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暴力對青少年道德影響論文

時間:2022-02-03 08:30:00

導語:影像暴力對青少年道德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影像暴力對青少年道德影響論文

一、影像暴力及其歷史文化考察

按照《辭海》的解釋:暴力是指侵犯他人人身、財產等權利的強暴行為。本文所論影像暴力,主要是指電影故事片和電視情節劇中的暴力傾向和對暴力的過份渲染,目的在于探求這種渲染對青少年道德培養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1895年,當盧米埃爾兄弟把人類渴望和追逐數千年的視覺運動影像變為現實以后,影像暴力就如影隨形而至。盧米埃爾兄弟在用《火車到站》、《嬰兒喝湯》記錄生活原生態的同時,即以《水澆園丁》開創了打斗片、追逐片的先河,提供了展示暴力形態的初始模型。

縱觀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部暴力史。湯因比說:“戰爭是人類暴力和殘酷性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泵耖g的爭斗,部族間的廝殺,城邦間的掠奪,黑幫火拼、宗教沖突以及集團混戰和國家戰爭,直到近現代的兩次世界大戰,暴力行為并未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有所收斂,反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演繹得更加復雜化和立體化。人類似乎總有很多內心的欲望、情感需要通過血腥的戰爭、暴力來宣泄。在西方,從古羅馬斗獸場,古希臘、羅馬的悲劇到中世紀的騎士和騎士文學,再到意大利的黑手黨,各類戰爭和文學,生活和藝術其實一直就是雙軌并行,記錄和演繹著人類的心靈史、情感史。

在中國,自秦以后的諸侯紛爭、農民起義等,就是一部部血淋淋的暴力史,但也成就了《三國演義》《水滸傳》這樣一些記錄和反映其歷史過程的文學經典。由金庸、梁羽生、古龍開創的新武俠小說,堪稱當代華人展示力量、暴力和塑造武俠人物形象的藝術精品。武俠片也就成了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和貢獻給世界電影畫廊的一道風景。東西方各類新武俠的興起,銀幕因此成為“殺場”,讓觀眾得以在戰爭以外充分享受和一睹戰爭或打斗的慘烈、奇觀和血腥。但另一方面,關于銀幕暴力的“暴力程度”問題又一直是各個電影生產國所關注和爭論不休的問題。差不多每一個電影生產國都為此制定了相應的法律和法規。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電影生產史,也就是一部電影立法史。

然而,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現實還是藝術,也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觀看行刑場面都是市民階層日常生活的重大“儀式”?!翱纯汀眰冊谶@一“儀式”中獲取新奇、刺激甚至快感,也彰顯出人性的弱點。隨著歷史文明的演進,特別是科技推動下的藝術對生活的高度逼真模仿,尤其是后現代科學和技術語態下的色彩學、多媒體立體聲技術的發展,給寬銀幕電影、立體電影、觸覺電影、嗅覺電影、環型電影、水晶電影等銀幕展示暴力和血腥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視聽表現形式。當代社會,這種將肉體懲罰進行公眾表演的場景早已退出生活舞臺。在法制社會的背景下,公民們在現實中并沒有很多暴力行為。如果沒有發生戰爭,終其一生也很少能夠在現實生活中觀看到真正的暴力或慘烈場面,街頭里巷偶爾發生的打架斗毆場景就足以令多數人駐足觀看,獲取超越自己經驗范疇的視覺信息和刺激。于是,電影和電視中的暴力場面就成了在今天惟一能夠以“儀式化”的方式“合法”表現和觀看的暴力行為。照片、動漫、網絡游戲和影視制作者通常會通過將暴力合理化和美學化,以使得影像暴力容易為觀眾所接受。

為此,作為生活在視覺時代的現代人,得以在高度“物化”的語態下用“合法”的方式來“觀看”血淋淋的暴力場面。在影院里,在電視機和電腦前,在相冊和書畫里,都可以觀賞到各種極富視覺沖擊力的暴力影像?!缎慢堥T客?!?、《英雄本色》、《殺手里昂》《英雄》、《十面埋伏》、《夜宴》、《投名狀》、《集結號等,充分展現了后現代影像暴力和暴力美學的獨特魅力。而“‘暴力美學’就是要發掘出槍戰、武打動作和場面中的形式感,將其中的形式美感發揚到炫目的程度,忽視或弱化其中的社會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概而言之,影像暴力既有其歷史的淵源人性的弱點等原因,又有人為的發掘與強化,從而使其成為愈來愈為社會所憂慮的一種文化現象。

二、影像暴力的形態及其對青少年的道德影響

就已有的研究來看,談論影像暴力的文章并不鮮見,尤其是關于影像暴力對青少年道德行為影響的研究,著述甚多。為此,在研究的深度上,對影像暴力予以細分,作深入探討,當是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一命題的重要路徑。賈磊磊在《影像的傳播》中,將影像暴力劃分為心理型、動作型、機械型、社會型四類。筆者擬將影像暴力劃分為話語暴力、行為暴力、觀念暴力三種形態,并就其對青少年道德的影響作相關探討。

1.話語暴力及其影響

馬克思主義認為,語言是人類社會生產、交流和管理的重要工具,離開了語言,人類的物質生產和交流活動都無法正常進行,社會管理也無法展開。話語作為后現代哲學和文論的重要概念,其西文詞是discourse。法國哲學家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指出,“話語不同于語詞”(word)或“句子”(sentence),它不單純指一種用來表達意義的時間的組合,而是一種“推理的實踐”。在結構主義看來,話語背后隱藏著一種看不見的權力,任何“話語”都是“權力的話語”o[23人類的支配欲、權力本性、英雄夢想、暴力本性、價值實現首先就以話語的方式“存在”于現實生活的每時每刻。當影視以視聽形態去再現和反映生活的時候,權力爭奪和暴力沖突也就成了影視體現宣泄功能的首要選擇。

進一步說,人類的斗爭首先和最終都體現為管理層面和意識形態領域話語權的爭奪,形而上層面話語暴力由此形成。其話語暴力往往體現為以話語霸權方式傳達的意識形態指向的對話、獨白或言語動作,構成所謂“媒介的暴力”,進而以其運載的意識形態構筑起新的“文化霸權”,影響大眾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消費觀念和道德價值體系的建構。

就形而下而言,話語暴力往往體現為低級下流的攻擊性、侮辱性甚至流氓性的對話、獨白或言語動作。由于受影像暴力帶來的負面影響,青少年會模仿影視作品,把話語暴力帶人生活,導致生活語言暴力化、粗鄙化,甚至引發暴力沖突,產生嚴重后果。王岳川指出:影視中的“詞語暴力,尤其是野性詞語暴力,媚態的詞語暴力,性詞語暴力,肉欲詞語暴力、‘床’詞語暴力和對‘家園’的排斥,對精神的排斥、對人的排斥的詞語暴力……”對當代文化和青少年道德的影響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

2.行為暴力及其影響

行為暴力是一種外在性和直觀性的暴力方式,它以打、殺、搶、戰爭、性強暴等視昕直觀、刺激的場面和鏡語敘事方式來承載和體現。就其影視樣態而言,主要有槍戰片、動作片、警匪片、戰爭片、武俠片等等。事實證明,影像訊息能迅即催化人的行為和欲望,誘發某種行為反應,比如,看了電視上的一則商品廣告,有人可能會立即沖出家門去購買它。影視行為暴力對青少年的影響尤其巨大。早在1995年,美國兒科院就消息:上千次的研究結果證明媒介暴力可導致兒童的攻擊性行為。1999年美國兒童、青少年精神研究院對電視暴力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影視暴力可能引起兒童和青少年如下變化:(1)對暴力毫無畏懼感;(2)逐漸接受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的觀點;(3)不自覺地模仿電視中的暴力行為,對事物缺乏理性判斷和思考,失去道德理智,最后甚至違背社會規范、觸犯法律。

行為暴力之所以對青少年的影響巨大,與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密切相關。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為:不成熟,易受影響,易困惑;具有活躍性和動蕩性;社會性逐漸增強;性意識逐漸清晰,性心理得以發展。這些特征綜合起來,使得青少年表現出善于模仿、自我價值肯定、獨立意識增強、追逐新生事物、向往成人社會以及盲目的從眾性,逆反心理強,易偏激,易沖動、易受外界影響,特別是隨著生理的逐漸成熟,青少年的本體性意識逐漸增強,會出現性渴望、性沖動、性敏感、性幻想等心理和行為反應。正因為青少年這個特殊年齡的特殊表征,所以最容易受到影視創作道德負面因素的影響和傷害。

3.觀念暴力(或日暴力觀念)及其影響

本倫理家小山巖尾說:“道德能力的主題應當是觀念,觀念是解決一切難題的萬能鑰匙?!庇^念是一種內在和隱性的形態,體現為暴力合道德化、合法理化的思維和觀念邏輯,成為一種英雄崇拜,甚至上升為一種國家暴力,最終形成暴力觀念。勞倫斯·格伯納及其同事還試著針對電影電視對受眾的影響進行研究,其中重在針對沒有自制力的青少年的影響。在這次研究過程中,格伯納收獲很大,提出了“培養理論”(CultivatedTheory)。這一理論的核心內容是:電視影像暴力可以培養、建構受眾的暴力美學的世界觀。暴力美學的建構首先在電影中得到了嘗試,包括電影藝術本身的暴力美學和影視受眾暴力美學的建構,隨后發展到電視和網絡暴力美學。就現實而言,上至國家意識,下至個人原則,諸如世界大戰,20世紀美蘇爭霸,越南戰爭,兩伊戰爭,核威脅,核恐怖;民間的搶劫、謀殺、強奸等等,暴力幾乎無所不在。就體現國家意識而言,戰爭片、警匪片也許是所有暴力影視中最能體現影視作為國家意識形態機器的載體。

其實,無論中外,體現國家意識的暴力影視一般都以正義、進步和多數人的利益為思想內涵和價值取向。因為其思想底蘊的深厚、意識形態的滲透、價值觀念的導向,往往模糊或麻木了受眾對極度暴力影像的反省意識。《巴頓將軍》因其憑借國家戰爭暴力和所塑造的巴頓形象,把美國精神宣揚到了極致。應該說,體現國家暴力影視影像是所有暴力影像中強度最大的,其沖擊力、滲透力、影響力、危險性都值得研究。然而,學術界對體現國家暴力的暴力影視影像對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影響,以及由此形成的暴力觀念,還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或者足夠的重視。

由于受影像暴力的負面影響,青少年會在潛意識中形成一種暴力正當化、合法化、美學化觀念,進而對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產生不良影響,甚至產生“對抗社會”、“反社會”心理沖動和道德行為,《邦尼和克萊德》所傳達的反社會暴力觀念,對青少年影響極大,甚至遭到了美國官方的封禁。

三、反思與對策

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的后現代文化傳播的歷史語境下,影視文化理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教育和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現實,堅信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鼓舞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奮發努力,積極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為社會主義事業艱苦奮斗。這就要求影視文化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發揮影視文化的積極作用,針對影像暴力在現代科技支持下所顯示的愈益強勁的沖擊力、影響力,要積極引導和幫助青少年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第一,推行民族化的影像生產和藝術表現策略。對影視生產和制作來說,一方面,我們必須努力思考,生產出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影視作品,堅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三性”原則,堅持主旋律與多樣化的統一。另一方面,在對待影視語言、影視表達、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等問題上,必須堅持走中國化、民族化的影視文化道路。

“毫無疑問,在暴力的陰影籠罩下的銀幕,給人類社會造成了諸多災禍。在電影藝術無法徹底去除暴力內容的情況下,怎樣消除電影暴力的負面影響,消除暴力的殘酷性給觀眾心理帶來的恐怖和厭惡,建立一種既符合電影觀眾的觀賞心理又適應電影藝術自身規律的表述方式,是電影藝術創作中重要的問題?!眧5]其實,在對待暴力、真實、細節的表達上,中國藝術一向有自己的美學原則和表現傳統,強調寫意,強調意境,強調意會和“留白”,不尚直露和血腥。為此,中國影視生產必須反思20世紀8O年代以來,受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暴力影像文化的影響,如《歡樂英雄》、《陰陽界》、《南京大屠殺》、《大刀》、《狼毒花》等影像作品中所形成的暴力血腥之風,重新回到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的審美路徑和傳統上來。

第二,高度重視影視文化安全,積極研究和防范影像暴力長期傳播,層層累積,逐漸滲透及由此對中華民族特別是青少年大眾的多種影響,關注青少年心靈的健康。影視文化作為大眾傳播語態下的媒介文化,因為其介質的視聽性質、色彩刺激、身體表述、聽覺轟炸,無疑是當今社會影響力巨大的強勢文化。

另一方面,影視文化作為舶來品,它在西方文化的孕育、滋潤下生長,帶著西方文明的因子在全人類流傳,其審美性背后的意識形態對第三世界影響深遠。正如當代瑞典文化學家米達爾所言:“兒童與青年更易于接受殘忍的方式,對傳播到人們身上的各種印象缺乏過濾或選擇的能力,這也會產生一種國際背景下的后果,即西方世界的道德習俗通過電影或新聞出口教給第三世界……,為此,中國完全有必要繼續加大警惕和防范的力度,以保證國家安全和民族心靈的健康。這方面,尤其要注意它對青少年一代的麻醉和影響。本文特別要強調的是,影像暴力作為影視文化的重要內容,它從語言、行為、觀念等方面對青少年的影響,關涉到民族子孫萬代的心靈健康和成長,必須進一步引起影視生產、影視管理、影視傳播、影視教育等社會多方力量的高度重視,充分估計它對青少年一代的負面影響和危害性,密切觀察、注意其與生活的互動關系。高等院校理應加大教育的投入和研究力度,把影視教育納入教育計劃,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影視文化素養,構筑開放的道德教育體系,構建健康向上的學校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張小元.影像暴力潛人我們的生活[J].粵海風,2005,(2).

[2]王治河.后現代主義辭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

[3]王岳川.中國鏡像——9O年代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1.

[4]萬俊人.2O世紀西方倫理學經典——倫理學前沿:道德與社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

[5]賈磊磊.影像的傳播[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

[6]夏中義.大學人文讀本一一人與世界[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

[7]易連云.重建學校精神家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論文關鍵詞:影像暴力道德影響反思與對策

論文摘要:影像暴力在影像市場大行其道,既有其歷史的淵源,人性的弱點等原因,又有人為的發掘和強化。就其形態而言,可劃分為話語暴力、行為暴力和觀念暴力,各有不同影響。應推行民族化的影像生產和藝術表現策略,高度重視影視文化安全,積極研究和防范影像暴力對中華民族特別是青少年大眾的多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