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發展的動力分析
時間:2022-11-17 03:09:00
導語:對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發展的動力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試圖通過對我國高等教育及其體制改革的動力進行分析和論述,為我國高等教育及其體制更好地進行改革和發展提供一些理論支持和參考。
關鍵詞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動力分析
根據馬克思唯物主義學說,促使事物的產生變化可以有多種因素,按其來源可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那么,站在國家的角度,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及其體制改革的動力可以分為外部動力和內部動力,而外部動力和內部動力的結合又可稱之為第三種力:合力。
1外部動力
1.1世界各國實力競爭的轉嫁壓力
經濟全球化這只看不見的手,敲開了世界各國之大門,各個國家都毫不例外地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經濟競爭的壓力。為了生存并立足于世界強國之列,各國紛紛展開了綜合國力的競爭,而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是衡量一國綜合國力的兩個核心內容,但一國的經濟實力又決定于生產力的發展,而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一個核心內容,生產力的發展又決定于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又主要在于發展高等教育,發展高等教育又主要在于建立科學的并適合該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先進的高等教育體制;國防實力的競爭更在于先進武器的競爭,先進武器的生產在于世界一流的高素質的人才,這種人才最終又主要來源于高等教育,而一國建立的合理先進的高等教育體制可以變成世界級人才的“催化劑”。可見,現代世界各國綜合實力的不斷競爭主要在于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的競爭,最終也落實到了或者可以說轉嫁到發展各自高等教育的肩膀上,高等教育的發展卻又推動了各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這必然引起各國領導、專家和學者對外國的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密切關注,競相學習,競相取長補短,不斷推動本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向前邁進。
1.2外國成功的高等教育體制的吸引力
近代德國建立起來的具有洪堡精神的教學科研型大學制度和以此建立起的高等教育體制,曾風靡一時,一度成為世界各國的研究學習楷模,各國紛紛派學者到德國學習經驗,將德國模式直接搬用、模仿或結合本國特點建立起適合自己國家的大學模式和高等教育體制。美國建立起了具有研究生院特色的現代大學模式,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高等教育體制,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先鋒。
我國在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以前,因社會形態等各方面與蘇聯接近,故高等教育體制基本上也學習蘇聯的模式,與其較相似。而當時蘇聯模式曾經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帶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大量的世界一流的高素質人才、勞動力,推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成功地研制出舉世矚目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奠定了前蘇聯在當時世界經濟、政治和科技的強國地位,曾令人無限向往。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前蘇聯沒有及時成功地改革其經濟政治等制度以適應國家的發展,最終導致國家解體,計劃經濟體制也隨之解體,建立其上的高度集權的高等教育體制也隨之要改制?,F在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原有的計劃經濟產物——高等教育體制已經不再適應現時的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了,必須要改革,不能步前蘇聯之后塵。改革沒有既有的經驗,只能摸索前進,但是有前蘇聯的榜樣,也有現時世界上某些經濟和教育強國的成功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例子,如美國、日本和歐洲的一些國家等。它們對各國有關的專家學者和人士顯示出強大的吸引力,比較高等教育研究在世界范圍內應運而生。我國也已經開始了比較高等教育研究的探索,專家和學者們紛紛撰寫了以“外國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經驗和啟示”為主題的論文,發表在各種報刊雜志上,很多被收入了中國期刊網,為我國的高等教育及其體制改革獻謀劃策,對此改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3我國社會發展需求: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客觀壓力
(1)生產力、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需要。生產力對教育具有制約作用,教育對生產力有促進作用??茖W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依靠教科研,教科研在于21世紀的高級人才,高級人才在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有賴于一個不斷創新的合適的高等教育體制。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國的生產力在不斷得到長足的發展,科學技術也迅猛發展,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促使高等教育事業的規模、速度、人才培養的規格、教育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做出合適的調整或改革,這就迫切需要對我國的高等教育及其體制進行相宜的不斷改革創新和完善,才能培養出適應21世紀所需要的高素質的勞動力和高級人才,加快科學知識的再生產,促進科學技術知識的發展和創新,促使我國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2)經濟、政治的發展客觀需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政治制度,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教育的領導權、受教育者的權利、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等;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又有積極的反作用,能為政治經濟培養所需的人才、促進政治民主并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論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不再適應我國生產力、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的社會發展正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換的時期,社會各個領域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經濟體制的轉型、改革和深化,政治制度也必定隨之要做出相應的改革和深化,政治、經濟制度的改革又推動教育體制的深刻改革,其中包含了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和深化。知識經濟的興起將對未來高等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惟有不斷改革,通過管理創新、辦學創新、投資創新、招生與就業創新、內部管理創新,方能應對將要到來的知識經濟社會的挑戰。而面對世界恐怖主義、世界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的挑戰,我國出于政治需要,也需要不斷改革高等教育體制,以便更有利于發展高科技,推動經濟發展,培養政治所需要的人才,加強綜合國力,以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3)文化發展需要。在知識激增的今天,高等教育面臨的已不是兩種文化,注重學術性的或應用性的,而是多種文化?!按蜷_這個局面的出路只有一條路:重新考慮我們的教育?!薄拔幕l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需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傳統中所固有的擴張性影響著高等教育發展的精英性或大眾性;二是文化需要的發展趨勢總是不斷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普及教育方向發展?!蹦敲囱刂幕l展需要:精英——大眾——普及這條路線,大眾文化要求高等教育不僅擴大其規模,而且具有更靈活多樣性。普及文化要求高等教育繼續擴大其數量,而且改變其結構、形式、內容、時間等方面,以滿足公民終身教育、休閑教育等多方面的需求。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來臨,促生了一些新形式的教育機構如:“開放大學”和“虛擬大學”等,以滿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從20世紀70年代末“”后的撥亂反正,到2003年初步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正走上大眾化——普及化的路上,這一切變化都推動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不斷向前改革,以適應現時文化發展的需要。
(4)入學的需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生產經濟的蓬勃發展,加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活動和生產過程不斷要求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增加大量的基礎科學、高技術和前沿科學人才,更大量的需要應用科學和實用技術人才,尤其是初中級技術人才;第二,科技的發展要求原有的勞動力需要不斷地回歸繼續教育才能適應新的工作要求;第三,適齡人口的增長,也擴大了高等教育的需求。這一切都導致了對高等教育規模擴大的需求膨脹,也就是說,勞動力市場需求和高等教育消費者市場直接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展,加快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從而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以適應現時的需求。
(5)社會意識形態影響。政治思想、哲學思想、道德觀念、宗教、文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等也都與教育發生著密切的聯系,先進的意識形態特別是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和科學技術對高等教育的思想、形式、制度、內容和方法手段等領域產生深刻的影響,要求高等教育體制不斷做出相應的改革變化。如對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同認識,會導致高等教育不同的發展方式,采用不同的相應的高等教育體制。美國布魯貝克提出有兩種高等教育哲學思想,一種主要以認識論為基礎,另一種以政治論為基礎,前者注重精英型的高等教育,后者更追求大眾型的高等教育,這就要求決策者要選擇不同的合適高等教育體制了。再如現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不斷給高等教育帶來新思想、新內容、新的教學手段,引起教學和管理產生新的方法和模式,從而要求高等教育體制不斷做出相宜的革新和變化。
2內部動力:高等學校內在邏輯發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是由其外因和內因相互作用而不斷向前發展。高等教育的外因就是制約其發展的外部環境因素,內因是自身的內在發展邏輯。正是內因的這種內在運動和發展的規律,使它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才有可能抵制外界環境的影響,保持其相對獨立性,按照自身的運動軌跡向前演變、發展著,并推動原有的高等教育體制也隨之做出相應的發展變化。
這些內在的邏輯表現在:第一,高等教育的意識形態交互作用而推動其發展。如中世紀宗教神學教育與資本主義社會初期的經院哲學特性的大學教育的交替發展;高等教育意識形態還可在某些因素還不那么發達狀態下的國家之上建立起發達的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意識形態也可在某些因素比較發達狀態下的國家上建立起相對不發達的高等教育。第二,對高等教育的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如在近代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雖然在英國最早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但是英國繼承了歐洲傳統封建文化,而其高等教育又一直保持相對的獨立穩定性,從而阻礙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在19世紀初,德國繼承的中世紀大學的傳統并不如英國那樣根深蒂固,所以雖然它還在封建制度的統治下,卻能夠創辦新型的充滿研究精神的哈雷大學和哥廷根大學,為當時的德國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文化傳統。第三,高等教育思想的保守性強化了其獨立發展方向。如當外界環境力量要強使高等教育體系發生改變時,這種保守性為了確保其系統的穩定,而抵制任何可能會引起變幻莫測的外來影響或變革,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另一種情況是,學者堅守其對高等教育所信奉的信念(或信條),這些共同的信念把大學的學者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共同推動高等教育沿著信念指定的方向發展。
3合力
恩格斯曾指出,歷史是合力的結果。那么,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從而推動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也是上述的各種力的合力結果嗎?伯頓·克拉克指出:“大學的含義和目的可以說是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它依靠改變自己的形式和職能以適應當時當地的社會政治環境。同時通過保持自身的連貫性及使自己名實相符來保持自己的活力。誰都在談大學,但是大學作為學者進行教學、科研和從事社會服務的場所,我們只有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具體環境里才能弄懂大學的這些任務究竟是什么?”高等教育也就是這樣一個多種合力作用的發展過程,難于界定到底哪一種力發揮的作用最大,它實際上是綜合作用的產物。那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就是受到了以上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的過程。各種因素的組合方式和強弱程度,決定了我國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發展的速度、發展方式和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美)伯頓·克拉克著.王承緒譯.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英)阿什比著.騰大春,騰大生譯.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房劍森.高等教育發展論[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王道俊,王漢讕主編.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張維迎.大學的邏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