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公共藝術教學改革與研究

時間:2022-03-04 10:24:00

導語:論公共藝術教學改革與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公共藝術教學改革與研究

面對我國公共藝術教育的當前形勢,公共藝術設計教學應從整體、客觀、發展的方向出發,立足于國內的城市經濟建設及美化人們生活環境的教學方針,從設計資源到設計生態、設計能力等方面入手,以素質教育精神為指導,以前沿設計理念和新技術應用為契機,依托產業背景和設計背景,確定滿足社會需求的知識和能力,構建以專業技能的基本素質為核心的教學內容,具有現實意義。從設計教育的發展看,起初以繪圖虛擬教學為主,現已轉化為培養創新型設計思維及實踐為主的教學理念;過去高等院校的精英型教育已逐步轉化為大眾型教育;在新形勢下,社會對公共藝術設計人才的要求標準是具有全面的科學文化素養和設計市場觀點、良好的審美分析能力、判斷決策能力以及創新思維方法,并具有較高的溝通表達能力和熟練掌握本專業操作技能的人才。這些觀念、技能的培養,除了要求我們有設計理論教學外,還必須加強教學中的實踐環節。

一、公共藝術的教學目標與定位

基于我國教育對人才培養目標基本要求,結合公共藝術設計教學需要,根據現代人才素質的基本結構,公共藝術設計人才素質的能力培養既有其專業特殊性,又有與其他相關專業的共性。

1.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設計的生命力源于創造,創造是實現設計差異性的途徑,在設計過程中需要發揮創造欲望,具有創新精神。

2.具有一定的現代技術、技能,并能運用專業技術、技能從事設計和制作。

3.具有較強的專業思考能力和判斷力,以及正確解決設計方向中存在的問題的能力。

4.掌握創新技術的能力。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因為公共藝術設計的每個環節的完成都需要多種專業人才的配合,需要有協調合作的能力。

二、公共藝術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

公共藝術教學改革的重點就是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因此,必須考慮到以實際崗位的要求來規劃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必須考慮到實際崗位的要求來規劃教學內容及對教學課程進行量化。

1.教學內容方面的改革

第一,注重教學內容的專業化,進一步強化專業性,從專業性質的層面解構專業教學內容各要素。

第二,基礎教學內容以應知應會為主導,以專業設計要求為目的,教學內容要合理分配基礎、專業、設計的比例關系,同時注意三者之間的融合性。

第三,專業設計教學內容課題化。以體驗、實踐、創造為主要特征。教學內容盡量與實際的項目相結合。

第四,增加發揮學生自主性創新的教學內容。

2.課程體系方面改革

課程體系體現在教學大綱上,具有明確的課程性質、地位和作用,教學目的和任務,同其他課程的聯系,課程各環節的基本要求,學時分配等。在課程分配上,既要強調實效性、應用性的內容,更要兼顧設計方法與思維訓練的課程內容。

第一,課程體系突出公共藝術教學功能性要求。

第二,課程體系的設計既要強調基礎課程與主干課程在學習積累上的融合性,又要具有各自的相對獨立性和發展性。

第三,根據培養目標,實現課程優化組合的突破,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四,增加專業主干課程的實踐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三、實踐教學體系與教學手段的改革

設計實踐教學是培養實踐者著眼于市場,根據客戶的需要提供創造性設計思維活動的流程課題,它既是教學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檢驗設計理論教學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基于設計專業技能性強的特點,要求在教學結合實踐的過程中進行設計方法論證,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專業理論知識進行理解消化和吸收。公共藝術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作為教學環節的突破口,在構建課程體系建設中采用新型多樣化的教學與手段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課程模擬教學法訓練是實踐對課外模擬角色轉換的教學,它包括項目介紹、案例分析、項目設計等多個教學環節。

第二,專業設計課程多采用甲乙雙方案例進行講授,在剖析案例的同時,結合將要進行的項目對設計的一般規律、作業基本流程、方法等進行闡述。

第三,在公共藝術課程設置中,需要進行現場觀摩勘測,熟悉周圍環境情況,了解制作要領和工藝流程,分析設計思路、制作效果等等。

第四,為了適應現代化設計進程的需要,通過圖像技術、網絡技術等手段強化教學效果,鼓勵教師制作多媒體文案課件,使教學方式形象生動,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四、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工程實踐能力

建立校內外結合的多渠道的設計實踐與教學模式,是當今設計教育狀況的需要,也是促進設計教育改革與進步的重要步驟。首先,在高校設計教育體制中,鼓勵開設產、學、研一體的教師設計與教學工作室或實驗中心。在進行教學任務的同時,承攬社會設計任務及開發項目。實行市場商業運作,讓教師在實踐課題中獲得理論知識與實戰經驗的提升和積累。加強學生設計多樣性試驗探索和實際案例操作流程的學習。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和專長,進一步做好合理的專業方向引導,因材施教。在教學實踐環節中應加強對實驗室的建設。實驗室如同專業技能培訓作坊一樣,在實踐技能性較強的課程中,實驗室在配合教學環節中起到舉足輕重作用,在實踐教學模式中還應加強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讓社會了解學校教學,給學生以社會實踐的機會。其次,探索校內外合作經濟實體的建設,依托高校專業人才資源的優勢,形成雙優互補,以爭取在高校設計經濟實體內部,解決學生實踐工作崗位和場地的需要。

結語

公共藝術教學的改革需從多方面、多視角來進行,既要考慮它的歷史沿革,又要考慮它的可持續性發展,既要考慮藝術的共性,又要考慮公共藝術的特性,通過多層次,多渠道了解設計與實踐的關系,促進設計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發展,對學生設計理念的更新及專業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