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養教育論文
時間:2022-03-11 09:49:00
導語:研究生培養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重視學科建設與抓好研究生教育,已成為研究型大學的戰略發展目標。要從根本上保證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就必須以學科建設為龍頭,聚集一流師資,提升科研條件,建設實力雄厚的研究生培養基地。
[關鍵詞]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質量
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肩負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重任。那么,如何才能完成好這項任務?從根本上說,只有努力建設一批實力雄厚的研究生培養基地,創造良好的辦學環境,才能保證研究生教育的質量。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有三個國家重點學科、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下面就如何創建一流學科,談談我們的體會。
一、以學科建設為龍頭
《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為了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培養高質量的專門人才,要根據同行評議、擇優扶植的原則,有計劃地建設一批重點學科?!比欢鴮W科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不僅要經過長期堅持,看準方向,組織起一個有較高水平的優秀學科團隊,而且還要有非常好的設備、環境等基礎條件,才能有所建樹。
2001年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出的600多個反映當時我國高校在各學科領域最高水平的重點學科點中,東南大學信息學科與工程學院的通信與電子學科的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學科均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緊接著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選中,我院毫米波實驗室和移動通信實驗室又有幸入圍。經過多年的努力,我院建立了“通信與信息系統”和“電子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和兩個博士后流動站,2002年在教育部公布的新的一輪全國重點學科名單中,我院又增加了一個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最近教育部、國家計委等部門對我院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給予較高的評分。全院四個學科均設有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崗。2007年兩個一級(4個二級)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在我院發展歷程中,歷屆院系領導和學科帶頭人都認識到:學科建設是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基礎,而重點學科則是高等教育實力和水平的重要標志。作為全國最早建立的無線電工程系,1952年院系調整,這里匯集了華東地區各高校的精英,擁有一批高水平的專家學者,在培養高層次人才、建設國家級的知識創新與科技創新基地、增強學科的國際競爭力以及國民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中都有所作為。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發明四等獎1項。1988年起無線電工程系不斷擴大招收碩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數,培養了一批在國內外嶄露頭角的優秀人才,每年在國際核心刊物上發表高水平的論文數不斷增加,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數居全校之首。這吸引了一批國內外優秀人才,研究出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使我
院不僅在全校和全省確立了重中之重的地位,而且在全國同領域中也享有了較高聲譽。
二、以教學和科研為兩翼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培養一流人才必須有一流的教師、教材、教學計劃和教學水平。我院對長期側重基礎課教學的教師,讓其以教學為主;而對于理工科專業課的教師,則要求他們既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又要有較強的科研動手能力,還要有跟蹤國際科技前沿的能力,使其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來教育學生。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基礎理論扎實、動手能力強,畢業生供不應求,又進一步吸引優秀生源,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我院管致中、何振亞、謝嘉奎等知名教授長期堅持在教學第一線,著書立說,編寫的教材已成為經久不衰的全國統編教材。我院獨創的系統實驗平臺課,多次在全國教改會議上介紹經驗并獲獎。1989年在全國首屆各學科50個教改特等獎評比中,獲全國電子學科中唯一的一項教改特等獎,此后又多次獲全國教學改革一、二等獎。2001年我院二年級本科生戴戈同學獨立研制的便攜式“多功能示波器”獲全國挑戰杯特等獎,2005年研究生二年級的戴戈再次以“掌上智能示波器”獲得全國挑戰杯特等獎。
研究生教育在全國優秀博士論文評比中獲獎一次,獲省級優秀博士論文獎7次,獲優秀碩士論文獎9次,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我院施行本科生與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方針,2002年招收本科生人數與研究生人數已經持平。當前教學觀念更新的重點是要求教授、博導親自授課,編寫新教材,同時引進國外原版教材,推廣雙語教學,使學生掌握的知識盡快與國際接軌。
我院教師在完成教學工作量的同時,大力開展科學研究,2005年科研經費達7000多萬元。研制出以第三代移動通信CDMA的基站系統、高速集成電路、精確制導技術等為代表的具有國際水平的標志性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CDMA與3G基帶處理、ASIC與RF芯片成果轉化及產業化與中試基地將以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應用基礎研究支撐,以江蘇東大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和南京東大寬帶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的技術力量和現有產品成果為核心,聯合省內外相關企業,形成上下游企業的聯動,建成移動通信芯片核心技術產業化成果轉化與示范工程基地,為提高我國通信領域國際競爭力,增強國防實力做出了貢獻。為了瞄準國際通信發展的趨勢,我院與德國西門子公司等單位共同研制第四代移動通信取得新進展。并適時啟動了面向2010年的無線通信產業發展的國家863重大項目FuTURE計劃,以及相應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三、以抓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
眾所周知,當今社會無論是科技競爭,還是綜合實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有了一流的人才,才能創建出一流的學科、研究出一流的成果。我院十分注重人才的培養,努力創造和諧的人才發展環境,做到環境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
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創建人吳伯修教授,熱心培養程時昕教授,程時昕教授又主動讓年輕的尤肖虎教授脫穎而出,使他36歲就擔起全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總體組組長的重任。何振亞教授精心培養的博士生、博士后,留在系里工作的就有20多位。全系已形成了一個青年學者群體,目前三、四十歲的青年教師占全系教師的80%,已完成了新老教師的交替工作。
全院四個學科人才梯隊結構合理,可謂人才濟濟,戰將如云。目前擁有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加拿大皇家工程院、科學院院士,1名國家攀登計劃首席科學家、4名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人選、9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名教育部跨世紀人才、5名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5名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名全國各學科專家組成員、15名江蘇省“333”人才工程人選。
院黨政領導堅持開拓創新,以人為本,通過多種途徑,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活動,增進活力和戰斗力,努力爭取校友和企業來院設立獎教金,連續4年,200多名教師每人均獲1000~5000元不等的獎教金,從而增強教師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為了使師生熱愛我們的集體,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好形勢,學科帶頭人也為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王志功教授從德國回來后,使本來發展較弱的電路與系統學科馬上興旺起來。在他的影響下,短短的五年時間里,引進了一批優秀教師,出了一批國際高水平的成果。
四、以培養高質量人才為目標
隨著我國社會信息化程度提高,社會對人才層次要求的重心上移,對高層次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對高校通過知識創新和高科技孕育新的經濟生長點的期望值增大,經濟發展對知識、技術創新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因此社會對研究生的需求呈不斷增長之勢。
為適應這種趨勢,我院發揮教學、科研和實驗條件的優勢,擴大了碩士、博士生的招生規模,今年招收了270名碩士、70名博士生,考慮到師資等資源有限的情況,適當控制本科生的招生規模,對他們“精雕細刻”,將其培養成精品,使之成為研究生的后備軍。今年招260名本科生,生源質量較好,成績均在630分以上。目前,本科生與研究生之比為1∶1,較早成為研究型系科。
近兩年,我院每年有7000余萬元的科研經費,其中80%是國家縱向項目,課題經費基本上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高科技項目等,因此研究生參與老師的課題研究起點高,同時研究生能從中直接了解到國內外高科技的信息和國際科技前沿發展的動向。我院給研究生確定的指標是,畢業時不僅要有三篇高水平論文的發表,還要有具體科研項目實物的驗收。在高起點、高要求的培養方式下,研究生還沒畢業,就被兄弟院校和高科技公司盯上了。畢業生不是在兄弟院校電子信息學院(系)擔任領導,就是在高科技公司擔任技術總監,有的畢業生一去就能救活一個企業。因此,只有確立高起點、高要求、高目標,才能打造出一流的創新高質量人才,為快速發展的社會服務。
五、堅持學科交叉與企業聯合辦學求發展
在日新月異的科學研究中,單靠個人小作坊式的研究試驗是出不了高尖端成果的,因此,國內外出現了跨學科合作、跨高校與研究所、與企業優勢互補的聯合發展的模式。我們不能滿足于每年出點小成果,完成十幾萬的科研項目,而要真正成為有國際競爭力的系科。這就要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核心,著力于學科前沿的縱深開拓,使之成為重點學科領域的核心力量。與企業合作成立研究中心,這不僅能在選題上面向市場,同時也能獲得經濟的支援。企業優勢在于了解市場、有資金投入、有生產和營銷手段,而高校則有人才和科技成果的優勢,因而爭取多方的強強聯合就可以為高??茖W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我院目前已與研究所、企業、地方政府建立了八個聯合研究中心,像東大——臺灣華邦電子聯合研究中心,五年投資1500萬元,資助王志功等教授開展集成電路的設計。華為公司也在我院建立了聯合研究中心。全院從橫向獲得科研經費每年1000多萬元。
為了發揮學科的綜合優勢,我院于1998年進行了優化重組,將十幾個教研組合并成四大學科,構建學科大平臺,促進學科的交叉和融合,組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隊。經過四年的努力,各學科的特色已經形成,三個學科入選國家重點學科,這便是得益于學科戰略結構的調整。
我院以通信學科研究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為重點,又與微波學科、信號與信息處理合作,進行合理分工、資源共享、共同開發,促進了科技資源的最佳配置與充分利用,提高了承接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和高技術發展的能力。我院在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下新增了“信息安全”學科,現在5個學科相互滲透、自成體系,較好地完成了各個科技攻關項目。因此,除了與社會的橫向聯合外,加強院(系)內的學科橫向聯合也很重要。
六、以產學研相結合為動力
在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中,高等學校應發揮自身的優勢,把科研成果早日轉化為服務社會的生產力,積極架設科學研究與科技產業的橋梁,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這一方面能拓展大學社會服務功能,另一方面對大學而言是其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近日,美國馬里蘭大學校長在訪問我校時,發表了關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與研究型大學的演說,他認為當前大學教育已經全球化、國際化,要建設一流大學必須要走研究型大學發展之路,而研究型大學具備全球影響力就必須培養四個特色,即企業精神、國際伙伴、國際影響和學術競爭力,企業精神是研究型大學的重要特征。
建設研究型大學,通過科技產業的發展,形成教學、科研、產業的有機結合,教學科研源源不斷地為產業提供人才、成果,產業將成果二次開發迅速推向市場,其可觀的經濟效益又為教學科研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同時根據市場的需要再提出新的課題。這樣不僅教師的收入大大提高,穩定了師資隊伍,又可以源源不斷地研究出新的成果,形成合乎內在聯系的良性循環,從而成為新型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基于這樣的分析和認識,我們抓住機遇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嘗試。
前些年,由于學校教師的待遇跟不上社會新辦的高科技公司員工的待遇,我學院培養的許多博士生不是出國,就是應聘到國外在華獨資或合資企業,2000年畢業的60多名碩、博士生只有一人肯留校。而此時又正逢五六十年代畢業的老教師退休高峰期,我們接到了3000余萬元的科研項目卻因缺人無法完成,這樣下去危機自然顯現。這時江蘇省投資公司等單位看準我系研制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射頻通信技術、無線互聯技術等項目,只要求我們以項目投資,他們籌集資金共建股份制公司。我們經過多方努力,終于建成了四個高科技公司,總資本達8000萬元。由于運用新的企業管理制度,教師在完成教學工作量后進入公司開展科研工作,工資待遇大大提高,這兩年要求留校的優秀生源源不斷,同時還吸引了許多校外優秀人才調入,人才緊缺的現象得到了緩解,這樣使我院的科研進展大大加快,不久高水平的成果將會不斷涌現。當然高校搞產業化還有很多異議,我院領導班子堅持趨利避害,明確把科技原創性工作做好,產品的二次開發和生產、銷售讓企業去做。凡在公司兼職的教師教學工作量不能少,所招碩士生、博士生也不能少,這樣才能保證我學院的持續發展。
目前,我院已處于歷史上發展的最好時期,總結我院創建名牌院(系)的經驗,就是要始終有憂患意識、有超前的戰略發展眼光,始終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和科研為兩翼,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抓住機遇、大干快上,使全院綜合實力逐步提高,各方面的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我們院計劃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國際高水平系科,對此,我們充滿信心,因為在這樣的園地里,培養出的高質量的研究生必然會為創建一流學院做出巨大貢獻。
- 上一篇:楞次定律及其應用教案
- 下一篇:學徒教育方式論文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學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