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良好教育環境調研論文

時間:2022-05-20 11:22:00

導語:營造良好教育環境調研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營造良好教育環境調研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視教育為立國之本的國家;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科學的課程設置和自由的教育氛圍;全社會共同辦教育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日本將教育視為立國之本,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97.7%,高中普及率達到97.1%、日本的教育投入一直居于較高水平、國民負有使其保護的子女接受九年普通教育的義務、在日本,受教育的機會是均等的、“完善人格”,“造就面向世界的日本人”和“獲得國際社會信賴的日本人”、和歌山市立雄奏小學校的辦學目標、日本的課程改革一般十年一次、日本教育不僅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更重視學生生活能力、生存能力、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日本中小學課程設置及課時安排上與我國目前推行的《課程標準》比較相近等,具體請詳情見。

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交流中心(ACCU)邀請,我作為中國基礎教育考察團成員之一,有幸訪問了櫻花的故鄉—日本。期間,參觀考察了日本各個層次的中小學、養護學校及其他教育文化設施。通過參觀、訪問,使我對日本教育制度及現狀,尤其是日本基礎教育改革趨勢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路,增長了見識。

一、視教育為立國之本的國家

日本將教育視為立國之本,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97.7%,高中普及率達到97.1%,大學(含短期大學)普及率達到49%。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明治維新一百多年來,日本的教育現代化始終走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面。尤其是二戰以后,日本作為戰敗國,百廢待興,先興什么?一不是工廠,二不是住房,而是明智地選擇了辦學校。日本人在最艱難的時期勒緊褲腰帶辦教育,其戰略眼光和遠見卓識確實令人欽佩。日本的教育投入一直居于較高水平,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經費投入占GDP的5%左右,國家文化教育預算大致占國家預算的7.5%-7.9%,國家和地方公共團體的教育投入占其總支出的16%-17%左右。和歌山市2002年教育經費投入達到1294億日元,相當于該市當年財政支出的23.5%。由此可見日本人重視教育之程度。

日本《教育基本法》規定:國民負有使其保護的子女接受九年普通教育的義務;國家或地方公共團體所設學校實施的義務教育,免收學費。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由學校統一供午餐,午餐的費用由國家補助一部分,由保護人支付一部分。

在日本,受教育的機會是均等的。日本的學校,不管是國立、私立,教育資源的配置基本均衡,在教學設備、設施及師資力量上差別不大,這為均等教育提供了保障。日本的中小學校每個班級以40人為限,如果達到41人,則分設20人和21人兩個班。小學的辦學規模都不大,所考察的幾所小學,一般每個年級設兩個班,學校學生總人數300人左右。這樣的辦學規模及班級編制,便于管理,有利于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保障了國民接受均等教育的權利。

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日本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完善人格”,“造就面向世界的日本人”和“獲得國際社會信賴的日本人”。2002年開始實施的《學習指導綱要》明確提出以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為目標,即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學習,獨立思考、判斷、行動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變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識,關心、體貼、同情他人的感情與品格,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除了國家總的教育目標外,我所考察的幾所學校也都有各自具體的辦學目標。新宿區立余丁町小學校的培養目標有三條,心理目標:把學生培養成能體貼別人,與人合作的人;身體目標:健康茁壯;頭腦目標:培養好好思考的孩子。和歌山市立雄奏小學校的辦學目標是“造就胸懷寬大,體魄強健,適應國際化的日本人”。和歌山市立星林中學的教育目標有如下五個方面:①尊重個性與自我實現;②提高學習意愿和培養自我教育能力;③重視規章和培養健全身心;④確定連帶意識和建設充滿活力的校園;⑤培養具備國際性視野和行動力的人才。

日本2002年開始實施的《學習指導綱要》將教育的發展方向定為:讓孩子擁有“生存能力”和“寬松環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日本的學校著力淡化考試,小學升初中實行免試,義務教育階段不搞任何形式的選拔考試。日本教育改革提出七大重點戰略:①通過深入淺出的授課提升基礎學力;②通過多種多樣的社會公益、體驗活動,培養精神富足的日本人;③完善安心、快樂的學習環境;④建立受父母和本地區信賴的學校;⑤培養教育專家型的教師;⑥加快建設具有國際水平的大學;⑦確立符合新世紀需要的教育理念。

三、科學的課程設置和自由的教育氛圍

日本的課程改革一般十年一次。2002年開始實施的《學習指導綱要》,確立了“綜合學習”課程的重要地位,使課程結構由原來的“學科、道德、特別活動”三大板塊增加到“學科、道德、特別活動、綜合學習”四大板塊。“綜合學習”課程,其主要功能是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日本社會國際化、信息化等新的變化,同時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大自然,有機會體驗和參與社會活動,培養孩子們關心社會的態度、社會生活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綜合學習課程的目標是:①培養兒童自己發現課題,主動學習和思考,獨立判斷,更好地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②讓兒童掌握學習方法和思考問題的方法,養成主動地、創造性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并開始學會思考自己活動的意義。綜合學習課程內容主要為:國際理解、環境、信息、社會福利、健康教育等。綜合學習課程在三年級以上開設,每周三課時??梢?,日本教育不僅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更重視學生生活能力、生存能力、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

日本中小學課程設置及課時安排上與我國目前推行的《課程標準》比較相近,所不同的是日本小學不開設英語課程,但始終保持開設理科(相當于我國的科學)和家庭科課程。走進日本的學校,感觸最深的是寬松的課堂紀律和自由的教育氣氛。我所考察的幾所小學,每個教室墻壁上都貼著學生的自畫像,每個自畫像下面都注明著這個孩子的出生年月日。這些自畫像雖然是孩子的涂鴉,但充滿童趣,也很富有個性。更讓人感慨的是課堂教學。教師始終帶著微笑,對學生充滿愛心和信任,師生在完全平等的關系上進行交流。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教師特別重視指導學生自己動手,自己體驗,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且興趣很高,個個覺得自己聰明能干,充滿信心。由于課程分量輕,教學目標要求不過高,教材淺顯易學易懂,作業少,學生學習覺得特別輕松。課外安排有充裕的時間讓孩子們玩耍和發展個人愛好。日本的小學生不太怕考試,因為考試后改完錯,教師會重新評分,所以每個學生的分數都很高。另外,日本學校對學生的測評打分是多方面多層次進行的,非常注意對學生社會能力的培養。在日本,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就搞社會調查,幾個孩子組成一個調查小組,不需老師帶領,孩子們獨立地去了解和調查社會各行業、各部門的情況。例如,去消防隊了解消防部署過程,消防基本程序,然后畫出消防部署圖。或者去垃圾分揀站,了解垃圾分類處理方法及基本程序,然后畫出示意圖,寫出調查報告。教師對學生的調查報告給予評判,加以指導。

四、全社會共同辦教育

日本《教育基本法》第六條明確規定:(1)對家庭教育、勞動場所等進行的社會教育,國家和地方公共團體必須予以獎勵。(2)國家和地方公共團體,必須通過建立圖書館、博物館、公民館等設施,以及利用學校的設施及其他辦法,努力實現教育目的。這充分體現了全社會共同關心教育。日本國民素質很高,文明有序的社會秩序,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認真務實的品質,守時高效的工作作風,協作友好的人際關系,精神寬松的教育氛圍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這該是日本教育成功的基礎—為孩子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資源。日本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品德教育和養成教育責任不單純靠學校,更要家庭及社區來共同承擔,其中家庭教育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品質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