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法學法銜接探究論文
時間:2022-05-31 05:55:00
導語:美術教法學法銜接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于部分初一新生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習內容、教法、學法等方面都與小學階段有所不同,而在新的起跑線上出現參差不齊現象,筆者通過在初一兩個班進行實驗、探究,得出搞好中小學教法學法的銜接是減少教與學的困難,面向全體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銜接、教法學法、實驗探索
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正確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使他們能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一個關系我國教育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币蚨?,面向全體,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當前學校教育中最關鍵而又尖銳的問題之一。面向全體學生傳授知識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而剛上中學的初一學生由于初中階段學習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等方面都與小學階段有所不同,往往會出現在新的起跑線上落伍、參差不齊等現象。因此搞好中小學教法學法的銜接勢在必行。
剛上中學的初一新生其心理與小學天真、單純、有依賴性、缺乏自覺性和自我教育能力等特點相一致。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學習充滿了信心,充滿了希望。但新的學習生活帶來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小學到初中,這一學習階段上的飛躍使部分學生對生活很不適應。例如:常聽初一新生反映,進入中學的突出感覺是:“書本多、課程多、教師多、作業多、教師與學生接觸少”。面對這“四多一少”,不少學生茫然不知所措,出現落伍現象。另外,由于當前小學教育發展尚不平衡,特別是美術教育,走訪中有12%的小學生反映美術課不能按常規進行。因此,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如果學生在小學階段就能及時縮短他們的認知差距,將對進入初中以后的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由于中學生在生理、心理上的一系列發展特點,使中學階段的學習活動在學習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與小學階段的不同特點。
在學習內容方面:根據《美術教學大綱》要求,小學美育的目的是在快樂教學的基礎上,向學生傳授淺顯的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造型技能,如:版畫課中的《紙團印紋》、《雜物壓印畫》、《干拓、濕拓紙版畫》、《拓印肖像》等等。而中學美育并非是從零開始啟蒙教育,它是小學教育的延續和發展。要在小學階段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理論及專業知識,并在掌握專業概念、專業訓練的基礎上,再回到創新、自由創作的起點;在教學方法方面:由于小學生的記憶特點以機械記憶為主,思維特點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小學教師多采用直觀教學并反復講解示范。學生進入初中課程增多,教學內容復雜,教學中要求逐步發展學生的意義記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的講解示范注重分析、注重講清問題的實質和事物之間的聯系的規律,并且有些問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尋求答案;在學習方法方面:由于小學階段開設課程少,內容較簡單,因而學習方法比較單一,習慣于書面作業,對教師的依賴性強。到中學階段,老師對學生的學習逐步放手,更多的依靠學生自主管理,靠自己自學或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所有這些,都要求一個中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學習實踐,進行認真探索,并尋找適合這種新形式的新方法。有不少學生升入中學仍沿用小學那一套聽講和練習的方法,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結果浪費了時間,積累的學習問題越來越多。
因此,在初中階段美術教育的教學目的、內容、教法學法都與小學階段有所不同的情況下,中小學教法學法上的銜接是必要的。當前,中小學教法學法的銜接,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如初一教師上崗前的教材、教法培訓。初一學生的學法指導等要搞好中小學美術教育銜接,提高初一新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主動性,要做到:
首先,恰當選擇適應初一新生心理特點的教法和指導學生學法。教法學法恰當的選擇和運用,能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堂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對于初中新生不適應新的生活的問題,教師中有65%的人認為是缺乏相應的方法。什么是方法呢?同志曾用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提示了方法的實質。同志說:“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痹诖耍v賣把方法比喻成橋或船。橋或船是人們為解決過河這一任務而來用的工具或手段。可以說方法是人們為解決一定任務而采用的工具或手段。
在實驗中,我試著把小學美術教學“四步法”針對初中教學特點,靈活運用到教學中,既是教法學法的銜接,也是教改的實驗。“讀”:通讀教材,既要讀畫,也要讀知識點,讀目標,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試著發現問題,并嘗試著解決問題。例如:欣賞課中的“讀”除了讀目標、知識點,還要讀畫面景物、色彩、時代背景、畫家,以理解畫意;“議”:對于知識中的疑點、模糊點通過“議”來解決?!爸v”:既精講點拔,講的內容包括學生讀而未懂,議而未決的重點、難點問題。“練”隨著學生知識方面的積累,引導他們將學到的一些知識技巧運用到課堂練習中,如:繪畫練習、手工制作、創作設計,這是課堂教學的鞏固提高階段;“評”是對學生在“讀、講、練”過程中反饋信息進行矯正、評價、總結。講評采取學生自評、互評、師生共評等形式,堅持鼓勵啟發的原則,既要明確存在的問題,更要引導學生總結思路和方法。
實踐教育家羅思菲德把中學階段的美術學習稱之為“黑暗階段”意思就是說在中學階段的美術學習中較多地體現為眼高手低、興趣減退等現象。由此可見喚醒并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是多麼重要。針對初中階段過高的“雙基”要求使學生與成功的距離越來越遠,學習興趣越來越小這一現象,使自制力較低的學生不再處于學習的落后狀態,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在課堂實踐中將學生分a、b、c三個檔次對待。a擋只要求學生對學習內容基本理解,能按固定要求進行模仿實踐。b檔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作一點深化與組裝,這是對基礎知識技能的在認識。c檔要求在理解并掌握的前提下,大膽嘗試藝術創新實踐。如:初中美術第一冊《筆墨傳情的中國畫》一課中,要求a擋學生在小學階段筆墨畫的基礎上,理解并動手實踐用筆用墨的技法。b檔學生在此基礎上,運用筆墨技法表現抽象或具象的形態。c檔學生在筆墨技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描繪形神和氣韻的表現。是各類學生都能體會到中國畫的筆墨情趣。
其次,開展好美術課外活動。美術課外活動是學校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課外活動不僅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而且對于推動全校的美術活動,活躍學校文化,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均有重要意義。課外活動和課堂教學不同,課外活動是學生自愿參加的組織,這種學習積極性:一方面源于自發,因為他們喜歡就想嘗試:另一方面源于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誘發。從一些藝術夏令營開設情況來看,大部分是小學生,中學生廖廖無幾,在調查中有67%的小學生參加過課外美術活動。由此可見,小學生的課外美術活動是豐富多彩的,而中學生階段的美術課外活動,多開設一些素描、國畫、速寫、色彩、手工等專業性較強的內容,與小學階段所開設的兒童畫、簡筆畫、彩墨畫、國畫等系列趣味性較強的活動相比,既有一定的難度,又缺乏趣味性。因此,只有23%的初中生反映參加過課外美術活動。在實驗中,我給每個初一學生都提供一次參加美術課外活動的機會。如參觀我們當地舉辦的各種書畫展覽;參與美術校園、美化班級等活動。小學階段令他們既喜歡又有點難度的課,如《貓頭鷹寫意小品》、《改變構圖畫一畫》等,此時,在課外活動中就能很從容、很完善地完成一幅幅作品。這樣即是對小學階段知識,學習方法的回顧,也能讓學生體會創作的激情,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我將中小學教法學法的銜接,在初一的兩個班中進行實驗,實驗班運用上述的教法學法,對照則依據以住的教法學法。經過一年的實驗,學生作業及達標反饋情況見下表:此可見,實驗班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班。
總之,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在換了環境,換了老師,換了教育方法,也換了學習方法的情況下,只有先采用貼近學生易接受的教法,逐步過渡,才能使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盡快入門少走彎路。通過以上了解、實驗,筆者認為實行中小學教法學法銜接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是可行的。
- 上一篇:縣教育局系統作風建設的實施意見
- 下一篇:鄉作風建設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