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論文-像種莊稼一樣教語文
時間:2022-06-13 10:02:00
導語:語文教學論文-像種莊稼一樣教語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放頭腦,讓學生能想;
解放眼睛,讓學生能看;
解放雙手,讓學生能干;
解放嘴,讓學生能談;
解放空間,讓學生能接觸自然;
解放時間,讓學生能學自己想的東西。
“語文教學更多地像農業,而不是工業”。依我的理解,那就是語文教學是種莊稼,而不是做產品;語文課堂是莊稼地,而不是流水線;語文教師是農夫而非工人;語文教育是春種秋收的整體,而不是各司其職的零部件生產;師生間是農民對種子的期盼與熱情,而非工人與車床對零部件的冷漠。
一、語文教育要讓學生像莊稼一樣自由呼吸
越來越理科化、工業化和機械化
學生想聽的,很多不是老師所講的;而學生要說的,老師又無暇去傾聽。講什么、怎樣講,基本上是老師說了算,學生幾乎成了一塊橡皮泥,任由老師去塑造。長此以往,學生變乖了,聽話了,但我們又不得不痛心地發現,他們也越來越呆了,越來越不聽話了。
如果把責任都推到語文老師身上,顯然有失公平,因為語文老師其實也越來越呆了。大家可以想想,面對激烈的競爭,我們的心是不是都有些浮躁了,我們的眼光是不是都有些“勢利”了,我們不再悉心關注學生從文字中、從文學中得到了多少營養,享受了多少愉悅,我們過多地關注他們的結果,過多地盯住他們一堂課學到了哪幾點知識。
于是,春風化雨少了,條分縷析多了;自由生長少了,拔苗助長多了;體味把玩少了,條條框框多了;開懷大笑少了,憂愁煩躁多了;暢所欲言少了,恭敬傾聽多了。最后,學生的喜愛少了,厭倦苦惱也多了。功利的語文教育把分數與位次作為學語文的第一目標甚至終極目標,語文的生命必將枯萎。
呼喚有情有義,有愛有恨的語文
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說,“語文教學更多地像農業,而不是工業”。依我的理解,那就是語文教學是種莊稼,而不是做產品;語文課堂是莊稼地,而不是流水線;語文教師是農夫而非工人;語文教育是春種秋收的整體,而不是各司其職的零部件生產;師生間是農民對種子的期盼與熱情,而非工人與車床對零部件的冷漠。
在語文教育的莊稼地里,理應有和風細雨,有日月星辰,有花團錦簇,有果實芬芳。而不是機車的刺耳轟鳴,不是千人一面的“合格產品”,不是千篇一律的沉默,不是一絲不茍的規矩。我們希望學生都能自由地呼吸、快樂地生長,享受語文的智慧、吮吸語文的營養,讓生命擁抱語文,用語文滋潤生命。
給學生自由的空間,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六大解放:解放頭腦,讓學生能想;解放眼睛,讓學生能看;解放雙手,讓學生能干;解放嘴,讓學生能談;解放空間,讓學生能接觸自然;解放時間,讓學生能學自己想的東西。給他們自由,讓他們成為主人。我們常說,“溫室里的花朵開不艷”,同樣,籠子里的鳥兒也不可能飛得多高。
在這方面,我們的許多老師作了不少艱難的嘗試。嘗試合作學習,小組競賽;嘗試表演交流,改編課文;嘗試音樂、影視輔助教學。種種努力,都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我們感嘆的是這樣的課太少了,就像“打牙祭”一樣。這樣幾節課也如同“死水微瀾”,學生不過癮,老師也覺得有些傷感。
語文教育要更加關注學生的情商
學語文的人是需要一點感情的。麻木的人只會學死板的語文,當然也學不好語文。語文教育更講一個“趣”字,一個“情”字,一個“活”字。我們常常高喊采用誘思教學,吸引教學。但我們往往少了些耐心,少了點童心。
比如,在教學盲人女作家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篇文章時,我們因為課時緊,任務重,也因為料想學生不太感興趣,大概都是作為自讀課文讓學生自己看看了事。恐怕我們很少有人會像吉林長春五中的肖禮老師那樣去做:他抱著一個大紙箱走上講臺,頓時引來學生一片好奇。他要學生自告奮勇地蒙住眼睛,然后從座位上到講臺前去抓取箱中的東西,然后用手摸,用鼻子聞,猜出它是什么東西。學生的猜測五花八門,有不少都猜錯了。這樣做了以后,肖老師才讓學生進入課文。課后一位學生寫道:“我感謝我們的語文老師給了我海倫似的感知世界的機會,感謝通過這樣的感知,讓我對現實生活充滿了以前并不珍惜的愛?!?/p>
知識可以傳授,感受必須體悟,而我們的語文課也常常把體悟的東西當做傳授的內容,這樣就難免死板。英國一所學校,要求學生必須扮演一天殘疾人,有扮演盲人的、也有扮演瘸子的、還有扮演聾啞人的。校長說,愛心是需要感受的,只有自己曾經是“殘疾人”,才會有真正的感受。并且只有這樣,將來面對殘疾人時,才能從人性的角度平等地幫助他們、愛他們,因為自己曾切身感受到別人的幫助。
在一定意義上,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語文就是生活。把學生引向生活,把生活帶進語文,讓學生觸摸鮮活的、親切可感的生活化語文,學生便能感受到語文的生命脈動。陳奐生離我們遠去了,但千百萬進城打工的農民工還在;“燭之武退秦師”的驚心動魄遠去了,但朱總理答中外記者的妙語連珠還在;裝在套子里的別里科夫遠去了,但裝在分數里的學生還在;買人血饅頭的華老栓遠去了,但練***功的天安門前自焚者還在。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同。”生活有多寬,語文就有多寬,心就該有多寬。
二、語文訓練要像種莊稼一樣精耕細作
還應該加強語文訓練
上面說了要讓學生像莊稼一樣自由呼吸,給他們廣闊的思維空間。一定有人會問:那么考試怎么辦?談這個問題,我想要澄清一個認識誤區。我們常說高分低能,其實,想一想,那些成績好的同學能力是否就低呢?分數低的同學能力就高嗎?回答應該是否定的。能力和分數本質上應該是統一的。搞素質教育不能懼怕應試,但也不能為了應試而扼殺了學生在情感、思維方面的天性。要保證學生真正學有所得,還應該加強語文訓練。語文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數量的語言材料積累和反復多次的語言實踐為基礎的。
仔細想一想現在中學生的語文水平,我們就會感到著急:一名高中生,已學了近十年語文,卻寫不對一張請假條,表達不清一個意思,寫不好一篇文章,讀不通一段文言,提不出一個問題,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育的問題。漢語水平低下已不是個別現象,語言錯誤不僅出現在中小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之中,甚至出現在大學生、碩士、博士的口頭和書面表達之中;不僅出現在書報雜志、廣告標牌和電視屏幕中,甚至頻頻出現在學位論文、學術著作和字典辭書中?!盁o錯不成書”,“無錯不成報”,“無錯不成論文”已是司空見慣。所以科學、嚴謹的訓練是必須的。但是語文訓練不等于做題,單純的做題就把學生變成了流水線上的產品。
訓練要體現邏輯性
教材變來變去,有進步的地方,但不足也是明顯的。對比老教材,我們會發現,新教材刪去了一些不合時宜的文章,增大了閱讀量,但在選文上也存在隨意性,為了兼顧各個方面而把一些非經典、意義不大的東西弄了進來,同時又把老教材中很多的訓練點刪去了。如果我們真按新教材一課一課去教,就算弄得再扎實,恐怕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也不會有多強。我想,各個學校能否結合自身實際,在大綱框架內,編訂一個“語文訓練綱要”。要體現層次性,哪一學期訓練什么內容,考查什么能力,達到什么目標,要明朗一些。不要三年都做一樣的題,考一樣的試,說一樣的話。
要努力挖掘語文訓練點
老練那么幾道大題,老是那么練,誰都會煩。我們可以開動腦筋、集思廣益,經常給學生換換口味。現僅從字詞句段篇角度分別舉例簡要說明。
字:與其考選擇題,不如考改錯題。可以把學生的作文或編制的信件拿來讓學生改錯字。還可以鼓勵學生從報刊雜志中找錯,從街頭廣告中找錯,每周(或每月)統計一次予以獎勵。讓學生自己從改錯本中找資料出題,交給同桌做,共同評改。
精品范文
10語文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