的建議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工就業職能定位的建議畢業論文

【關鍵詞】政府職能;農民工;就業

【摘要】本文在深刻闡述當前中國特色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在農民工就業中職能作用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當前農民工就業中政府職能定位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理論聯系實際,提出完善農民工就業中政府職能定位的對策建議。農民工就業問題關乎我國農民的經濟收入,關乎農村的和諧穩定,關乎農業的協調發展,關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大力推進農民工就業,必須有效發揮政府職能。

一、引言

農民工是我國制度變遷與社會轉型期間所出現的特殊群體,指具有農村戶口身份卻在城鎮務工的勞動者,他們已成為當今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農民工一方面為城鎮建設做出巨大貢獻,另一方面把做工賺得的收入消費于農村,從而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但同時也應當看到,農民工在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仍然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的仍然是農民工就業問題。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最大限度地促使農民工就業已成為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之一。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此提出明確要求,政府要充分發揮其職能,促進農民工就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本文將圍繞政府在農民工就業中職能定位上存在的問題及應采取的對策展開論證。

二、農民工就業中政府的職能責任

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進一步得到解放,勞務輸出已成為當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必然趨勢,進城務工是其中重要途徑之一。勿庸置疑,政府對此應擔負引導、組織、協調、保障等作用,在中國特色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在農民工就業中應有的職能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為農民工就業提供必要的制度安排

現代經濟社會同時也是政治社會,脫離政治體制制定的經濟規則是無法運行的。為此,我國政府必須為現代市場體系的正常運轉提供基本政策和制度,要為農民工就業在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上提供平臺并制定規則,確保市場調解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發揮,以促進農民工的合理流動和分布。要加以政策性指導和引導,為農民工提供社會公共服務。

2、為農民工就業提供可靠的權益保障

市場機制的建立為農民工就業機會的最大化提供了可能,但它不等于解決了農民工的失業和貧困。尤其是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條件下,相當一部分農民工由于社會需求下降、缺乏技能、疾病或年老等原因而被迫徘徊于市場經濟邊緣。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正義、秩序和穩定是我國政府的基本職能。為此,政府在政治上要積極推進社會體制改革,通過制定和完善相應的勞動法、工資法以及勞工補償計劃等來為農民工就業提供可靠的權益保障。在經濟上應當采取保護弱勢群體抑制其他強勢的措施,從而來保護農民工的利益。

3、為農民工就業提供基本的公共產品與服務

在我國,農民工雖然數量龐大,但卻因其在政治參與、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經濟生活、子女教育和業余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而被公認為是生活在城鎮的弱勢群體。當前,在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制下,為農民工提供基本的公共產品與服務,促進農民工就業,減少貧困,是我國政府的重要職能和緊迫工作。

三、當前農民工就業中政府職能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在農民工就業信息服務、空間拓展、技能培訓、制度支持等方面進行了重大調整,有力地推動了農民工就業。然而,在當前形勢下,政府在促進農民工就業中的職能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政府職能錯位

根據現代政府治理理論,政府在促進農民工就業問題上應發揮政策供給、統籌協調、監管仲裁等職能。盡管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政府對宏觀職能進行了修正調整,微觀職能也隨之轉變,但是由于受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特別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政府在農民工就業上仍然處于中心控制地位,未給予市場以更大空間,其結果必然是制定的政策難以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無法按市場規律進行調解,使農民工進城就業呈現盲目性和波動性。農民工是我國特定條件下社會發展的產物,就業問題是生產力水平提高過程中必然要出現的社會矛盾。但當前,由于政府在農民工問題上基本制度的建立嚴重滯后,行政干預太多,政策引導太少,扶持與保障更少,職能作用本末倒置,進一步加重了農民工就業難的現象。

2、缺少長效的綜合統籌協調機制

統籌協調也應是政府對農民工就業進行管理的一項核心職能。政府通過行使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對農村人力資源進行統一配置或整合,使其發揮最大效能。當前存在的問題:一是沒有統籌協調農民工就業管理的綜合性機構,農民工的就業服務、教育培訓、權益維護、子女就學、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問題分別由政府的相關各部門實行多頭管理,而部門之間卻缺乏相互聯系、協調、合作的機制;二是缺少各參與主體的協調機制。農民工在城鎮就業的責任主體是政府、企業和農民工,在這些責任主體中,目前政府仍然發揮著主導作用。政府職能的充分發揮必須有其他主體的積極回應和參與,由此對各主體的共同利益達成共識。但是就目前看,政府與其他參與主體的溝通協調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導致農民工不能及時享受政府為他們所提供的優惠政策和公共服務,政策的實際效果還比較低。同時政府了解農民工現狀及需求的渠道不夠暢通。公務員之家

3、社會保障制度缺失

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農民進入城鎮,成為非真正意義上的農民,但他們又沒有城鎮戶口,社會關系都在農村,從這個角度上看,他們成為了夾在城鎮和農村之間的邊緣人。這種邊緣人的身份使他們既不能享受城鎮居民的社會福利,同時在農村本應享有的社會保障也喪失了。就目前而言,面向農民工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仍然近似空白,部分地區雖然出臺了與農民工有關的一些政策措施,但由于農民工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認同,政策的可操作性受到諸多限制,初步效果仍不理想。從社會保障最核心的失業保險來看,城鎮居民有失業補助,但農民工卻沒有;由于沒有醫療保險,昂貴的醫藥費使很多農民工生病后卻看不起,身心健康每況逾下。遇到不得不看的病,用人單位為其支付的費用則微乎其微;從住房上看,農民工無緣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補貼情況下購買商品房,一般都租住于城鄉結合部或工棚里;從勞動強度上看,他們大都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重體力勞動,而且勞動時間也較長。另外,像養老保險,工傷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建立都滯后于形勢的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是造成農民工邊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完善農民工就業中對政府職能的政策建議

解決好農民工問題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迫切需要,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對于推進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政府要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人為本,認真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要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著力完善政策和管理措施,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機制,建立健全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政策保障體系和執法監督機制,建立惠及農民工的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制,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渠道,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中央政府層面要有新舉措

要促進農民工就業,首先中央政府應積極推進各項制度改革,不斷完善自身職能。要從觀念上消除對農民工的偏見和歧視,重點是解決勞動力市場的城鄉隔離問題。一要進行戶籍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勞動力市場格局,消除勞動力城鄉轉移的人為障礙,建立一種自由競爭的、平等的勞動力供求市場,保障農民工擁有與城市居民完全同等的合法權益。二要建立統一完善的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制度,建立和健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保障體制。三要通過規范職業名稱和工作內容,建立和完善職業分類制度。通過劃分職業技能等級,確定任職資格,創造公平的勞動力市場競爭機制。

2、勞務輸出地政府層面要有新辦法

勞務輸出地政府要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盡可能多地為農民工外出就業提供信息,有效對農民工進行引導,合理組織農民工進城。在勞務輸出管理上,要根據建立城鄉統一勞務市場的要求,構筑政府和社會共同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合法利益保護的服務體系;在就業渠道拓展上,要積極引導農民工外出就業,為農民工提供更快更全面的服務,拓展就業機會。同時,還要及時掌握本地區輸出人員的動向,并與用人單位溝通,做好勞務輸出人員的跟蹤服務;在就業能力提升方面,要不斷提高農村文化教育水平,加強職業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自身素質,提升就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在服務方面,政府還應在農民工相對集中的地區派專人及時為農民工辦理相關手續,提供方便,同時督促用人單位與農民工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提供安全保障,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在就業吸收能力方面,要促進當地鄉鎮龍頭企業發展,為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既能降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成本和風險,同時在城市吸納能力下降的情況下能有效地避免農民大量涌入。為此,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調整城鎮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就近轉移到鄉鎮就業。

3、勞務輸入地政府層面要有新作為

勞務輸入地政府要加強對外來農民工的服務管理,加強對用人單位的監督,積極穩妥地吸納農民工就業。首先,要從宏觀上加強就業規劃,要通過調整產業政策引導農民工就業,使之在行業和素質分布上更為合理,空間和地理分布上更為科學;其次,要升級城鎮規模,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以提升城鎮吸收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和空間。這是今后持續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再次,要明確政府的服務職能。當前政府仍較多注重如何管理和控制農民工,而對他們的福利待遇和服務支持方面則較少關注。因此,政府要突出服務職能,切實重視農民工權益的保障問題;最后,要加強對用工單位的監督和管理。農民工的勞動工作場所,也是其可能受侵害的最直接、最主要的環節。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政府要從規范企業用工制度入手,要求用工單位都必須簽訂勞務合同,并及時處理勞資糾紛。

【參考文獻】

[1]林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政府職能轉變[J].甘肅農業,2004(12)。

[2]格羅弗。斯塔林:公共部門管理[M].上海譯文版社,2003.

[3]王亞南:政府在農民工就業促進中的職能定位:問題與對策[J].濟南大學學報,2007(2)。

[4]蘇保忠、張正河: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養老的困境及其路徑選擇——基于安徽省碭山縣的實證分析[J].改革與戰略,2008(1)。

[5]蘇保忠、張正河:公共管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