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育教學問題研究

時間:2022-12-28 06:24:00

導語:信息教育教學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教育教學問題研究

在推進信息化教育的進程中,當大家關心了一陣子硬件環境的建設之后,教學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是事物演進過程的必然,也是教育教學規律的體現。信息化教育成功的標致是其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的成功,信息化教育的失敗也必然會體現在這兩個方面,由此可見,教學問題是信息化教育中的關鍵問題。如果有效地解決了信息化教育中的教學問題,那么其它一系列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只有發現了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在這個大的問題系統中,存在很多值得研究和討論的各類問題。

一、信息化教育的觀念問題

1、“校校通”不等于“校校網”

有很多人認為“校校通”就是“校校網”。校校通的結果就是使所有的學校聯起網來,當然這是有道理的,總有一天所有的學校都要上網,都應有網絡的支持,都應有無限資源的支持。但是我們目前是否能做到這一點呢?我們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校校通”不等于“校校網”,沒有必要著急忙慌地在條件不成熟的學校實現網絡化,實際上,沒有網絡照樣可以搞信息化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之外的信息技術,這個思路對我國廣大地區,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意義。根據自身條件進行的信息化教育才真正具有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

2、“發達地區可以不使用衛星”

近來聽到一種觀點,認為發達地區不應該使用衛星,這都是網絡時代了,你還用什么衛星呀。我們不能茍同這種觀點,衛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育技術手段,為什么不用呢?它能夠解決很多在傳統教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夠發揮很好的教學作用,就連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也還在繼續大力開發衛星教學的潛能,而且成效顯著。

3、“使用光盤已經落后了”

有人認為使用光盤也落后了,我們都有Internet了,怎么還能用光盤。有的地區甚至有不成文的規定,教師上觀摩課必須使用網絡,否則就叫拿不出手。作為行政措施是否有道理還可以商量,但作為一種觀念絕對有問題,光盤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光盤有時能起到網絡起不到的作用。

4、“越大越好,越先進越好”

在添置設備方面往往存在著好大喜功、越大越好,越先進越好的傾向。好象我們用了最先進的東西就可以解決問題,實際工作中并不是越先進越好,這是技術的飛速發展的事態給我們帶來的一種美好錯覺,因為我們有時太迷信技術的作用了,因為我們人類自身到目前為止對提高學習和教學效率的辦法還不多,希望技術的引入能夠幫我們的大忙,此時難免會產生越先進的技術就越能幫大忙的想法,就會無限地夸大信息技術的作用,然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技術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我們現在提出一種觀點――“技術有限論”,現在已經到了應該研究什么樣的教學和學習不能用信息技術的時候了,那種一窩蜂式的“蠻干期”已經過去。說來說去,靠天靠地不如靠我們自己,還是我們人的作用最大,科學證明人的潛能具有無限性,是我們人讓技術發揮的作用。另外,還有一個原因使得“越大越好、越先進越好”的觀念盛行,那就是商人的炒作,在此我們想起了西南師大陳承志教授的一句名言,我們千萬不能上商人的當。為什么呢?因為信息技術企業當然希望所有的教師和學生,甚至十二億中國人都用上計算機,這樣他們才能有很好的收成,他們除了有教育目的之外,還有十分明顯的營利性目的,因此他們容易夸大機器的作用。

5、物理通了,教學通不通

說句實話,做到物理通是非常簡單的,一個小學沒畢業的工頭兒領著幾個沒上過小學的人,一天之內就能把咱們學校所有的教室都聯上網。但是在這些低文化的人把我們這些高文化的人送上網絡的同時,也把難題甩給了我們。我們怎么用好這個網絡,怎么讓網絡發揮作用?這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從管理的角度上說,物理通主要是經費問題,而教學通則是水平問題,教學通才是真功夫。

6、信息廢墟問題

在此我想問一句,每天有多少人向網絡上傾泄信息垃圾?網絡上又有多少內容是對教師和學生真正有意義的?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產生了大量的信息廢墟,說它是廢墟,是因為很少有人去使用。實際這里面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我們要制造對我們教育教學真正有意義的信息,而不能去生產信息垃圾。

二、如何進行信息化教育?

一提起信息化是不是就只想起一堆機器設備?這是考查我們的觀念是否正確的重要指標。如果說我們國家的信息化教育的水平還不很高,那么,可以說關鍵問題是對信息化教育的本質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有很多時侯我們都是陷在具體之中,只顧埋頭拉車,不顧抬頭看路。搞信息化教育最少應該注意三句話,這三句話可以概括信息化教育的本質,第一句話,信息化教育必須有一定的理論作為指導,如果沒有理論體系指導教學設備的使用和管理,如果教師使用時不給機器一個魂,那么這些機器就只能是一堆廢銅爛鐵。無論我們采取什么行動,都是基于自己對問題所持的某種看法,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理論行動,這種個人的理解和觀念可能是成熟的,也可能是不成熟的,然而正是這種個人理論,才是真正地在實踐中正在履行的理論,真正直接作用于實踐的理論。理論只有在個人的層面上才能發揮作用,指導實踐活動。任何理論都具有不充分性,具體表現為理論總是關于某一方面的、非綜合的、紛爭的、解釋過去的,而實踐卻是綜合的、指向當前的、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只能有一個決定。理論是抽象的,而實踐是真實的,實踐與理論相比更豐富、多樣、特殊,在概括性的理論中不能把所有的可變因素涵蓋到。因此我們認為,絕不應該對任何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失去信心,只要我們注意不斷完善充實,不斷創新發展,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都能發揮積極作用,都能拓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都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第二句話,一定要有效地、合理地利用一定的信息技術和方法。因為各種信息技術和方法是信息化教育區別于其它教育教學的重要指標。信息化教育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工具性色彩,但是我們只是把它做為一種實體工具來認識是不夠的,技術本身有精神的內容。馬克思說過,“技術除了物質的要素以外,還有精神因素”,對這一點認識得不足,是我國教育技術水平跟西方國家有差距的最根本的原因,我們長期忽視教育技術理性因素的作用,而只是強調技術就是媒體,就是這些冷冰冰的設備。馬克思給我們的啟示是非常重要的,對我們研究技術設備的教學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認為,技術絕對不是工具和機器人的代名詞,技術有自身的精神因素。南國農先生有一句名言――我們追求的不是教學的機械化,而是教學的最優化!第三句話,信息化教育應該積極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新出現的實際問題,信息化教育是指向未來的,它具有強大的實踐性。面對信息技術的猛烈挑戰,我們主張應該重視現代教學和學習的臨床研究,所謂“臨床”是指把握事物的一種科學方法。具體說,是在不同的場所和時間內,充分貼近研究對象的多義性,用臨床的概念來關注各種學習,并在與研究對象的交流中把握事物的方法,進而研究對學習者的學習進行有效的支持,也可稱其為“臨床法”。運用臨床這個概念可以表現出希望盡量地觀察實際的教學活動,并對觀察到的內容進行充分研究的意愿。

三、怎樣才能真正轉變教師的觀念?

有人強調教師觀念的轉變是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問題及首要任務,教師落后的教育教學觀念桎梏著教育教學改革,無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術。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十分正確的。然而,簡單化地處理教師觀念問題是于事無補的,教師的觀念轉變不是只靠聽一兩場報告就能解決的。那么,教師的觀念是從哪里來的?怎樣才能轉變教師的觀念?是先有觀念還是先有實踐?我們必須研究教師的先進教育教學觀念是怎樣產生和形成的。我們認為,思想和觀念不可能以觀念的形式從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當一個人把觀念告訴另一個人時,對聽的人而言,不再是觀念,而是一個已知的事實,除非聽者親身考慮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否則聽者學到的理論和觀念并不能直接地自動地形成個人觀念和理論。只有經過聽者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以及不斷地、自覺地反思,學到的理論才能成為個人的觀念和理論。因此,教師自身的信息化實踐活動是轉變教師觀念的重要環節,可以說,沒有實踐就不會產生觀念,不使用信息技術就不會具有關于信息技術的先進觀念。

四、為什么現代教與學需要信息技術?

我們為什么需要使用信息技術,不用不行嗎?用信息技術的道理何在?現代教學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谶@些變化,有很多工作需要在信息技術里運營,通過信息技術解決現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使用信息技術的理由起碼有三個,第一是資源性問題。因為網絡、多媒體和一些現代教具、學具給我們教師、學生提供了一個資源性概念,也就是從理論上說我們的學習資源和教學資源是無限的,已經從四壁圍墻的空間擴展到世界,擴展到地球村概念,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教學和學習的平臺。應該強調,使用信息技術絕對不是為了代替黑板和粉筆,如果僅僅是用信息技術代替黑板和粉筆,我們的工作就失敗了。我們認為黑板和粉筆存在了幾千年,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從教具來看,它是不可替代的,都說我們的教學工具和實驗設備落后,都說我們教育是人類各個行業中工具改變最慢的一個領域。但是所謂的“慢”是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我們離不開黑板和粉筆,離不開那些看似落后的實驗工具,它們的確有效,我們更離不開教師這個媒體。任何一種媒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只不過其作用不同而已,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一種替代關系。我們使用信息技術應該把重點放在解決那些傳統教學不便解決或無力解決的教學和學習問題上,應該利用信息技術解決那些信息社會給我們提出的新問題,信息技術具有支持現代學習和教學的使命,應該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才對。第二是交互性。交互性也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無限的空間,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對世界的任何一點進行訪問,相互交流。學生利用遠程通信技術來互相合作、發表作品、與同齡人、專家和其他人相互聯系。第三是創造性。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造性空間,學生利用技術尋找、評估和收集信息,應用技術處理數據,根據具體的任務,評估并選擇新的信息,學生應用技術資源解決問題和作出決策?,F在是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最終目的,在這方面運用信息技術完全可以獲得好的效果。

教學媒體的發展趨勢之一是學習的虛擬化,虛擬化帶來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但同時也帶來了新問題。我們認為,虛擬化世界永遠不能代替現實生活,真實的情況與假設的情況是存在距離的,在做物理化學實驗時,軟件絕對不能代替教學設備,操作計算機做實驗絕對不能代替學生動手做實驗,一些網絡課件里的實驗能夠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但起不到最根本的作用,最根本的作用還是學生的動手活動。許多軟件公司都在開發實驗軟件,我覺得這個方向值得商榷。學生的動手能力只有通過動手才能獲得,而不是在網絡里獲得的,這里存在一個表象與技能的關系問題,我們應該培養的是一種技能,而不是一種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