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信息技術與大學德育革新

時間:2022-05-18 04:34:00

導語:網絡信息技術與大學德育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信息技術與大學德育革新

一、現階段,高校德育工作里常見的一系列問題

1.德育內容抽象而空泛。在高校德育工作內容里,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它帶給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換句話說就是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以及鄧小平理論來教導學生有光思想理念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這一道德教育是以課堂教學作為主要傳授手段的,始終有“知識本位”的一種偏頗,過度的重視理論知識跟認知力,而忽略了社會實踐能力跟實際動手能力,將德育變成了一種記憶性的文化知識。原先就很抽象的課本內容就變得更加空泛了,直接跟不上時展的不發,而教育內容也很難被學生吸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大量不良的信息腐蝕著大學生的頭腦,以及各種不同價值觀念的碰撞和沖突,不免引起他們思想上的疑惑甚至混亂。他們渴望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得到疏導,獲得幫助。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所講授的內容空洞而抽象,脫離社會實際、脫離學生實際,使學生很難從中得到令人心悅誠服的答案。德育工作實際上就是一種要跟現實社會相結合,并應用于實際的一種教學意義活動項目。而目前德育內容的教條化卻忽視了德育對象的主體參與、選擇和內在情感需要,沒有從實際出發,幫助同學們釋疑解惑,用道德實踐去激發學生對道德修養的自覺追求,當然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德育的預期目標。

2.德育手段單一而機械?,F階段的高校德育工作,還是一種密閉、封鎖性的境界,事實上,課堂就是整個社會教育的唯一區域,而課本教材同樣是教育參考的唯一內容材料,老師給學生授課就作為最簡單的教育模式。過于單一化、機械化的德育教學模式讓每個學生跟學校之間、跟社會之間的互動缺失了,少了多途徑的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交流,進而使得德育跟現實發生嚴重脫節現象,而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都適應不了社會就業標準,讓整體的實效性低了一個層次。

二、信息網絡話的進步給予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戰性、機遇點

1.挑戰。

(1)事實上,網絡技術的創新、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撼動了教育家的權威性。在之前的教育工作里,教育家一直都有一種經驗跟信息數據方面的優勢,其主體性作用體現的異常明顯,可謂是不可動搖、不可侵犯。當然換句話來說,就因為這樣的德育工作教學模式,讓所有施教者都能具備計劃性、系統性、層次性以及目的針對性。老師跟學校再也不是原先的主宰元素,而教育者原本所擁有的優勢性也慢慢被削減,教育家跟被教育的人雙方的身份分界不再那么明顯,使得教育家總是會處于尷尬的情境中。

(2)網絡的發展使德育的內容更為復雜化。前期進行德育工作時,教育家門總會精心挑選教學內容,有價值性地挑選一些科學、合理地教材資源來集中性地傳播德育知識,進一步改變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跟行為操守??上нz憾的是,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拓寬,使得信息數據的傳播慢慢不受老師跟學生家長的限制、掌控了。網絡上的信息非常廣泛龐雜,且良莠不齊,真偽難辨,有的甚至是反動的。就像西方國家所應用到的網絡技術,通常都是傳播資產化階級意識以及人生價值觀,反之,抨擊社會主義階級意識跟人生價值觀。現階段,大學生所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都還在一種不穩定狀態,總而言之,很容易被那些不健康、不合法的思想所侵蝕、吞沒。

2.機遇

(1)可以合理利用網絡多媒體資源,拓展德育內容。由于先進技術的研發,那些網絡型的媒體都具備開放、綜合以及信息量大的一些特性,整個內容都非常豐富、充足,可以為學生們帶來更多有用的教材資源,進一步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另一方面,網絡型信息傳遞還是可共享、可實時傳輸的,進一步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現實性以及時代感。在多媒體技術被引入之后,教育者就可以合理地運用這些資源,可以結合社會新聞報道、歷史紀錄片的圖片、視頻來播放給學生觀看、了解,換句話講,就是提供學生一種事實真相,讓教育教學變得更加可信、可行。

(2)我們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拓展和豐富德育手段,使德育模式更加多元化。沒有網絡技術時期的高校德育工作總是會局限于地域和時間這兩方面,通常老師跟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老師講、學生聽,這是一種強迫式灌輸教育方法,原本應有主體性的學生變得被動化,這樣最終的結果學生獲得的就是事倍功半的低效教育。網絡化信息技術是進行傳播、交流的技術,具有信息量大、傳輸速度快、互動性、多元化的特性,已經成為傳播思想道德知識的主要載體。高校德育可以有效地利用這一新的載體促進傳統德育模式的更新。老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的圖文并茂以及聲音視頻相結合的優勢,來進一步提高德育工作帶來的效果,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水準。

三、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德育創新

1.強化創新德育介體的力度。德育介體在這里指的就是德育內容主客體之間進行聯系、作用的中間體元素,有:德育工作的主體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載體。在內容創新方面,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促進德育內容的多樣性和時代性。一方面,在教學時必須要結合當時國際國內的一些時政要聞,將學生最感興趣、社會最為焦點的話題結合德育講述給學生,進而強化學生對國家、對社會主義的價值德育力度。另一方面,大力加強網絡道德和網絡法制教育,填補因信息網絡發展到來的德育空白。在教學模式這一點的創新上,通常以多媒體這一教學模式作為整個德育工作的核心,并跟其他一些教育教學方法進行優化、整合,進一步利用網絡化技術,創設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活動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教學的時效性;在創新載體這一點上,應合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使之轉化成德育事業的最新、最先進載體。一方面,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強化德育過程和德育管理。可以創建遠程教育來宣揚、傳播愛國精神、集體性以及社會主義的思想,讓每一位大學生都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最合理、最正確的道德思想價值觀;而從另一方面來講,網絡信息技術可以把教育跟服務結合起來,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再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生活、學習以及就業加以分析、指導,進而構架起學生跟思想道德的交流舞臺,全方面地為學生提供服務、教學知識,讓師生間進行互動、交流,強化整體教學的針對力度。

2.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想要創新德育項目,就要有高素質、高質量的老師團隊。由此可知,高校必須要大力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團隊合作意識,逐漸培養起一支有高效政治理論知識,并熟悉德育工作教學規律的隊伍,還要求這支隊伍能夠掌握住網絡新技術的實時動態、發展創新。進而讓廣大德育工作者能夠提高自身應用網絡化信息技術的創新能力。舉一例來講,老師做多媒體ppt課件的時候,必須要精心設計課件,要求融合德育內容的科學性跟藝術感,讓此課件的設計不但符合了整個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性,還符合了學生學習德育、接納德育的心太跟認知水準,同時,應將文字、圖片、影像通過多媒體整合起來,讓學生享受到美感,對學習德育更有積極主動性。在充分發揮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基礎之上,教師還應當加強“課外”的德育教學,利用博客、電子郵件、BBS等形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情感交流,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想要有的放矢、伸縮有度的話,老師就要將計算機、網絡以及各種數據庫技術結合起來應用,系統性地調查學生思想素質。加以統計、解析,進而清楚了解到大學生切時的思想道德,更高效地去引導學生。另外,高校德育主體應明確網絡信息技術的工具性地位,不要本末倒置,因過多和機械地使用多媒體,由過去填鴨式的“滿堂灌”變成了“電腦灌”,既淡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弱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3.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加強學生對道德教育的情感認同。在現代信息技術與德育教學整合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改善師生關系,注重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動者。作為教育的主導者,教師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建構的主體性活動的基本認識[3],要充分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建立起平等互動的教育關系,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切忌“居高臨下”、善于“換位思考”、力求“教學相長”。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時候,應以學生的需求為基礎,給學生以廣大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課堂教學過程里,老師要及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并且要有針對性的去指導學生去學習。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實現遠距離師生互動,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跨時空的交流,在交流中“因勢利導”,以增強師生之間的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