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哲學看我國高校教育發展論文

時間:2022-07-12 04:58:00

導語:從管理哲學看我國高校教育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管理哲學看我國高校教育發展論文

摘要:中國管理哲學既包括管理他人,曼包括自我的管理。可見。這門學問強調對管理者人格的塑造。這是十分值得我國高校教育借鑒的。但遺憾的是,高校教育在此方面卻是差強人意。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對人格的塑造。因此,我國高校教育的未來模式應該是向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

關鍵詞中國管理哲學;高校教育,傳統文化

所謂的中國管理哲學是指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背景而形成的管理模式。它既包括對他人的管理,更包括管理者自我的塑造。日本管理學家廉田勝先指出:“企業成功與否,經營管理占80%的作用,尤其是管理思想、思維方式又是重中之重?!笨梢姡芾碚咦陨硭枷刖辰绲母叩褪瞧髽I成敗的關鍵。參照中國管理哲學的這一準則,我們可以很好地反思一下我國高校教育模式的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但在敘述這些內容之前,我們必須從中國管理哲學的特點說起。

一中國管理哲學的特點

西方定義人的本性是邪惡的,中國定義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西方管理重法制,即以法制人。中國管理用道德,即以德服人。因而,中國管理哲學的特點是鮮明的,即重視管理者的個人修養。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提出中國的“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農家、縱橫家和雜家?!熬帕鳌痹诩由蠈儆谖膶W范疇的小說家,合稱為“十家”。中國管理哲學對這些流派的思想大多有所涉及。其原因在于,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凝聚了諸多“何以為人”的精華。也就是說,中國管理哲學極為重視人格的塑造和自我的完善。又由于我國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顯然這一特點是值得我國高等教育借鑒的。可令人遺憾的是,我國高校就培養大學生“如何作人”這點來講卻是差強人意。

二、我國高校教育的現狀

隨著我國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質的追求遠勝于精神。這種表象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以至于我國高等教育也會因此而“隨波逐流”。就目前的狀況看,高校課程設置已經出現“重經濟實用”而輕“內在修養”的傾向。關于這一狀況美學大師朱光潛早有洞察,他就曾指出:“教育必須以發展全人為宗旨,德育、智育、美育、體育、群育五項應同時注重。就目前實際狀況說,德育在一般學校等于具文,師生的精力都集中于上課,專圖授受知識,對以做人的道理壘不講究。”結合現在來說就是,高校教育過于重視應用學科的傳授(如經濟學、計算機、藝術設計等),而對人文學科(哲學、美學、倫理學、中國傳統文化)卻置若罔聞。

對于上述狀況加以分析,我們認為原因有二。第一,在今日物質高度發達的社會中,人們更加看重經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考生更青睞選擇與經濟利益密切相關的專業。第二,由于考生的此種需求,各個高校也相繼迎合考生的“品味”,將經濟,營銷、管理等專業視為學校招生的王牌,以此來吸引更多的生源。這一現狀在我國的民辦高校中表現的最為突出。例如,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各個民辦高校的招生簡章列舉經濟、管理、財會、市場營銷、計算機、藝術設計等實用性較強的專業。但通過我們的調查,似乎國內還沒有一家民辦高校開設哲學(或中國傳統文化)專業。我想這種情形的原因不證白明。由于哲學是經濟實用性不強的專業(但哲學是一個生活實用性很強的專業),因此從這一學科中很難看到直接的經濟利益,為此遭到多方排斥。

其實,從我國目前的大學生就業現狀來看,專業對口的就業幾率并沒有想象的那樣樂觀。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將從事與本專業不相關或是間接相關的工作。這樣一來也就造成了大學(特別是本科階段)的專業無用武之地。然而,我們現在也不能否認,很多學科在大學中的學習效率要遠低于社會。以市場營銷為例,毋庸置疑,四年的大學生涯對本專業的幫助要遠遠低于四年的社會實踐所帶來的專業感悟。所以,高校教育的重點不應該過于偏向(注意這里說的是不要過于偏向)專業本身的教學,而應付諸于大學生人格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建立。也就是說,“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一切皆以傳道為先。因為,個人自身修養的完善是從事任何一種職業的基礎,也是社會和諧的根本。高校學子畢業后,也許會放棄自己的專業(無論是???、本科、碩士或是博士),但他們不會丟掉自身的作人原則。所以從持久性上看,對學生“如何作人”的培養益處也更為長久,甚至一生。鑒于此種情況,下面規劃一下我國高校教育的未來發展就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我國高校教育的未來發展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對高校學生“如何作人”的培養比專業技能的傳授更有意義。但值得追問的是,應如何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呢?中國管理哲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重再次為我們的困惑提供了答案。

眾所周知,就培養作人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擁有著豐富的資源。如《道德經·第八章》說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改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边@句話的主要意思就是說:最善的人就和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從萬物索取,它善于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故而最接近于世界的本原——“道”。如其所言,人的行為就應和“水”一樣,要善于擇地,心胸開闊、沉靜,而避免浮躁,為人真誠,說話恪守信用,處事要發揮所長,善于把握時機。再比如儒家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等都涵蓋了同類語義。至于具體含義此處不贅。這些文化對高校人才性情的培養,價值觀的確立、自身道德理念的完善都是大有益處的。正如孔子云:“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這也就意味著,孔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他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原因在于,禮樂(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塑造人們完美的人格。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為本。在大學生未來的就業中,他們需要的不只是對他人的管理,更需要對自己的約束?!皠偃苏呷?、勝己者強”原由此理。所以,加強高校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人格魅力的提升,它可以作為進行社會實踐的基石。而這也就意味著,高校教育的未來的發展模式應該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具體操作就是,即使高校不設有中國傳統文化(或哲學)等專業,也應更多地開設相關的必修課程。但要格外注意的是,這種課程的開設應盡量去除以考試為目的的意圖(特別是閉卷考試),以此來避免學生對國學的抵觸。

要而言之,在我國提倡高校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我國提倡和諧社會的背景下,高校教育向中國傳統文化的靠攏必將成為大勢所趨。這不僅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未來,也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