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傳統文化與漢語言文學發展路徑
時間:2022-09-28 09:35:41
導語:融合傳統文化與漢語言文學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推進漢語言文學傳承為目的,探析了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發展路徑,從傳統漢語言文學與傳統漢語言文學層面,分析了漢語言文學的特點,并深入挖掘了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發展受阻因素。在此基礎上,從樹立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尊重意識、加大漢語言文學傳承中與傳統文化的交融力度、借助教育手段加強對漢語言文學推廣的研究,達到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在市場良好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傳統文化漢語言文學發展路徑
經濟全球化發展腳步的不斷加快,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從國內延伸到國外,中國歷史文化與傳統文化不斷交融,傳統思想、代表觀念、特色化中國建設理念、道德倫理等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此同時,現代化社會中,高新技術的誕生與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呈現一定的矛盾現象,這種現象使我國的漢語言文學發展受到阻礙。尤其在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信息交互與傳播過程中,一些守舊的傳統觀念被打破,這無疑給我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沖擊與挑戰。漢語言文學不僅是我國民族發展的代表,還是我國歷史至今的“痕跡”,在社會中具有獨特魅力。漢語言文學的傳承對于我國歷史文化的弘揚具有顯著的推進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傳承漢語言文學一直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關注的重點。在研究漢語言文學時,認為其屬于支撐我國歷史發展與建設的一門文學學科,不僅包括文學歷史,還匯聚人文精神與歷史情懷。漢語言文學的傳承肩負著我國民族文化、歷史文學等思想向后代傳播的責任,更與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本文將綜合漢語言文學的特點,對其發展與傳承開展進一步研究。
1.漢語言文學的特點
1.1傳統漢語言文學的特點
漢語言文學的特點與其文學形式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隨著逐步發展,形成獨有的文學形式,體現出文字的最顯著特點。漢語言文學最早起源于甲骨文,甲骨文是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中最顯著的特點———象形,通過象形表達出文字最原始的特點,即傳達[1](66-71)。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漢語言文學特點最標志性的轉折點為由傳意—傳情,漢語言文學不再僅用于傳播具體的意象,還能夠寄托人的情感,通過文字記錄人內心情感的變化。由此可見,漢語言文學特點的核心內容是文學語言的功能,通過文學語言的功能傳承傳統文化。漢語言文學的特點與漢語言文字的特性是相輔相成的,通過優美的漢語言文字能夠為漢語言文學增添色彩[2](268-269)。漢語言文學融合傳統文化的特點是漢語言文學相比其他語言的顯著優勢,因此,不難發現漢語言文學具備巨大的發展潛力,無論是其韻律還是格調方面,都能夠達到獨樹一幟的效果。
1.2新時期漢語言文學特點
漢語言文學在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帶動下,其傳統特點逐漸被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多樣性特點。基于當下社會互聯網普及,網絡中多渠道的信息呈現一定的開放性,漢語言文學在網絡中的傳播也不例外[3](161-166)。社會群體均可使用網絡終端設備,獲取文學知識,漢語言文學在此種社會背景下,若想要實現長久發展,則勢必要借助互聯網力量。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文學的創作模式與學習模式同步發生了改變[4](36-39,85)。以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為例,在學習中,學生可借鑒自身的學習習慣,重構文學學習框架,這種方式不僅突破了傳統文學的單一傳承方式,還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漢語言文學。因此,新時期,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可塑性。考慮到當下社會群體已逐步意識到有效傳承傳統文化的價值,漢語言文學在社會中同樣具備互動性與交流性[5](42-45)。早期,漢語言文學的傳承意識尚未普及,且受到時間與傳播方式的限制,漢語言文學的傳承一直受到限制,但在當下,多媒體技術人員可通過共享技術,建立文學知識的互聯機制,更有助于漢語言文學信息在社會中的交互。
2.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發展受阻因素
2.1受到網絡新興詞匯干擾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社會群體選擇從網絡中獲取資源,網絡中多元化的新興詞匯不斷涌現,這種現象無疑給漢語言文學的良好傳承帶來了挑戰。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傳統的漢語言文學中表述的詞匯量逐漸增多,基于文學全面性發展層面分析,這種富有個性化的詞匯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文學的表現方式,給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指導方向,人們更樂于接受使用此種文學表達情感[6](146-150)。但在文學此種傳承方式下,社會忽視了網絡語言與漢語言文學的差異性,這種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并非正統的漢語言表述方式。若不糾正此種現象,則極易對社會群體價值觀念造成影響,尤其在中國歷史文化、倫理道德精神方面,網絡用語對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具有較大的“殺傷力”與“破壞力”,這種不規范的用語習慣會對人們用詞產生負面影響。
2.2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教育脫離本質
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教育發展至今,必然會隨著社會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改變受眾的作用及地位[7](174-176)。傳統的紙媒時代早已被多媒介融合時代所摒棄。取而代之的是多媒體網絡時代,在多媒體網絡時代中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其本質已經發生的轉變。在多媒體網絡時代,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脫離本質,受眾在漢語言文學教育中不再擁有平等地位,無法切實地參與到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學習中,體會不到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切實的魅力。除此之外,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教育與現實生活相背離,學生無法通過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學習感受到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初心[8](148-152)。漢語言文學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之中,但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并沒有緊跟時展的腳步,切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融合,有針對性地開展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教育。此種現象下,必然導致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教育脫離本質,與時代存在“脫節”現象,制約融合傳統文化漢語言文學的長足發展。
3.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發展路徑
3.1樹立對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尊重意識
在研究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發展路徑前,應先提高我國的經濟基礎水平,并認為只有經濟基礎完善才能確保我國文學產業的持續發展,才能為行業發展提供保障[9](27-33)。考慮到文學產業建設與其他產業建設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漢語言文學發展的道路上,應先樹立社會群體對文化、政治、經濟的正確認知,要求社會群體在弘揚漢語言文學等相關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樹立尊重意識,并重視文化的傳承。在此基礎上,正確對待由國外引進的文化。尤其在我國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后,中國在不斷發展中已在全球市場上占有一席地位,中國市場的對外拓展,使漢語文化在全球普及,甚至已成為多個國家交流的國際語言。這種現象無疑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打開了市場。盡管目前我國文化在市場中呈現一種“百花齊放”的良好勢頭,但文化在市場傳承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外來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發生碰撞,產生矛盾問題[10](78-79)。對于這種問題,我國應在正確對待國外文化的基礎上,樹立對融合傳統文化漢語言文學的尊重意識,即要求人們平等看待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對于外國文化,我國不應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一味抵制,但也不應全盤接受,應嚴格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原則,保持正確的態度對待不同文化與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融合。總之,在當今開放時代下,各國之間的商業與貿易往來頻繁,社會群體在面對當下時代背景時,應以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主,接納外來文化,對其保有包容態度[11](102-106)。在此基礎上,調整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在市場的平衡發展能力,使傳統漢語言在社會上保持自身特征與穩定性的同時,接受外來文化對其的滋養,實現我國特色文化在市場上的有效傳播。
3.2加大漢語言文學傳承中與傳統文化的交融力度
在現代化文化的影響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呈現危急狀態,為了緩解危機,實現對漢語言文學的發展與弘揚,本章提出融合傳統文化與漢語言文學的方式。以茶文化為代表,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所屬類型之一,不僅發展歷史悠久,而且承載的中華文化內涵具備一定的傳承性?;趦烧呔邆涞南嗤c,采用將二者進行文化交互的方式融合,即將與“茶”相關的專有名詞融入漢語言文學的表達方式中,此種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漢語言文學在市場的表達方式。以其為代表的漢語言文字包括:茶葉品種中包含“荈”“蔎”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個性化文字,將這些具有文學代表性的文字融入漢語言的發展與傳承中,會使文化的發展產生不同的名詞。例如茶甌、茶臼、茶槽等,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名詞均屬于對漢語言文學文化的拓展。將漢語言文化以此種方式傳承下去,不僅實現了語言文學傳承中與傳統文化的交融,還為漢語言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指導。總之,此種文化傳播方式在應用中,具備的實際應用價值更高,更容易使大眾群體接受。
3.3借助教育手段加強對漢語言文學的推廣
考慮到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結構與現代化文化理念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發展漢語言文學時,人們對漢語言文學的理解存在一些困難,這種困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們對文化的熱情與積極性。為此,要促進漢語言文學的可持續發展,可在適當的條件下,借助教育手段,加強對文學的推廣。以教育產業的建設為例,在對人才實施教育教學工作指導時,應增設專門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對于專業學生進行語言的專項教育。對于非文科類專業的學生,可面向其增加漢語言文學選修課或觀察課,利用課堂時間為學生拓展我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歷程[12](106-109)。同時,也可借助現代文化在網絡中的傳播方式,將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融合,并基于二者融合的視角,對受教育者講解漢語言文學的結構,深入剖析文學在市場發展趨勢。使受教育者在參與學習過程中掌握文化與漢語言文學兩者之間的交互性,增強兩者的互動性,為漢語言文學在我國經濟市場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優勢。在此基礎上,更改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傳播模式,使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在市場增更加受眾,此種發展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漢語言文學的吸引力。同時,借助網絡媒體工具,加強社會經濟與漢語言文學的融合,幫助人們對古典文學作品或早期文化藝術建立更深層次的認知。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豐富社會群體個人知識涵養,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打下基石。
4.結語
本文從樹立對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尊重意識、加大漢語言文學傳承中與傳統文化的交融力度、借助教育手段加強對漢語言文學的推廣方面,開展了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發展路徑探析。同步分析了漢語言文學的特點與融合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發展受阻因素,通過本文研究,在為我國傳統文化發展打下基礎的同時,也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作者:黃倩 單位:武昌職業學院
- 上一篇:漢語言文學教育與人文素養培育策略
- 下一篇:高職漢語言文學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