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是責任感培養途徑

時間:2022-10-29 01:26:00

導語:素質教育是責任感培養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素質教育是責任感培養途徑

摘要本文提出以培養責任感為突破口是開展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而又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培養責任感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資源、把握時代脈搏、鏈接學生個性特點,奏響“責知、責情、責意、責行”各項教學活動的樂章,和諧共鳴,譜寫育人新詩篇。

關鍵詞素質教育責任感培養途徑

托爾斯泰說過:“有無責任心,將決定生活、家庭、工作、學習成功與失敗?!痹诋斀裆鐣?,責任感已經成為人們普遍認可的重要的個人素質,對自己、對他人要有責任感,對集體、對國家以及對自然也要有責任感,那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呢?本文就此談談個人的淺見。

一、找準切入點,提升責任感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征、心理和身心發展規律、認知規律等實際因素,做到有的放矢。在對個人的責任、他人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教育側重在對“智”與“學”、“克己”與“寬容”“孝”與“慈”的理解,引導學生對自我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的責任意識以及養成尊重、理解他人的品格和能力;在對集體、社會、自然的責任重點放在“協作”與和“諧”、“誠”與“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理解和認同。在提升學生責任感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是要確定目標,塑造學生高尚的品性。當今社會人們的思想日漸多元化,而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是塑造力、模仿力強的時期,培養責任感必須提高個人的鑒別力,防御不良影響,把“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之一,把“責任感”作為最美好的品性去追求,不斷完善自我。二是要注重養成教育。責行是責任感的外化,是責任感的最終歸縮。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必須重視個人的實踐活動和養成教育,嚴格遵守“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只有這樣才能把“責知、責情、責意”變為客觀現實的“責行”,不至于淪為“口頭上的將軍,行動上的矮子”。養成教育必須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自覺履行行為規范,盡職盡責去完成自己的職責。

二、以知識積累為載體,培養責任感

思想政治課要解決學生的政治導向、理論導向、價值導向以及道德導向等問題,在實施德育教化和進行責任感教育,有其他教育途徑不可替代的優勢。它通過課堂教學,以知識為載體,對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教育、法律意識教育、國情教育、馬克思主義經濟、政治、哲學等理論教育,使學生了解、明確社會賦予每個人的神圣使命,并將其內化為自我體驗,增強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集體、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因此,思想政治課應是進行責任感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應當仁不讓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責任感素質教育的重任。教師應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課教材內容,突出責任感教育。

三、寓責任感教育于學科教學之中

教材中富含深刻的道德思想內涵,要善于開發其培育人的功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壯志雄心,“為中華的富強而孜孜以求”的不息精神,都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最優秀的教材。用教材中偉人的事跡,科學家的故事來喚起學生為中國的富強而奮發的責任感。同時,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近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接近適當的哲學、歷史作品,培養他們開闊的胸襟和敏感的心性,以優秀的文化來培養學生。經過自身感知、覺悟的拓展與升華,取得實效。

四、強化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服務教育,培養責任心

一方面,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教師盡量給他們安排為集體服務的活動,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學習、生活、工作的主人,讓他們能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這樣,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管自己,學會各司其職,恪盡職守。在學生履行職責時,難免出現差錯,教師要及時分析原因,及時找他們談心,適時提醒他們,使學生逐漸學會自己控制自己,自己約束自己,促使學生的責任感日益增強。

另一方面,使學生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觀念,樹立與時俱進社會的責任心。作為社會成員之一,每個人都在享受其它社會成員上所提供的服務。反過來,個人要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別人貢獻自己的力量,要對社會盡義務、盡責任。敢于承擔責任就是敢于面對社會、迎接挑戰,無論自己在社會中是什么身份、地位,都要努力做好符合社會的份內之事。只有樹立了強烈的責任感,才能得到社會的信任、信用,才能促人奮發向上、催人思考、勇于探索;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社會作為貢獻。

五、運用好榜樣示范作用,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的作用在個體性格形成過程中影響極大,學生正處于心理過渡期,是非觀念還不夠明確,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況。因此,應當重視運用榜樣的經驗作用,卓有成效的幫助學生。在教育中注意發揮三種榜樣的示范作用:一是古今中外的偉人和楷模的榜樣學習,如:為抓緊時光多讀書,一生好學不倦的司馬光;為弄清求學過程中的一個疑難,“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竟然在冰天雪地里步行了一百余里拜師求教;為汲取前人典籍的精華,幾十年如一日苦讀的馬克思竟然把座位下的水泥地面踏出了一雙腳印……每次的介紹都會引起學生們對名人們高度的學習責任感的認同和模仿。二是學生群體中先進分子的輻射作用。由于是同齡伙伴關系,共同語言多,而且朝夕相處,耳濡目染,那種無聲勝有聲的親切、潛移默化式的影響會更顯著。經常性交流學習上的心得體會,對講述者是一種肯定激勵,對聽眾更是一種見賢思齊式的熏陶。三是教師本身的示范作用。在學生心目中,老師作為知識的播種者、集體的組織者、靈魂的塑造者,理所當然的被要求成為學生模仿的榜樣。我們應意識到自己的這種作用,盡量使自己的言行舉止都對學生起表率作用。老師對教學的一絲不茍,對作業批改的嚴謹認真,板書字跡的工工整整,都會以高度的責任感無聲地教育學生。我們也很難想象一位工作馬虎的老師能培養出高度責任心的學生。

六、營造健康向上的輿論,合力強化責任意識

健康的輿論是培養人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對集體中每個成員的言行能及時作出褒或貶,肯定或否定,倡導或抑制的評價,對所有成員進行直接的監督和調節。集體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責任感,他們的成長需要集體生活,特別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得到集體輿論的認可,他們就會更熱愛集體,更愿意為集體貢獻力量。健康的輿論使學生更信任集體,更依賴集體,從而增強了學生的集體觀念,培養了他們良好的責任感。例如,我們在總結表彰會上,表揚學習積極分子,技能標兵等,讓學生覺得是集體給了自己榮譽,自己的優點也得到了老師、家長的認可,所以他就更加努力,更加希望得到更多的表揚,為學生積極向上鼓舞了信心。所以輿論的作用使學生對自己有了更新的認識,知道自己追求目標而要努力為之奮斗。

七、完善考核評估,推進責任感提高

責任感的培養要落實到實處還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評估機制。有了評價的標準,學生在管理和被管理中認識到責任,學會履行職責。要建立學生個人評估、班級評估和班主任評估、家長評估多個層次的考核機制,在評估方式上采取自評、互評、家長評、領導評等多種形式,形成公平、公正、積極向上的評估機制。張榜公布考核結果,并將考核結果作為三好學生、優秀干部評選、班團先進評定、獎學金的評定、優先推薦就業等獎勵的重要依據。對盡責者給予肯定和鼓勵,對失職者以輿論譴責、行政處罰,必要時給予制裁,揚善抑惡,真正形成盡責者光榮,失職者可悲的環境,以推進責任感素質的提高。

八、親身參與社會調查,感悟責任感之重要

責任感在現實生活中到底有什么重要意義呢?學生有一定的感悟,但如何讓他們迫切地感受責任感的重要,從而產生強烈的內驅力,在大小巨細的事情中為什么要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呢?組織親身參與“社會調查”大行動。學生走向街頭巷尾,來到企事業、機關單位,調查了各行各業中有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典型事例。如胡總書記號召學習的方永剛教授、公正新型法官宋魚水、馬班郵路上的忠誠信使王順友、人民的好軍醫華益慰等等,他們愛崗敬業,視責任重于泰山;體現了平凡的崗位有責任、平凡的生活有愛心、平凡的人生有奉獻,是崇高責任感的濃縮,是高度責任感的最強音。當然做大事需要責任心,做小事同樣也需要責任心,有時正是由于粗心大意,責任意識不強,一件小事也會給他人、集體、國家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如簽訂合同寫錯一個字、電力安裝工人粗心少寫了一個“不能合閘”的警示牌而造成幾十萬元的損失等慘痛教訓;記者暗訪時,將茶水當作尿液的樣品送到多家醫院檢測,多次檢測結果為“發炎”,雖然有先進的檢測設備,由于化驗師工作不負責任,茶水竟然“發炎”;這些都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社會調查,同學們被深深地感悟了。責任感對于各行各業顯得多么的重要??!這是同學們的心聲,也是培養高度責任感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