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德育實施存在的問題研究
時間:2022-05-15 02:41:23
導語:當代德育實施存在的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立德樹人鑄就教育之魂,學校是實施德育的重要陣地,在立德樹人方面發揮著主要作用,然而在現代化進程中,學校德育的實施面臨著一系列困境,可以從受教育者、教育者、學校等方面去挖掘學校德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從所存在的問題中探析出一定的有效策略,以期認識到學校德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立德樹人;德育;學校德育
1學校德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中國在幾千年的教育發展歷程中便注重以德化人,道德教育也就成為全面教育的重中之重,并貫穿于人的整個發展過程中。新時代,在素質教育思想和立德樹人的理念影響下,學校德育的實施與展開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學校德育的實施與其他工作相比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面臨著一系列困境,并影響著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
1.1從受教育者角度分析在學校德育實施的過程中,受教育者作為是德育過程的主體兼德育過程的客體,其是影響德育效果的內在因素。其身心各方面特征尚未定型,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和發展的可能性,因此,學校在德育實施的工作中,受教育者自身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第一,受教育者的道德素養缺失。在網絡傳媒、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在給人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對人的價值觀以及判斷事物本質的能力產生了不可規避的影響。網絡新媒體充斥著學生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形成,而網絡信息的混雜性、傳播的隱蔽性以及網絡環境的誘惑性對處于發育時期且缺乏辨別能力、約束能力以及選擇能力的學生而言,禁不住一些不良信息的影響,各種形形色色的觀念以及魚龍混雜的信息侵染著學生的思想,使學生易在網絡世界迷失自我,被一些錯誤的價值觀所引導,致使道德規范喪失,道德意識被弱化。第二,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質薄弱,當代學生不論中小學生或是高校大學生其思想素質方面有待提高,部分學生缺乏一定的意志品質,撒謊、違紀、欺騙、逃避責任等不良品行成為其實現目的的重要手段;與此同時還缺乏社會公德心以及“公共精神”,常以自我為中心,部分學生在面臨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時,公共意識不強,常表現出利己主義,缺乏一定的公共責任感。
1.2從教育者角度分析“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盵1]教師在育人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然而在德育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對其角色定位的不清晰以及對德育方法的“固步自封”,使實際產生的德育功效與教師預定的目標相差較大,學生也未充分地吸收教師所教的道德知識,更達不到自我內化的程度。教師對其角色定位仍然存在模糊性,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更是學生健全人格的鑄造者、凈化者,對學生道德意志品質的形成起著主導作用。但是,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依然“重智輕德”,把自己定位成“知識的傳授者”,在課堂中片面地強調知識的重要性,造成知識與德育相脫節,忽視了自己在德育工作過程中作為引導者、參與者、示范者的角色定位,使德育培養學生向善美好的道德情感功能得不到完全發揮,在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造成道德情感缺失。與此同時,在德育實施的過程中,“固步自封”的德育方式使教師在教化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時,易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傳統的道德說教主要是教師通過課堂進行“照本宣科”地灌輸德育內容,把成文的道德標準和規范注入給學生并讓學生熟悉記憶,這樣進行德育教學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對學生的道德具體問題沒有作具體分析,與學生內在的道德體驗難以達到共鳴,正如杜威所言“知識沒有和尋常的行為動機和人生觀融為一體,而道德就變成道德說教———成為各自獨立的德行的組合?!盵2]378教師之所以會存在德育方式的偏執,是因為“道德之所以是可教的,就在于它以知識為基礎?!盵3]
1.3從學校角度分析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品德培養是學校教學目的之一,學校德育在實施的過程中其內容知識化、方法機械化等。德育內容知識化主要把道德和知識等同,片面地強調道德是可教的,把道德內容納入課堂,通過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理解記憶,這樣雖能使學生意識到學校對其人格培養塑造的重視,但是通過課堂教授德育內容,易導致知行分離,良好品德的塑造不僅靠片面的知識傳授,更是“由經常做正當的事情學來的。”[4]148因此單純的知識化會使德育與生活相脫離,對學生道德價值判斷的提高作用微乎其微,“道德是人的一種品質,只有內化為人的社會性素質才有意義?!盵5]德育方法機械化,學校德育內容的實施,一般采用的是灌輸式,要求學生熟記道德內容以及與德育相關的知識,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學習之后,一般以考試測驗的形式檢查學生的德育能力。這種傳統意義上重“灌輸記誦式”的德育方法主要以教師說教為主,輕視了學生自我教育的功能以及學生作為德育對象的主體價值,更忽視了學生個體自我內化道德知識的意義。
2促進學校德育實施的基本路徑
2.1受教育者從自我做起,發揮優良傳統受教育者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價值,正確地認識接受德育,明確社會、學校、家庭對自己的要求,努力且有信心達到要求。在不斷完善自我人格形象的同時,要對自己優良品德進行自我評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通過自我教育來提升自己的內在道德修養,做一個明事理、懂禮貌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更重要的是要把“德”作為日常行事的刻度,把外在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內化成自己的道德意志品質。作為新時代的學生在認識到德育重要性的同時,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通過“古典意蘊的傳統美德”升華自己內在的道德素養并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培育自己的民族情感。在學習生活中,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對道德品質的塑造從我做起,以小我鑄就大我。
2.2教育者提升德育能力,加強道德示范“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6]教師在培育學生品德時,首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因為“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7]109學生具有向師性,教師的榜樣示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以榜樣示范去教化學生比純粹的道德說教所產生的效果要強,因為榜樣本身就存有一種強烈的感化力量。而良好的師德不僅指教師外顯的行為,也包含教師自身內在的修養,教師作為一個“活榜樣”,其外在行為與內在涵養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道德認知的形成,所以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德育能力,成為學生尊崇的“活榜樣”。一個合格的教師在道德教化中注意自己起主導作用的同時,也不能漠視學生的主體價值,要善于了解學生,激發和鼓舞學生,形成學生對真、善、美的認知,并在德育方法上由簡單的道德說教以及外在灌輸轉向對學生內在的激勵與引導,并與學生建立起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加強與學生心靈和思想上的溝通,要做“平等中的首席”。
2.3立足學校陣地,發揮育人主體功能學校是實施德育的主要陣地,也是對家庭教育的有機補充,學校在德育實施的過程中,德育內容的選擇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關聯,切合學生成長的需要,注重學生身體的參與度,努力做到“道德價值指引與道德自主建構的統一。”[8]223脫離學生生活的德育內容會影響學生對德育知識的接受與自我內化,正如杜威所言“學校既與社會隔離,學校里的知識就不能應用于生活,因此也無益于品德?!盵2]377所以學校的德育內容應回歸生活。同時,學校在實施德育時,也要不斷豐富德育方法,除了傳統“灌輸式”的德育方法外,也要注重道德實踐,使知行相結合,并借助情感陶冶、模擬情境等多種方式達到教化育人的目的。學校也可“通過媒介理論宣傳、新媒體應用技術、新媒體資源分析、新媒體信息辨別能力培養、新媒體文明道德、新媒體發展走向等方面的教育活動,使教育內容更加鮮活、新穎,貼近生活,”[9]從而提升學生道德形成的時效性。可見,學校德育的實施在促進學生從他律轉化到自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
參考文獻
[1]向全國廣大教師致慰問信[N].人民日報,2013-9-10.
[2](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馬貴俊.我國學校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9(5):37-39.
[4](捷)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5]張茂林,李瓊軼.論當代學校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11(2):15-17.
[6]新華社.吹響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號角[J].中國民族教育,2018(10):3-5.
[7](法)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8]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9]陳俊.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J].教育評論,2018(1).
作者:李明婧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 上一篇:居住區園林工程設計問題與對策
- 下一篇:骨科ICU綜合征原因及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