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理財教育培養大學生成才論文
時間:2022-05-11 11:53:00
導語:重視理財教育培養大學生成才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理財與大學生成才;大學生理財現狀分析;大學生理財能力缺失的原因;大學生理財意識和能力提高的教育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現實中我國大學生的理財意識和能力又普遍缺失、理財的概念、理財是由觀念、知識和能力三個部分所構成、進行大學生理財教育的重要性、社會經濟發展和滿足人們對物質文明需要的根本要求、社會政治穩定的要求、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要求、目前部分大學生在日常生活的開支上缺乏合理的計劃、理財觀念層面狀況、理財知識層面狀況、理財的能力層面狀況、傳統文化經濟價值觀的影響、學校教育的模式一直都是應試教育、轉變教育觀念、規范理財教育目標、多渠道進行大學生的理財教育、理財教育與生涯規劃教育互相滲透等,具體請詳見。
一、理財與大學生成才
財富在廣義上可以指金錢、時間、知識、情感、人際關系等,狹義上專指物質財富,是對金錢及其等價物的通稱。本文多采用后者的理解。理財能力是一個普遍意義上的關于財富的獲取、使用等的觀念和實踐的評價指標。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理財能力影響大學生成才的重要性日趨突顯,而現實中我國大學生的理財意識和能力又普遍缺失。如何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成為擺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重大問題。本文擬就大學生理財意識和能力缺失的原因以及教育對策談談筆者的淺見。
1.理財的概念
理財是由觀念、知識和能力三個部分所構成,觀念是指個體對金錢、財富及財富創造的認識和理解,包括金錢觀、財富觀和財富創造觀;知識是指理財投資所必需的知識,包括商品、財務、投資和法律等相關知識;能力是指個體運用金錢規律的能力,包括消費財富和創造財富的能力,它是觀念的載體,知識的實現。三個部分互為作用,整合為個體動態的發展的理財概念。其目的在于使用錢財,使個人和家庭的財務處于最佳運行狀態,從而提高生活的質量和品味。每個人在開始獲得收入和獨立支出時就應該學習理財,從而使收入更完美,支出更合理,回報更豐富。
2.進行大學生理財教育的重要性
(1)社會經濟發展和滿足人們對物質文明需要的根本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經濟建設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我國社會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要求經濟主體必須追求經濟效益,即一切經濟活動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以此取得最佳社會經濟效益,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隨著經濟全球化,國與國之間的競爭突出表現為經濟的競爭和綜合國力的競爭,商品的生產和流通、經濟貿易往來、投資的方向和決策等一系列問題,都迫切地要求社會成員具有正確的金錢觀、財富觀,科學的投資知識和良好的理財能力;必須懂得如何根據金錢規律,運用金錢,讓金錢發揮其最大的效用,讓金錢成為造福于人類的財富,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這對未來建設的社會主體——青年尤其是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學生只有具備正確的理財觀念、全面的財富知識、嫻熟的駕馭貨幣和資本運動規律的能力,才能真正成為經濟建設的生力軍,才能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的源泉。
(2)社會政治穩定的要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正確理財的靈魂。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修養會形成不同的金錢觀、財富觀和財富創造觀。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使他們建構起正確的價值觀、金錢觀、財富觀和財富創造觀,從而使他們能在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律的框架下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開拓進取,合法地創造財富,真正懂得享受財富。這必將促進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的政治穩定、和諧發展。
(3)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教育是為社會發展培養所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是大量能夠從事經濟建設的人才,理財是個體在經濟活動中體現出的能力,是經濟人才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國民理財素質的高低勢必對經濟建設產生重大影響,而大學生必將成為經濟建設的主體。因此,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培養具有較高理財能力的大學畢業生,抑或讓大學生擁有“點金術”的本領是時代和現實對高等教育提出的又一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4)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要求。自從美國人羅伯特·T·清崎和沙倫·L·萊希特撰文提出財商這一概念之后,財商成為繼智商、情商之后影響大學生成才的另一重要因素。財商是與智商、情商相對應的概念。智商是表示個體的智力發展水平的數量指標,智力是一般能力的綜合,包括注意能力、記憶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等;情商是評價個體情感健康水平的指標,反映個體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認知他人情緒并進行協調的能力等;財商是指個體認識和運用貨幣與資本運動規律的能力,是對個體的經濟知識和經濟運作能力在同齡人中相對位置的度量。對個體成功活動而言,智商是活動成功的前提條件,是基礎;情商是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財商是活動的結果和制約因素?!叭獭苯换プ饔茫C合反映了個體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素質,是制約大學生成才的三大因素。智商、情商的開發早已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并已取得成果,而理財意識和能力的開發還未形成共識,其對大學生成才的重要性還未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然而正確理財卻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為國家經濟建設人才的必備因素,是大學生健康人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所必須的條件。
二、大學生理財現狀分析
2006年5月12日,萬事達卡國際組織在北京公布了其針對中國大學生群體中進行的理財和信用卡觀念的最新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國內大學生目前正面臨越來越大的理財壓力,且大學生對基本理財和信用知識掌握情況不容樂觀,理財教育匱乏。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第一、消費盲目:目前部分大學生在日常生活的開支上缺乏合理的計劃,理財觀念亟待加強。交際費成為最大成本,其中戀愛又是最大的消費。大學生消費、理財觀調查中顯示,約有四成的大學生消費沒有計劃,用錢盲目,出現了短時間內經費緊張的困難。
第二、持卡消費有問題:隨著社會交往的增多,大學生日益成為持卡消費族。據萬事達卡國際組織的數據表明,目前大學生擁有貸記卡的比例已為15.1%,同時有近30%的持卡學生擁有高于3000元的信用額度。盡管有比較超前的消費苗頭,但學生們對貸款和信用卡似乎還只停留在意識階段,奉獻意識、信用知識不強。
第三、理財教育需加強:近幾年來,眾多銀行為了儲備自己的客源,獲得自己未來的市場地位,把目標投向了大學生群體。重慶工商大學劉幼昕老師認為,“高校有必要開理財課,教會學生一些理財的技術或技巧,同時教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調查中,66.6%的學生對個人理財培訓表示感興趣,12.4%的學生表示非常感興趣,但75.6%的大學生認為學校沒有提供的適當和足夠的個人理財教育。學校、家庭和社會一定要對學生進行風險教育和信用知識教育。
第四、大學生收入主要來自父母:收入來源87%是父母支持,其次是兼職工作與獎學金、助學貸款。一旦個人財務狀況惡化,也很容易誘發其他許多問題,諸如偷竊,心理紊亂,人際關系惡化等狀況。
為了了解大學生理財實際狀況,我們通過訪談、問卷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對理財的觀念、知識、能力等方面進行數據分析,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58份,調查結果如下:
1.理財觀念層面狀況,在金錢觀方面,78%的學生認為“金錢很重要,但金錢并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消費觀方面,74%的學生缺乏理性的消費觀,以至“窮人養育富貴子弟”在高校已不再是個別現象;投資觀方面,81%的學生認為“投資是畢業以后的事”;創業觀方面,84%的學生認為“想創業,但不知從何開始”。這個結果說明了大學生對金錢、財富及財富創造的認識和理解匱乏,對金錢觀、消費觀、投資觀、創業觀等方面都存在片面的認識。
2.理財知識層面狀況。72%的學生缺乏財務知識,83%的學生缺乏理財投資知識,對投資所知甚少,84%的學生具有基本的法律知識,78%的學生對商品知識有一定了解。此結果說明大學生已認識到法律知識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而對財務知識、投資知識、商品知識、流通規律等基本的理財知識缺乏認識,他們認為“學校沒有系統地開設這方面的課程,我們也沒有學習這方面知識的意識?!?/p>
3.理財的能力層面狀況。81%的學生對市場缺乏敏銳的觀察力,72%的學生缺乏市場調查能力和分析能力,85%的學生沒有參加過創業實踐。此結果說明大學生完成理財活動,創造財富所必需的能力欠缺,尚待提高。
上述調查結果說明,大學生理財教育總體狀況不容樂觀,無法適應當今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的,無論是觀念、知識、能力都急待加強。
三、大學生理財能力缺失的原因
大學生理財能力普遍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以下主客觀因素的制約。
1.傳統文化經濟價值觀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經濟價值觀最核心的就是德本財末的思想,其思想來源于儒家??鬃拥乃枷塍w系,以道德教化為主,對經濟問題不夠關心,尤其對貧富貴賤的看法,往往付之天命,只有對道德才格外給予熱切關心,他認為“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其關心的重點在于人生修養的落實和道德人格的建立,而對經濟發展從未引起足夠的關注。孔孟之后,“為富不仁”成為儒家經濟價值觀的標準。這是以道德價值觀取代經濟價值觀的總趨向,把“財”與“德”對立起來,以德為本,以財為末,重德而輕財,用這樣的價值觀作為判斷人的標準或價值取向,產生了很大的消極作用。一方面使人們不敢追求財利,另一方面,則用盡道德名義掩蓋求財的心理,造成道德與經濟、仁義與財利的畸形對立,從而產生畸形人格,壓抑了國人商業發展,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同時,在“德本財末”的思想統御之下,導致了行為上重分配輕生產。中國歷代統治者及其思想家沿著“德本財末”、“重農抑商”的思路,片面強調農業的重要性。然而農業經濟資本與財力都非常有限,這就使經濟上分配與生產產生矛盾,統治者及其思想家便轉而求“均”,孔子的“不患貧而患不均”就是“求均”思想的充分表達,平均主義的最大優越性就是無爭奪、無忌妒,但卻失卻了競爭、創新的動力。
此外,在儒家“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影響之下形成了“官本位”的社會意識,“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深植人心,人們“重官輕商”,經商者成了二等公民,乃至讀書做官是學子的最大理想。
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經濟價值觀念根深蒂固地束縛著人們的頭腦,束縛了成長中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財富觀、財富創造觀,束縛了他們創新、競爭能力的發展。
2.家庭教育的影響
中國家庭也是大學生理財意識和能力不高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首先,家長認為兒女成才最重要的標準是傳統美德的完善,追求財利那是小人之舉,他們對“金錢”的認識,看到的只是它的物質形態,忽視了它的精神形態。他們本著“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思想路徑培養下一代,沒有向下一代從小灌輸正確的財富觀念,以致認為“金錢不能衡量一個人的成功”看法的大學生為數眾多。其次,中國家庭歷來重積蓄節約而輕消費。“節儉”是傳統美德,但“節儉”過度卻抑制了“開源”,抑制了投資。輕視消費的同時,也導致資本的閑置,不能“讓錢生錢”,拖延了經濟發展的步伐。也使人們缺乏創業的意識、投資的意識。其三,由于我國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風”是為人父母的心愿。“成龍、成鳳”的目標是讓兒女順利步入他們所期盼的高等學府,以便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對子女的消費基本上缺乏嚴格的限制和指導,對子女進行理財教育還未擺上教育日程,同時意識深處也未有此概念。第四、由于理財教育的缺失,一部分家庭在市場經濟中忽視社會責任,一心追求金錢的積累,甚至不擇手段去獲取物質上的滿足,對下一代形成正確的財富觀念產生了很壞的影響。
由于以上原因,導致家庭在下一財教育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成為影響大學生理財意識和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學校教育的影響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的模式一直都是應試教育。升學率成了影響一所學校生存、發展的決定因素,分數成了影響學生人生道路選擇的決定因素。因此,學校教育的目標、方法、內容、手段等無不圍繞著統一考試進行,理財教育既不是升學考試的內容,又不在學校教育計劃之內,因而對學生進行理財教育自然無從談起。既使是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理財教育仍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學校對學生沒有開展相關的活動實踐,更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以致學校教育沒有發揮出教育的前導性功能,使學生失去了接受理財教育的最佳時期,導致了大學生理財意識和能力的缺失。4.社會環境的影響
解放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分配方式單一,商品流通以計劃為主,個體的經濟活動一般由政府統一安排,個體無需獨立地創造財富和支配財富,由此從制度上抑制了國民整體商業的發展;微薄的收入和低下的購買力使人們無財可理,從物質上限制了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意識;居民的資產持有形式主要是現金,單一的資產持有形式也限制了人們經濟意識的發展。這些主客觀因素導致了我國國民整體理財能力的缺失。改革開放以來,少數人先富起來的示范效應,使國民對金錢、財富的渴求越來越強烈,由此公眾渴求財富和理財能力缺失的矛盾不斷激化。對金錢的本質認識不清,導致了金錢至上觀念滋生蔓延,錢財罪錯屢見不鮮,惡化了生產、消費、投資環境。同時,理財能力的缺失也導致人們在消費、投資、創業的過程中,活動頻頻受阻,影響了良好的經濟活動環境的形成。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社會的環境,國民的觀念等都會對他們產生影響,影響他們形成正確的財富觀,從而也使他們理財能力的發展受到抑制。
5.大學生本身的認識誤區影響
大學生本身思維方式的誤區也限制了其理財教育的發展。其一,大學生認為對金錢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理財能力與生俱來,無需培養與開發。其二,認為只要學好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其獲取財富、創造財富的能力自然提高,因之理財能力也隨之自然提高。其三,“錢是萬惡之首”的看法,大學生中大有人在,他們缺乏對財富本質的認識,缺乏對理財開發的理解,導致了學習、實踐缺少自覺性、主動性。
以上幾方面的原因導致了大學生理財能力的缺失。
四、大學生理財意識和能力提高的教育對策
隨著中國加入WTO,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趨健全和發展,客觀上要求我國社會全體成員具備與經濟活動相關聯的健全的理財意識和能力,作為未來社會主體一員的大學生更應具有健全的理財能力,才能擔負起國家經濟建設的重任。為此,必須對大學生的理財教育加以重視。
1.轉變教育觀念
國內外教育的實踐已證明,理財教育不僅是一套方法和技術,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先進科學的教育觀念。加強理財教育,優化學生的整體素質,開發學生的財富潛能已成為世界教育界的共識。因此,各級領導應提高對理財教育工作意義的認識,從提高整個國民素質,提高我國競爭力,實現高教培養目標的高度來對待理財教育,將理財教育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使理財教育通過各個環節得到落實。
2.規范理財教育目標
要把大學生培養成才,提高其理財能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必須要有正確規范的培養目標:使大學生建立正視金錢、關注消費道德、理性消費、善于投資、積極創業、遵守法律等回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觀念;具備科學的商品、金融、投資、法律等相關知識;掌握合理的消費、投資等基本技能,提高對市場觀察能力、調查分析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成為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主體。為此,應開設相應的課程,使理財教育系統化,隱性的理財教育內容顯性化。通過理財教育完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發展能力,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使之成為現代經濟社會所需要的人。此外,除了要有規范系統的教育目標外,還要配備專業的理財教育師資隊伍。
3.多渠道進行大學生的理財教育
首先,要把傳授理論知識和加強實踐訓練相結合。要給學生傳授系統的商品、投資、消費、創業、法律等相關知識,使他們掌握必備的理財基礎知識;同時又要加強實際操作訓練,實踐是開發大學生理財能力的最佳期途徑,通過實際操作訓練,不斷提高他們理財、投資、創業等相關能力,使大學生成為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際技能的經濟活動的主體。
其次,做到點和面結合。這包含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既要抓住理財教育的重點問題,又要進行全面的教育。這里的重點問題指的是學生的創業知識的傳授、創業能力的培訓,全面的教育指的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理財觀念、理財知識、理財能力的教育,使他們擁有健全的理財;另一層含義是:對個別具有高理財的大學生要進行特殊的教育,使他們成長為未來經濟建設中的專才,同時要對全體學生進行普遍的理財教育,使全體學生的理財都得到開發。通過點、面結合,使大學生的理財得到充分的開發。
第三,校內、校外結合。校內,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加強訓練,通過開設選修課、舉辦競賽、成立大學生理財開發協會等對大學生進行理財開發教育,提高他們獲取財富、創造財富的能力。校外,教育管理部門要積極為大學生理財實際訓練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尋求企業的支持,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讓大學生多參與真實的經濟活動,在實踐中了解經濟活動的規則、規律,獲得創造財富、獲取財富、利用財富的真實本領。真正把大學生培養成才智雙全的人才。
4.理財教育與生涯規劃教育互相滲透
生涯規劃教育的目的是讓大學生激活大學生成才的內在動機,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設計合理而可行的奮斗目標,從而激發奮斗的動力,挖掘自我的潛能,以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而理財教育的目的是讓大學生正確認識金錢,認識金錢的本質,培養他們對金錢、對工作、對事業的正確態度,理解金錢與人生的關系。通過正確運用金錢活動的規律,創造、消費、獲取財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讓潛能得到發揮,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梢?,二者殊途同歸。因此在理財教育中要滲透生涯規劃教育,讓大學生認識到投資不僅是對金錢的投資,更是對自我生涯的投資,創業既是財富的創造,又是人生的規劃。同時,在生涯規劃教育中,也要結合理財教育,讓學生尋求人生奮斗動機之時,激起創業的熱情,激起創造、獲取、利用財富的熱情。
[參考文獻]
[1]吳淑姣、孟慶鴻:《給大學新生的禮物——理財》,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年7月版。
[2]許愛青:《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呼喚理財教育》,《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3期。
[3]林永樂:《試論財商》,《泉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4]〔美〕羅伯特·T·清崎、沙論·L·萊希特:《富爸爸,窮爸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00年版。
[5]李英:《高職金融學投資理財專業設置的可行性分析》,《廣東白云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6]《信用卡距離大學生有多遠》,
[7]《半數大學生用錢盲目,須開設理財課程》,
- 上一篇:縣委組織建立完善社會監督體系經驗交流材料
- 下一篇:某高速公路黨建工作動員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