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日語課程融入德育教學的方法
時間:2022-07-29 10:03:13
導語:高中日語課程融入德育教學的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普通高中日語課程標準提出,日語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學科教學中融入德育教學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實踐。筆者認為,落實學科德育教學的根本在于使教學回歸到育人的主路線上,實現知識與道德、教學與德育的統一。高中日語是一門工具性和思想性相結合的人文學科。高中日語課程中德育教學融入的實現,需要進一步提高一線教師學科育人的意識和能力;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包含的德育素材,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設計和活動;探索建立有效的學科德育教學評價體系。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高中日語;德育教學
普通高中日語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日語課程的核心素養是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通過學科學習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反觀現實,在課堂教學中,部分任課教師只是將德育教學的目標書寫在黑板、教案的顯眼位置,或者呈現于課件屏幕之上,認為“寫上了”,就等于“重視了”“標注了”,就等于“落實了”,使得學科德育教學流于形式,沒有實質內容,更難以取得實際的教學效果。日語教師應在高中日語課程教學中進行實質而有效的德育教學融入,做到教學和德育的統一,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一、在高中日語課程中融入德育教學的必要性
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日語課程德育教學的開展,順應了國內、國際兩大背景的要求,也是落實新課標中日語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同時也符合日語教學發展的現實需要。首先,國內方面,隨著升學和就業壓力的加大,一味追求分數的提高,而忽視學生品德樹立、良好個性和習慣養成的現象普遍存在。在高考升學壓力下,部分教師只關注學生的成績,不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甚至有部分學校將教學和德育割裂開來,使德育教學成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完全變得沒必要”的非必要存在,成了教學之外的附屬行動。此外,有些一線教師認為面向學生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教師的事情,與自己任教的學科并沒有直接關系,自己只專注于完成學科的教學任務,幫助學生提高分數,順利通過高考就足夠了。另外,地方性普通高中的日語班多為高中零起點日語班,學生要在三年的高中時間里學完初中七、八、九年級全一冊,高中必修、選擇性選修,共計八本書的內容,還要進行高考總復習,時間緊、任務重。日語教師迫于高考的壓力,忙于知識的傳輸,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更無暇思考學科的德育教學,甚至直接放棄。上述認識和現象顯然都是不正確的?!渡綎|省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指導綱要(2016年)》中明確指出:“將立德樹人的目標融入各學科教學之中,實現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實踐育人?!睂W科德育教學的基本理念是各個學科的教師都參與到德育教學工作中,而不是將德育教學工作視為德育課或德育教師的專屬任務。高中日語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思想道德性的人文學科,蘊含著大量有益的德育因素,為日語教師開展學科德育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參考,教師不能將教材的知識與德育因素割裂開來,也不應完全漠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高中日語教學應注重智育與德育的結合,在傳授日語語言知識的同時,注重挖掘和開發德育素材,進行有效的德育教學融入。其次,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日語課程德育教學的開展,也順應了國際背景的要求。國際環境方面,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信息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學生的成長環境已然發生變化。在此環境下,學生的思想更加獨立,個性特點更加鮮明,價值追求日趨多樣化。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多元文化環境下堅定立場,保持清醒理智的價值判斷,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同時學會與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和諧有序相處顯得尤為重要。高中日語課程恰恰是學生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其自身的工具性特點培養了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其人文性特點使學生具有國際化視野和開放包容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修養和審美能力。再者,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日語學習培養自身的文化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堅定文化自信,形成具有國家情懷、尊重和包容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品質。最后,高中日語德育教學的開展也適應了教育實情。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普遍的偏科、成績低的問題,如果只把語言知識的習得作為日語教學的任務,那么外語教育的開展將變得被動和艱難。因此,日語教師更應把德育教學作為教育的應有之義,開展學科德育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能力,開闊國際化視野,使得日語課程的教學更具有實際意義。
二、在高中日語課程中融入德育教學的策略
關于如何更有效地開展高中日語課程德育教學,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努力。
(一)進一步提高教師學科育人的意識和能力
筆者認為,這其中包含兩點要求。一方面,日語課程教師要提升育人意識,要認識到學科知識的學習只是引導學生走向善良與知性的基礎和前提,“閱讀、寫作等語言學科,只有用來把我們的孩子教育得更有人性時,才顯得重要”。因此,一線教育工作者要時刻有道德育人的意識。另一方面,教師要具有引導學生提高道德修養、培養必備道德品質的能力。道德修養的提高需要高中日語教師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時也要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對外國文化有理性冷靜的認識,在“授業”的同時實現“傳道”,潤物于無聲之間,通過自身的道德修養和人格魅力在潛移默化之間對學生進行道德培養。道德教學能力是指“應對教學中道德倫理問題的基本能力。它包括敏感覺知道德問題的能力,善于道德推理與引領的能力,以及對不同道德觀點寬容與信任的基本能力。”日語教師除了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還應提高對學生開展道德教學的能力,將其融入實際教學過程中,言傳身教。作為一名高中日語教師,在提高學科德育意識、修養與能力的方面,筆者嚴格要求自己。筆者注重自身禮儀規范,引導學生時刻講文明,習禮儀,懂禮貌。例如,課前課后,需要作揖問候,這既符合尊師重道的傳統文化要求,又能規范學生的言行,引導學生做文明禮貌的人。另外,受歷史因素影響,部分學生在對日本的認識上存在極端觀點,然而,日本在戰后恢復經濟過程中表現出的認真和刻苦值得學習。很多時候,日語課堂上要面對歷史與現實的情感沖突,面對學生的困惑,筆者應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日關系,養成理性評判意識和能力,學會辯證看待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實踐都進一步鍛煉了筆者開展學科德育教學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并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開展有效的教學設計
教材是教育思想、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是開展學科德育教學的素材。教師應注重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挖掘其中的德育教學因素,并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進行學科德育教學。例如,在高中日語第十一課《漂洋過海的茶》的學習中,介紹了日本的茶歷史和飲茶文化。筆者在向學生講解語言知識的同時,采取圖像展示、情境創設等形式使學生了解日本的茶道文化,習得茶道禮儀。另外,通過具體的史實資料向學生介紹我國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日本茶文化源于中國,使學生了解以茶文化為代表的中日友好交流。最后以小組討論總結、演講發表、黑板報等形式整理習得結果。德育素材的開發和設計,使得學生在欣賞日本文化的同時,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情感。
(三)探索建立高中外語學科德育教學的評價體系
探索建立有效的德育教學評價體系是學科德育教學融入的重要保障。筆者認為評價體系的建立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建立教師德育教學工作評價體系;二是要開展課堂德育教學評價。首先,教師德育教學工作評價體系的建立需要學校和相關教育部門的共同努力。在升學壓力下,部分人把“能不能帶出高分數的學生”作為評價一名教師的主要標準,因此產生了“教師考核主要看成績”等錯誤認識。要想提高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學科德育教學意識和熱情,需要完善目前的教師評價體系,將學科德育教學的開展情況納入教師考核中。例如,開展學科德育優秀教學設計評選,優秀德育公開課展示,對優秀學科德育教學工作者進行表彰等。從而提高教師的德育教學融入的意識,相互交流學科德育教學融入的心得,增強開展學科德育教學融入的能力。其次,進行學科德育教學課堂評價。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的推動器,教師要豐富課堂評價模式,既要關注語言本身,又要時刻注意引導德育教學的開展。筆者在日語課堂上,除了日常的聽說讀寫學習與檢測,有意識地進行德育教學引導與評價。例如,筆者會對班上主動禮貌問候的學生進行表揚,對認真做值日、將黑板講桌收拾得干凈整潔的學生表達感謝,這樣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衛生,愛護環境,同時也潛移默化中向學生傳達一種尊重勞動,尊重他人工作成果的價值意識。將飽含正能量的德育教學價值觀念傳遞在課堂中,而不是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
三、結語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言傳身教在學科德育教學融入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教師不僅是一名簡單的授業解惑者,更應該是一個德育教學的引導者,實現知識與道德、教學與德育的統一,讓教育回歸到引導和教育人的主路線上。高中日語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要增強學科德育教學意識,探索有效多樣的學科德育教學方式,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葉飛.學科德育的實踐意蘊及其實現途徑[J].課程·教材·教法,2009(8):48—51.
[2]徐萍.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6(10):42.
[3]海姆·G.基諾特.馮楊譯.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M].??冢汉D铣霭嫔?,2005.
[4]王凱.教學作為德性實踐——價值多元背景下的思考[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高叢叢 單位:日照海曲高級中學
- 上一篇:生活化教學在勞動技術教育的應用
- 下一篇: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