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知識強化適應計算機技術論文

時間:2022-06-11 03:35:00

導語:基礎知識強化適應計算機技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礎知識強化適應計算機技術論文

論文摘要:從高職的培養目標及職業崗位對高職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出發。探究利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改變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理論高職教育計算機應用基礎自主學習

一、引言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它不僅形成了全新的學習理論,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一個人的知識是由他自己在一定的環境和知識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因此,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學習方法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這樣,我們就可以將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設計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高職的一門重要的應用基礎課,著重培養學生的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實踐性很強。在信息社會里,知識的數量已經大大地超越了人類記憶的極限,知識更新又是如此之快.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才是立足于高科技信息時代的根本。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乍看起來是一門簡單易學的課程,其實計算機應用基礎教育是一項基礎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質教育。是一項集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性學科教育。隨著計算機教育的普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知識和應用能力正在逐年提高,本課程內容是緊跟計算機的發展,從dos到win98、win2000到win2002,從omce97、office2000到office2002:從網絡的一般了解到internet的應用,課程內容還增加了實用工具。如防毒殺毒、文件壓縮、F11P文件上傳與下載、電子郵件的應用等。重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計算機新的技術不斷產生,舊的技術很快被淘汰。如何保證學生能夠適應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這就必須要加強基礎知識學習。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對計算機新技術的適應能力。這就是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二、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必然要對傳統的教學理論、教學觀念提出挑戰,意味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逐步形成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思想及教學評價體系。目前高職高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方式是多媒體理論教學與學生上機實踐分開進行。課堂教學上采用教學課件展示、教師講解并實際操作,但存在較突出的問題是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目前這種教學模式老師講解過多,讓學生產生一種依賴性,遇到問題就找老師.而時間長又容易淡忘。當代社會對人們的基本素質的要求是必須要學會學習。因此,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學會學習”,“教會學生學習”成為當代世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如何在課程教學中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這成為我們教師的當務之急。

(一)轉變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認識

大學生身心發展已經趨向成熟.在傳授必要的基礎知識的同時,應以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為主,核心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教”是為了“不教”。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轉變教學理念。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和諧統一。首先,教師應該把學生帶到知識殿堂的門口,引導學生入門:其次,把主要任務放到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上來.把重點放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上;最后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到做學習的主人上來。在教學過程中不搞“題海戰術”,而是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緊密結合,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很好地運用計算機來工作和學習,在學習計算機基礎的過程中遇到與后期學習相關的內容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鋪墊和點撥,引導、發揮輔助和主導作用。通過適當的先導示例.在學生的意識里對整個計算機的課程有個大致了解。徹底改變原有的膚淺的或不正確的認識,為以后的學習做好思想準備。

(二)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學會學習不漢指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還包括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學習興趣、動機、積極性是學習的動力,它會促進學生主動地去鉆研、總結和借鑒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反過來又可以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的主體性教學是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幫助學生主動學習.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學生共同研討,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把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興趣的培養融化在各種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學得好、學得精、愿意學。從而學會學習。

學生學習本課程是為了培養自身的計算機應用意識和能力。以適應將來學習和工作的需要,教師要能激發學習者的動機、主動精神和保持學習興趣,以及能引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因此教學應更多地從應用的角度出發,講授有關的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識。使學生能熟練操作使用計算機。同時,計算機基礎教育應堅持廣度為主的原則,使學生對各種計算機知識有一個入門性的了解,突出計算機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作用.從需求的角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積極性。

為此.我們大力改進教學方法和教育技術,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且各種方法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來確保教學效果。我們始終倡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避免照本宣科。對書上已有的、學生自學即能掌握的知識盡量少講,布置學生自學完成;而對書上的重點難點或沒有詳細講解的、又非常實用的知識或技巧則通過實例演示說明。

1.課堂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是一種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強調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活動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任務驅動”教學法最基本的特點是合理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探究、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新知識的方法。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相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最好的一種教學,就是牢牢記住學校教材和實際經驗二者相互聯系的必要性.使學生養成一種態度。習慣于尋找這兩方面的接觸點和相互的聯系。單純從這個角度說。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尋找理論與實踐恰當結合點的十分有效的教學方式。

下面是在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一些具體實踐過程。

(1)“計算機基礎知識”部分·計算機基礎知識部分內容學生一般是似懂非懂、不太感興趣。我們在上課時先提出一個任務,讓學生去“購買一臺計算機”。這就要求學生先了解一個完整的計算機應包括硬件和軟件,認識計算機中的硬件,熟悉計算機配置中的各部件.了解CPU、主板、內存等主要部件的性能指標,了解計算機市場行情,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市場行情選配一臺價格合適的計算機。在講授過程中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加上有錄象演示和實物對照,效果非常好。

(2)“漢字處理及Word”教學Word2002是一個最常用、也似乎是最簡單的辦公自動化軟件。但很多人沒能靈活掌握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如制作一個精美的表格。先展示做好的樣表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分析按幾步完成,再一同完成。操作步驟為:創建表格一編輯表格(選定表格、行、列、單元格,合并、拆分單元格等)一表格屬性的設置(行高、列寬、表格的邊框和底紋等)一繪制斜線表頭。問題迎刃而解。

總之,采用“任務驅動”的課堂教學方法,改變了過去那種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況。使那些枯燥、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具體,學生能迅速獲得感性認識,再經過教師的歸納和總結上升為系統的理論知識。從而達到了快速獲取和掌握知識的目的。

2.上機實踐中采朋“問題驅動”法上機實驗題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寫明操作的步驟.學生只要按照實驗指導說明,逐條操作.即可完成實驗內容。這種形式的實驗題適于學生上機實驗的早期。使學生能迅速上手,增加學習的信心。

另一種形式是以提問或問題的方式提出實驗要求。問題教學法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形成一種問題情境。啟發學生自己去探索、尋找答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僅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想象力,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庇纱丝梢?,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探索和自我開拓的空間,培養學生利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去獲取知識與技能的能力。計算機學科是一門開放性的、知識更新較快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式學習能力。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活動中,課堂上不可能將一個軟件的所有功能都學到:教材中對某一應用程序也不可能介紹得非常詳細。因此,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設計一些“留有空間。留有余地的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思索、探究;鼓勵學生善于嘗試、善于發現;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這種形式目標明確,但沒有給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學生必須在認真聽課、課后全面復習的基礎上。通過上機實踐才能完成。

例如在講授完“操作系統及WindowsXP”后,我們提出了一些典型問題。如:“我想讓Windows啟動時播放一段好聽的音樂怎么辦?”.“我想給我的計算機加個屏幕保護在我離開的時候不讓別人動。怎么辦?”,“我的機器很慢,我怎么看到有哪些程序正在運行呢?”?!拔彝艘粋€文件放在哪兒了,怎么找呀?”……這些富有挑戰性和實用性的實驗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學習者為中心,提高了學生適應社會、立足于高科技信息時代的能力。

(三)改變考核評價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現有情況下學院對學生的考核比較單一,有的仍然采用期末考試中理論答卷方式或者考證的方式.這些方式無法全面體現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對學生學習評價集中在書面知識掌握、技能熟練程度,忽視學生情感體驗、探究能力、協作精神等方面的評價。單一評價令天賦不一、志趣各異的學生必須統一發展方向和學習行為。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千人一面、沒有個性。按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情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境而異.做出針對性評價才能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評價時,要側重學生信息素養、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能力,及對課程的學習興趣、熱情、參與度和學習成果、收獲與發展的評價,尤其是評價學生學習行為的改變與創造性學習能力的發展。對課程的考核,我們同時采取大作業的方式取代了統一考試的方式。給予學生充分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學生的思維發展不受傳統考試的束縛.通過大作業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此外,學生要高質量地完成大作業,不僅需要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同時還要結合課堂知識自學很多相關知識。因此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對課程采取的此種考核方式。學生所交的大作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迥異。充分體現出學生自己獨特的創意,通過創新實踐大大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培養。

三、結束語

針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我們在更新教學內容和完善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大力改進教學方法和教育技術,課堂上采用了“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上機實踐中采用“問題驅動”的方法.對學生的考核采多元化評價標準。實踐表明,先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了本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應用,本課程的計算機導論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激發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熱愛.為學生學習計算機后續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性學習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其自學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研究精神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