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教學德育研究

時間:2022-10-29 02:56:00

導語:中學數學教學德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數學教學德育研究

內容提要本文從數學與數學教學的特點出發,對中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的特點、功能、原則進行了系統闡述,探討了在實施中應重視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數學數學教學德育數學教學中的德育

1993年聯合國在我國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會議認為:世界第一位的挑戰不是新技術革命,而是道德問題。專家們一致認為,如果將來科學技術更進一步發達了,而領導權又掌握在沒有道德的人手里,那就是人類的災難了,因為他手中已經不是一把槍,而是原子彈。因此,當代世界各國都把國民德育作為一項緊迫的任務,并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德育模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努力探討學科德育的特點、規律,充分發揮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數學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它獨特的風格,承擔著德育的任務。首先,數學是客觀物質世界的數量關系及空間形式的客觀規律的反應。其次,數學本身具有結論確定的特點,數學教學可以說是培養學生理性的教學。第三,數學教學在培養學生繼承基礎知識的同時,無形中培養了他們的進取心和創新精神。第四,數學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課之一,數學教育是一種文化基礎教育。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數學教學中德育的特點

1.隱蔽性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并不是讓教師在數學課堂上進一種說教,而是寓德育于數學教學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機結合。

2.深刻性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種遲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功效,而需要利用數學的特點,長期熏陶方能見效。但這種德育的功效一旦獲得,將不易被改變,終身受益無窮。因此,它又顯現出長效性、深刻性。

3.整體性數學之德育,是對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理性精神,又可以培養意志與毅力,提高抗挫能力,因而能夠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4.層次性德育內容本身是個層次的結構系統,一方面,教材的知識帥淺入深的,以教材為載體的數學德育,也是同步由淺入深地構成德育系列;另一方面,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也要求德育要有層次性。

5.制約性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內容受教學內容的制約,途徑和方法受教學過程的制約。教材是課堂德育的當然載體,依據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課堂教學的前提。脫離教學內容,德育和智育就成了兩張皮,油水兩分離;找到了切入點,智育和德育就可以水乳交融,雙管齊下。

二、數學教學的德育功能

1.培養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數學本身充滿著唯物辯證法。在數學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概念的形成與演變,重要思想方法的確立與發展,重大理論的創立與沿革等,無不體現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思想——發展、運動與變化。數學對象源于現實世界,說明了認識論的唯物論,體現存在決定意識的觀點。通過數學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創新意識,認識數學的價值,認識科學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而人生有限,必須善待人生,充分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培養理性精神

誠實、求是,是數學理性精神的本質特征。數學語言的精確性使得數學中的結論不會模棱兩可,數學中不存在偽科學,不允許有任何弄虛作假的行為存在。數學讓人不迷信權威,不屈服于權貴;數學讓人堅持原則,忠于真理。因此,數學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自愛,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

理智、自律,是科學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數學能夠去其浮躁,凈化人的靈魂。數學的思維方式,教育人們理智地思考問題,三思而后行。數學的公理化方法、結構方法、數學模型方法、拓廣方法等,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整體性、創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養成從全局出發,抓住事物的本質,自覺按客觀規律辦事的習慣。

3.培養高尚情操,提高思想修養

數學是一門既美又真的科學,不但擁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包括數學發現中的美學感悟,數學命題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充滿了發現科學真理的愉悅和歡樂。對科學問題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決之后的歡樂。對科學問題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決之后的歡樂,是人生秘不可少的體驗。還包括數學表示中的美學修養,如數學概念的簡單性、統一性,結構系統的協調性、對稱性,數學命題與數學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數學中的奇異性等。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獲得數學的審美能力,既有利于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也有助于提高創造能力,數學美是激發求知欲、形成內驅力的源泉。

4.培養意志與毅力,提高抗挫能力

數學史是數學家的奮斗拼搏史,展示著數學家為真理而獻身的偉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數學每前進一步,都充滿艱難險陰,需要數學家們的膽識、勇氣和毅力,甚至甘冒生命的代價而百折不回。希帕薩斯因發現無理數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數學而被亂兵所殺。在數學教學中,把定理、公式與數學家逸事聯系起來介紹給學生,有僅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與毅力。學生聽了數學家的事跡,必然會心潮澎湃,備受鼓舞,將百折不撓的磨煉,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認識到只有經過自己奮斗才能取得激勵人和鼓舞人的成就。

5.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科技修養

由于在教學中,經常討論最大值、最小值和最佳解題對策等問題,因此,數學教學可以使學生從事物發展的眾多可能性中尋找最佳途徑,培養優化意識。

在學生將來的生活和學習中,能被直接應用的現成數學理論知識很少,真正起作用的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培養出來的數學意識,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要結合適當的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桃子”。同時,讓學生從了解數學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和里程碑事件中,如三次數學危機,幾何作圖三大問題,五次方程不可解與群論,集合論與數學基礎,“李約瑟難題”和“陳省身猜想”等等,懂得數學落后即科技落后,就會挨打,就會喪權辱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強責任感,培養學生熱愛數學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質。

三、數學教學的德育原則

1.科學性原則數學教學為形成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學習數學需要正確的動機和科學的思維方法,遵循認識論的規律。因此,德育滲透要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原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意數學課的本質特征,把握德育滲透的適度、力度、結合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滲透性原則教學中要將智育和德育融為一體,防止牽強附會,貼政治標簽。要找好德育的切入點,抓住道德的基本點,由此深入、輻射,才能收效。要根據數學教學的特點將德育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相互滲透,達到課堂教學融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的最高境界。

3.系統性原則科學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要經歷一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漸變過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要根據每學期的教學內容和德育目標制定德育計劃,長期地熏陶、滲透,才能水到渠成,見到功效。

4.量力性原則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必須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認知基礎和思維發展水平,確定符合學生實際的目標,有目的、有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總是因人而異,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證共同施教達到統一要求的前提下,還要照顧不同學生的層次特點,注意個別教育與共同教育相結合。

5.情感性原則數學教學中德育要講究藝術性,充分發揮情感效應。在師生交往中,建立一種平等、民主、新切、和諧的師生關系。如果教師在課內外均以教育者自居,表情嚴肅,態度嚴厲,學生就會產生壓抑感和約束感,甚至會造成心理障礙,日積月累就會對教師敬而遠之,這時的教育自然是低效甚至無效。反之,尊重學生,真誠地關心和理解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而心幫助,一視同仁,就會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知識,領悟道理,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獲得啟迪,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實施中應重視的兩個問題

1.寓德育于數學教學中的關鍵是教師教師應面向新世紀,充分認識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深遠意義,轉變思想,更新觀念,真正將每節課的德育目標落到實處,明確自己的職責是教書育人?!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舉止言行,學生都在細心觀察,甚至效仿。教師通過講授的科學性、思想性,嚴謹的治學態度,負責始終的教風,詼諧幽默的語言感染著學生,激勵他們以堅忍不拔的頑強精神,向理想目標進取。因此,數學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知識,還要有一定的數學史知識和數學思想方的知識,能把握中學數學教學的脈絡,理出思想教育的層次,探索一些具體的德育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新一代為已任,樹立新的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準確把握學生所思、所求、所感、所愛,有的效矢地教育,才能收到實交效。

2.著眼課內,放眼課外學生個體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實踐性活動是實現這種相互作用的具體過程。教學中要著眼課內,放眼課外,課內長期滲透,課外集中拓寬,才能促進學生把數學學習與崇高的理想結合起來,使學生興趣化為更大的求知內驅力,進而深化德育效果。豐富多彩的課外數學活動,是課內教學的延伸,又是德育的生動的大課堂。如組織數學美育討論,組織數學興趣小組,開展數學競賽,收集數學在社會經濟動中的應用實例等,以此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數學素養,促進學生個性自由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隆華、蔣國范:《論中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載《數學教師》,1997年第7期。

2.鄭汀晉:《學科教學——德育滲透的載體》,載《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年第6期。

3.駱祖英:《略論數學史的德育教育價值》,載《數學教育學報》,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