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基礎教育有效途徑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23 05:31:00
導語:貧困地區基礎教育有效途徑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如何改變廣大貧困地區的辦學水平和提高教育質量一直是黨和政府特別關注的問題。近年來國家也投入了很多財力、物力和人力,加大了對貧困地區教育的扶持力度,但越是貧困的地區越難改變教育落后的局面。在貧困地區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改變農村義務教育的管理體制,是鞏固“普九”、調整村小布局、優化教育資源、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教師整體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在貧困地區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需要國家、社會和家長等方面的支持。
關鍵詞:小學寄宿制學校貧困地區基礎教育
我國地源遼闊,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均不平衡,輻射到教育領域,問題同樣突出。當發達、較發達地區都在高喊實行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使用現代教學手段時,我國廣大貧困地區,特別是邊遠的農村貧困地區,教育還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如:教育經費困難、布局分散、設施簡陋、師資缺乏、生源短缺、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輟學率高、教育教學質量低等。貧困地區的教育雖也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但仍然舉步維艱。那么,怎樣才能改變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現狀呢?筆者認為:在貧困地區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是改變這些狀況的有效途徑。
一、在貧困地區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的意義
由于我國廣大貧困地區教育面臨的種種困難,在這些地區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既是解決孩子因走讀困難而輟學、切實鞏固“普九”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學校調整布局、加強管理、穩定教師隊伍、優化教育資源、提高教學質量等的有效措施,還是縮小地區差異、促進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是全面落實和鞏固“普九”的重要手段
21世紀之初,我國基本完成了“兩基”的任務。在占人口85%的地區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很多地方的毛人學率達到了100%。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我國的義務教育是處于低水平的,在貧困地區,很難完全普及義務教育。據有關資料反映,在這些地區仍有20%的適齡兒童約160多萬小學生由于路途遙遠、經濟困難等原因無法人學。因此,加強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兒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是實現義務教育的關鍵環節,而在這種地方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能將有限的教育資源集中起來,解決學生上學難的問題,使他們得到相對平等和相對較好的教育,真正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二)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有利于調整學校布局,充分利用和優化教育資源
所謂教育資源即是指學校教育中的財力資源和人力資源。前者包括學校教育中的教育經費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辦學條件;后者包括學生、教師和管理者,尤以教師為主。長期以來,我國廣大農村小學多以行政鄉和村為單位布局,造成了農村小學多且分散。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小學學齡兒童減少,村設小學的規模一般不大,他們一方面因投人不足而淪為薄弱學校,另一方面又因現有的教育資源使用率不高帶來資源浪費。因此,近年來,針對全國各地,特別是西部貧困邊遠地區地廣人稀的實際情況,教育部門對學校布局雖做了一定的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此帶來了學生因上學路途遙遠而輟學的現象不斷增多,產生了新的矛盾。如果在廣大農村貧困地區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將條件太差的學校瓜分、合并,將孩子都集中到地域條件稍好的鄉鎮,既可以減少薄弱學校的數量,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辦學的規模效應,充分利用和優化現有的教育資源。
(三)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能促進教育的均衡化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九條明確規定: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這就表明了教育具有公平性。這里所說的公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機會公平:一般指人人都應有相同的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其次是過程公平:一般指學校提供的條件、設備、師資水平的基本公平。第三是結果公平:一般是指學校根據每個人的能力和條件得到相應的發展②。要達到這樣的公平,就是要推進基礎教育向均衡化方向發展。在我國,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性以及教育基礎的差異,基礎教育的非均衡性是客觀和廣泛存在的。均衡只是一種教育理想,其具體目標是為盡可能多的人提供盡可能好的教育。所以,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要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發展差距,讓所有受教育者在基礎教育階段都能接受所應享受到的社會給予的公平教育。我們鼓勵一些學校勇于“冒尖”,先“富”起來做“領頭雁”,同時更希望這些冒尖學校發揮他們的輻射示范作用,以扶持和帶動相對低水平的薄弱學校的發展,使我國的教育在整體水平上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出現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越來越大,這不是與我們的均衡化目標背道而馳嗎?因此,我們只有將有限的資金、資源、師資等相對集中起來,開辦集中的小學寄宿制學校,才能提高貧困地區的辦學效益和質量,使貧困地區的學生接受平等的教育機會,促進教育均衡化發展。
(四)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有利于穩定和優化教師隊伍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成敗系于教師。教師的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素質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但是在村小,特別是貧困邊遠地區的小學,由于條件艱苦、待遇過低等原因,教師的流動性大,這樣就造成了貧困地區的師資嚴重不足而城鎮教師又嚴重超編。在村小大量的專職教師被帶課老師取代,所找的代課老師大都學歷不高,也沒有關于教育理論方面的知識,更沒有進行專門的培訓。如此來,教學質量又如何得以提高?如果創辦小學寄宿制學校,實行集中辦學,那么學校的規模擴大了,就可以對各專業學科教師進行合理配置,做到人盡其才、學以致用,促使教師隊伍更加專業化,也避免了很多村小一人一校、一人包攬所有課程的現象。同時,教師集中在規模較大的學校任教,他們的生活、工作、環境等都得到極大的改善,教師之間也可以加強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促進教師的發展。
(五)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很多貧困地區的學校,由于生源少,學校的教師也少。筆者前不久在四川省某縣的一個村小看見的就是這樣的情況,全校只有一位代課老師,他既是老師又是校長,帶著全校唯一的一年級一個班級。這個班的孩子大到11歲小到5歲。他們的課程只有語文、數學和體育。所謂的體育課就是讓孩子到戶外自由玩耍。筆者還清楚的記得課堂上師生的一段對話,師說:“看!這么簡單的問題你們都不知道,你們說你們笨不笨?”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到:“我們笨!”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就認為自己是愚蠢的是無用的,在他們的腦海里根本沒有自信二字。
教育本來是為了使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但是這樣的教育卻把天真無邪的孩子推向了深淵。如果開辦寄宿制學校,我們就可以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條件,更好的資源和更好的教師,也可以開設更合理更全面的課程。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獨立自主、吃苦耐勞的品質,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也可以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二、在貧困地區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的對策
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但在開辦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經費來源得不到保障,各地方政府又將有限的經費分配到高校和重點中小學,對條件差的學校關注不夠,形成惡性循環。小學寄宿制學校辦學模式把握不準、經驗不足,對生源預算不準;孩子年齡太小,自理能力較差,管理困難;很多家長不愿意增加由于孩子寄宿的額外經濟負擔等。由此提出以下對策:
(一)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增加基礎教育投入,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政策傾料度
窮國辦大教育是中國的現實,國家對教育的投人不足是很多問題的根源之一。國家對教育的投人長期在國民生產總值的2%-3%之間,近年來雖有所提高,但也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這有限的教育經費更多是投向了城市和高校,對農村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投人是微乎其微的,要彌補這一缺口,就要國家增大投人,增大對貧困地區的政策傾斜度,才能解決根本問題。我們可喜的看到繼2004年中央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貧困生采取減免教科書費后。財政部、教育部召開的200s年全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兩免一補”工作會議上指出,國家對約1600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的中小學生,全部免費提供教科書,免收雜費。2006年6月又在修訂的《新義務教育法》中將“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列為第2條,并在第44條詳細闡述了“義務教育經費投人實行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職責共同負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統籌落實的體制。農村義務教育所需經費,由各級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的規定分項目、按比例分擔?!边@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開辦寄宿制學校的經費來源,使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觀。公務員之家
(二)進一步完善農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管理體制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了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同時也指出這主要應實現兩個轉變:一是要把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主要由農民承擔轉移到以政府來承擔;二是把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從以鄉鎮為主轉移到以縣為主。因此,各縣應做好統籌規劃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因地制宜地逐步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整合優化教育資源,保證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青少年按時人學;建立規范、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通過調整本級財政支出結構增加教育經費預算。西南大學教育學院的張學敏曾經調查過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城口縣)和一個省級貧困縣(開縣)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情況,就指出:由于兩縣的投人體制不同,其拖欠教師工資、辦學債務的情況也完全不同。原本經濟條件相對更差的城口縣實行由縣財政統籌全縣的教育,教育的各種效果就明顯的好于開縣??梢姡瑢⒔逃涃M的投人主體上移到縣級政府對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保障和推動作用。但是,筆者認為僅僅注意到將教育經費的投入主體上移到縣也不一定就能完全保證教育經費的投人,因為許多貧困地區的縣級單位,自身就沒有足夠的獨立財政保證,只可能提高教育投人的穩定性與平衡性,但不能解決總量短缺問題,而這又是農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所面臨的最大問題,由此中央及省政府應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落實義務教育管理體制。
(三)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需要得到家長的支持
根據《義務教育法》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設置小學、初級中等學校,使兒童、青少年就近人學。所以,一般家長既希望孩子在較好的教育環境中接受較好的教育,其中包括了良好的辦學條件和師資水平,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就近入學,特別是小學生家長,由于孩子太小,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自我保護意識、自控能力都很欠缺,戀家心理又特別強。由此,家長不放心孩子連續幾天都呆在學校。有的家長還認為孩子在家里可以幫助父母做家務,寄宿制學校要開支多余的住宿費和生活費,這些原因使家長不愿意孩子寄宿。因此,在實施之前向廣大家長宣傳開辦小學寄宿制學校的好處,告訴家長,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和照顧管理都是全方位的,家長可放心地把孩子送進寄宿制學校。同時,各級政府應認真落實國家提出的“兩免一補”政策,不再額外增加本身就囊中羞澀的貧困戶的經濟負擔,也讓他們感受到國家對他們的關愛,以確保工作能夠穩妥落實。
- 上一篇:剖析保險業之間關聯性論文
- 下一篇:剖析保險公司條款費率有效管理論文
精品范文
10貧困生申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