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互動分析
時間:2022-11-23 10:54:34
導語: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互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師通過自身教學行為,引發學生自覺
“動”教育不僅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過程,同時也是受教育者受教育情況的反饋過程。在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雙向關系中,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行為質量,來進一步引導學生自覺“動”,這是課堂教學互動的主要措施。一是以價值引“動”。學生只有明白了課程內容對其人生發展的價值和意義,才會產生學習動力,才會把學習課程內容看成是追求成功的需要,才能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a href="http://www.trq119.com/lunwen/jiaoyue/deyue/201811/685596.html" target="_blank">中職德育課的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要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德育課內容的真理性、科學性、價值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德育課中自覺“動”起來。二是以思引“動”。中職德育課的內容是以理論的形式存在的,知識性、理論性是其重要特征。在課堂上要真正使學生“動”起來,教師就要用知識、理論的魅力打動學生;要迎合學生的思維邏輯,使學生的思維跟著老師走,并根據反饋的學生思想狀況來隨時調整授課思路。事實上,邏輯嚴謹、條理清楚,是中職德育課引人入勝的重要條件。如果教師的授課邏輯不清,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學生就沒有興趣聽課,當然就“動”不起來。三是以形引“動”。人們的思維過程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統一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德育課堂教學中堅持直觀與抽象相統一的原則,做到感性體驗與理性思考相統一。如果僅僅靠教師語言講授和板書等傳統教學模式,學生上課時就容易走神,且難以“動”起來。所以,教師應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用鮮活、典型的事例和生動的形象來展現教學內容,引發學生興趣,從而使學生“動”起來。當然,我們不能過分強調直觀的作用,因為直觀教學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四是以情引“動”。以情動人同樣適用于中職德育課的教學。教師在課堂上是學生關注的焦點,教師豐富而強烈的情感必然感染學生。教師內心情感的傳達主要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來進行。教師的語言是其表達思想、傳授知識、感染學生的基本工具。教師的口頭語言不但要具有準確性、邏輯性,而且要抑揚頓挫、豐富生動;教師的肢體語言表達,即表情、眼神、動作、姿態等,在傳遞信息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試想,一個在課堂上語言乏味、表情僵便、情緒低落的教師怎能引“動”學生呢?教師在課堂上能多大程度地引“動”學生,是衡量其教學業務素質和教學基本功的重要尺度。教師要搞好課堂教學互動,最根本的還是要強化自身的教學業務素質和教學基本功。
二、教師通過豐富課堂組織形式,促使學生積極
“動”所謂課堂教學互動,是指教師通過采取具體的課堂組織形式,對學生提出某種要求,促使學生積極地“動”。在這里,互動的手段是課堂組織,互動的內容是問題,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學生是主體、主角。常用的課堂教學互動形式,有集體問答式、個別提問式、分組討論式等。教師或根據授課內容的需要,采取教師問、學生一起回答的方式;或就課程中的重難點引導學生思考后提問個別學生;或就某個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發言,每組再派代表上臺發言,教師點評;等等。長期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傳統的課堂教學互動形式,對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檢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培育學生綜合素質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不斷豐富和創新課堂教學互動方式,是搞好課堂教學互動的重要措施。
三、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充分
“動”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翻轉課堂”被引入中職學校。學生在課下通過互聯網、視頻等來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則變成了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這種課堂模式更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評判者,學生參與度更高,主體地位更明顯。中職教師應從工作實際出發,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依據,把教學內容設置成問題,用問題統領授課內容。課前,教師把問題布置給學生,學生圍繞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協作,通過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社會調查等方式收集資料,并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思考,撰寫發言稿,為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探討問題做好準備。在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形成多向交流,每個學生都可能成為互動的信息源,從而使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當然,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備課和課堂組織方面下更大功夫。
作者:劉喆 單位:河南省理工中等專業學校
- 上一篇:小學語文童話教學德育探析
- 下一篇:壓力容器制造質量管理控制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