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加強人格教育思考論文

時間:2022-01-17 04:42:00

導語:學校加強人格教育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加強人格教育思考論文

當代中國所倡導的素質教育強調“育人”的教育理念,重視培養學生健康人格,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并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終極目標。在學生的整體素質中,心理素質處于核心地位,而心理素質的培養則集中體現為健康人格教育。在現代社會,健康人格意味著每個人在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認知水平、平穩的情感、恰當的行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與職業功能。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成長期,可塑性強,是培養心理素質、塑造健康人格的黃金時期。因此,在中小學校實施健康人格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然而,當前我國中小學校開展健康人格教育的工作現狀卻不容樂觀。有資料表明,我國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行為問題有日漸增多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從1983至1993年間,北京市中小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從8.34%上升到10%;據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課題組對隨機抽取的三萬余名中小學生的科學檢測發現,約有32%的學生存在心理異常表現。還有一項心理測試的結果也表明,當前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合格率僅有17%,也就是說,大多數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不完全合格的。而北京市16所大學對大學生因病休學、輟學情況的統計則表明,自1982年以來,心理障礙和人格偏離等心理疾病已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大學生休學、輟學的主要原因。這些情況說明,加強我國青少年人格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因此,深入探討中小學校在健康人格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其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一、應當正確認識學校實施學生健康人格教育的科學價值

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小學時期對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雛形具有重要的心理學價值。這一時期,學生生活習慣的養成、對行為規范的掌握、對生存空間的認知等都對后天健康人格的形成極為重要,這不僅取決于學生所處的各種環境、所接觸的人群,而且與其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密不可分。而學生的人格社會化過程,則主要通過系統化的教育即學校教育來完成。在現代社會,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對社會與自我的成熟態度、對合作與競爭的恰當地把握都必須在系統化的認知教育基礎上才能產生。同時,身處學校的大環境,也必然為學生的認知實踐提供許多操演實習的機會。在班級中,實踐著個人對自我的認知,在班級與班級、小組與小組、同學與同學之間,又實踐著個人對團體以及對他人的認知。由此,學生便能夠逐漸形成社會化的人格特征。當然,這一切都有賴于教師的指導。由于現代學校教育所具有的專業優勢,所以在健康人格教育中,學校及其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應當認真對待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

應試教育在中國,從古到今流行了幾千年,其弊害之深、之久是短期內無法消除的。長期以來,由于這種教育價值取向的偏頗,應試教育理念始終主導著學校、教師、家長的教育行為,也影響了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和人才觀。近年來,國家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表面上似乎無人反對,但是說的與做的仍有不少差距,實際上收效甚微,進展有限,不少學校仍然還是墨守陳規,固守著應試教育的堡壘,繼續堅持以分數論英雄,以考試分數為惟一價值取向,分數價值高于人的價值。按考試分數給學生排名次、給教師“論功行賞”的做法依然相當普遍,有的甚至還將分數張榜公布,廣而告之,以至于許多學生從上小學第一天起,不僅要背負沉重的書包,還要背負“分數”這個無形的精神包袱。不少學生因此體質下降,患上了神經衰弱、脊柱彎曲、近視眼等疾病,還有一些學生產生了學習恐懼心理。一些學生在緊張壓抑的心理狀態中缺乏自信心和進取心,甚至還悲觀厭世走上極端。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學生由于焦躁、偏執、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礙,造成自殺、出走等事件的比例近幾年顯著增加。據報載,一位家住上海浦東新村的男生,因為成績名次下降而承受不了來自家庭、學校等方面的壓力,無法化解內心的困擾,一時想不通,竟跳樓自殺,走上了極端;武漢一名高中生,擔心高考落榜沒臉見人,就在接到考分通知書的前一天自殺身亡,誰知第二天,其家人接到通知書,不但成績良好,而且遠遠高出錄取分數線,可惜就那么一念之差、一天之誤,葬送了美好的青春年華。由于應試教育狹隘片面的教育價值取向,學校的育人教育變成了升學教育,升學目標取代了人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因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健康人格教育,斷送了學生健康人格教育的最佳時機。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情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將繼續存在。因此,加強中小學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必須注意克服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努力營造適合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和發展的教學氛圍。

三、應當客觀分析教師職業素質結構的現實缺陷

教師是學校實施健康人格教育的主體,承載著“傳道、授業、解惑”的神圣職責。在學校、班級和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言行、舉止、好惡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學識淵博、德操高尚的教師往往具有獨特的榜樣作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

然而,當前教師隊伍中卻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近年來見諸各種媒體的“選舉小偷事件”、“吃屎事件”、“刮臉事件”等等,所反映出的教師素質問題應當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關注。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至少包括以下兩點:一方面,長期以來,由于教育理念的局限,師資教育同樣也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成績、輕德操的傾向,師資教育的結構性缺陷使許多教師在職業素養結構上先天不足。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為數不少的教師知識結構單一和職業能力的不足便日漸凸現。另一方面,應試教育的功利主義色彩和評價機制迫使教師不得不放棄教育理想,屈服于考試分數。在教學實踐中,為了分數、為了升學率,許多教師疲于奔命,顧了“教書”,卻忽略了“育人”,同時也忽視了為人師表的德操修養;為了分數,有的教師缺乏修養,性情暴躁,容易動火發怒,感情用事,不講方法,簡單粗暴;有的經驗不足、辦法不多,遇事茫然不知所措;還有不少教師濫用“忌語”,用一些刺激性的語言辱罵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更有甚者,動輒體罰學生,諸如罰站、罰跑、罰跪、罰凍、罰面壁等等,極大地傷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這些現象充分說明,加強師德教育,提高教師職業素質依然任重道遠。因此,盡快完善教師職業素養結構,對于搞好學校健康人格教育具有深遠意義。

四、幾點建議

1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理念這是學校開展學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前提。學校和教師只有轉變教育只是為了升學服務的目標觀,樹立教育為提高國民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目標觀;轉變以考試分數為惟一標準評價學生的質量觀,樹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充分發展個性特長的質量觀;轉變只重視少數尖子生而輕視大多數學生、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的教學觀,樹立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學習知識與發展智能相統一的教學觀,并付諸教育實踐,方能營造一種適合學生健康人格培養的氛圍。

2盡快建立起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科學檢測和評價體系這是實施學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制度保障。在倡導素質教育的條件下,必須盡快改變現行基礎教育評價體系的目的、功能、手段過于片面單一的弊端;改變那種事實上僅強調通過考試評定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據此判斷學生、教師、學校的教育成就的做法,建立一種不僅關心學生考試成績,而且更關注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機制。這樣,才能逐步矯正學校和教師在教學努力方向上的偏差,引導學校和教師把教學工作的重心轉到整體素質教育上來。

3加強師德教育,進一步完善教師職業素養構成這是實施學生健康人格教育的人才條件。教師作為教學實踐的主體和學生健康人格教育的輔導員,要不斷提高師德素養和專業水平,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要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并積極探索開展學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機制,發揮應有的榜樣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