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論文-《散步》中的“世界”——探究式教學例談

時間:2022-06-13 10:23:00

導語:語文教學論文-《散步》中的“世界”——探究式教學例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論文-《散步》中的“世界”——探究式教學例談

時下,語文教學改革正推崇探究式教學。它要求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正確的人生觀以及積極的人文價值觀。這種導向性給予學生的學習更為自由的空間,同時對教育工作者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利用文本引導學生去探究呢?現擬結合莫懷戚的散文《散步》發表一點自己的看法。

《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這么一句話:“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筆者認為這就是一處很好的探究點。這句話編者將其編入課后練習,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也多有提問。對此處疑問的解釋通常為:1.世界上所有家庭都是由這種承繼性的三代組成的,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整個世界的縮影;2.作品中“我”的全部責任在于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兒女,整個世界就在這種尊老愛幼、和睦相處的美德中延續下去。這種解釋雖也很合理,卻沒有將其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講得通透徹底。

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首先認識到文章中“我”的行為與觀點表明“我”的行為與追求是傳統儒家文化式的,它代表了儒家文化的價值取向及其所追求的生活目標。何謂儒家文化的價值取向及其所追求的目標呢?儒家認為社會生活中的個體之人應努力成為有崇高道德修養的、受人敬仰的君子。具體標準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獨處能“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相交要“仁、義、禮、智、信”,理想的社會生活為“天下大同”。在大同社會里的生活狀態雖因人而異,但儒家創始人孔子在《論語-先進》中所談的理想生活狀態卻最具代表性。他認為自己的理想生活是:暮春天氣,著上春裝,約上五、六個朋友,帶著六、七個隨身童子,去沂水中洗洗,上舞雩臺臨風披涼,然后邊詠邊唱踏上歸途。其原文為:“子曰:‘何傷乎?亦各言爾也?!ㄔ觯┰唬骸捍赫?,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蜃余叭欢鴩@曰:‘吾與點也!’”簡言之,儒家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講究家庭生活以孝為先,信奉天下為公。這些有益的文化內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

在具體操作時,我們可以這樣來設計探究過程。在學生提出“整個世界”的疑問后,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自主討論并得出文章前面提到的兩種解釋。在學生認同這種解釋后,教師通過介紹提出孔子理想式的郊游與文中散步的比較,讓學生思考這種現象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系并達成一個共識:文中的“散步”與古圣人孔子的郊游形式雖不是完全一樣的,本質上卻是相通的,都是儒家文化范疇、和平寧靜的生活景象。它表明文中的“我”所追求的是個人生活的淡泊寧靜,家庭生活的和睦融洽,社會生活的安定繁榮;他個人是一個知足常樂、心態健康、尊老愛幼、行事明智、深受東方文化影響的君子形象。作為東方君子,他除了追求個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會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銘記在他心中。這種文化價值取向也正是東方文化的核心所在。有這種文化價值取向的人是不會成為社會上那些追求無限財富的物欲者的。

探究進行到這里,我們并不能因此滿足,應該趁熱打鐵將學生被打開的思想與當前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戰略任務相連接,讓他們將這種有益的文化價值觀與物欲者的價值觀作一比較并達成一個新的共識:儒家文化所推崇的這種價值觀既有具體的景象:社會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又有可實現性。上述景象雖然作為社會整體難以一時實現,但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個體卻容易做到,隨著個體行為的逐漸增多,社會整體也就實現了,它讓人感到自己的追求不是大而難求、遙不可及的,而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很容易實現的。相反,物欲者所追求的卻是大而難求、永遠也無法滿足的物質財富。為此,他們常懷戚戚之心,無窮的攀比,不斷的斂財,不思奉獻,專為索取,不惜為財鋌而走險。他們可以為財忘其德,甚至忘其身。這類人之所以這樣,主要原因就在于沒有養成有益的東方文化價值觀。

筆者認為這樣的研討,不僅使學生在辨析中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歷史源流,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和世界觀,還為其將來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努力推廣應用的。也只有培養出大量有這種文化價值取向的人,社會上那些追求無限財富的物欲者才能大量減少。因此,為百年計,我們不僅要推廣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方式,更要以此為手段為祖國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