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政治課程添加生態文明思想元素論文
時間:2022-12-09 04:25:00
導語:中學政治課程添加生態文明思想元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構建生態文明教育理念,滲透生態文明教育,也已被提上日程,這對青年學生生態價值觀的養成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構建生態文明
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方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贝ㄉ鷳B文明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提出,四位一體,這是黨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進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又一創新理念,必將對轉變工業發展模式、經濟增長方式、價值觀念、生活理念、正視人與自然關系,發展民生關系、當前與未來關系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2005年秋季開始實施的江蘇省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和把握時代特征相統一,把加強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導與注重學生成長的特點相結合,立足學生現實生活經驗,著眼學生發展需求,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思想素質作為重點,全面把握當今時代的特點與高中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精神品質和倫理道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穿到學生的思想中去,滲透到教學中去。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對生態環境教育在3一6年級的綜合課《品德與社會》開始實施,將環境、生態教育列為課程目標之一,突出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行為習慣。要求學生從生活的環境中逐步認識生態環境問題,注重情感和認知能力的培養。初中思想課程則把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基本法律法規及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重點內容,突出學生的生態環境知識和環保意識的提升,特別是價值觀和行為能力的培養。高中課程則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把生態環境、生態文明教育滲透在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國家與國際組織四大模塊之中,同時以時政熱點專題的形式,進行生態觀念、環境道德、哲學依據、政策法規、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強化學生的生態環境意識,培養學生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促成學生正確生態價值觀的形成、環保意識的養成、環境素養的提高,對學生成為未來社會的主人奠定基礎。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課中生態環境建設的課程資源,把黨的十七大精神,尤其是生態文明理念與高中思想政治課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構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的生態文明新理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立足于生態文明建設與教材的結合點
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已經滲透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在教學實踐中,應注意吃透《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深人鉆研教材,分析時政熱點,建構生態文明教育的框架,使學生在認知、情感、能力和價值觀上得以提高,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價值取向。例如,在《經濟生活》模塊“消費及類型、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發展生產,滿足消費”的教學中,可以著重讓學生理解:我們必須轉變生產、生活觀念和行為,追求健康的消費方式,擯棄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征,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的觀念。在進行“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內容的教學時,科學發展觀的樹立、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上強化生態文明理念的講解、建設生態文明,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保障。要以尊重生態為出發點,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托,以生產發展、生產富裕、生態良好為基本原則,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同時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實現三大轉變,必須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必須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費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方式,向增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必須從增長簡單地同于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觀念轉變。生態文明致力構建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在《生活與哲學》模塊中,著重從科學發展觀的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的提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等問題的講解中,找出政策提出的哲學依據和體現的唯物論、辯證法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的基本觀點,充分體現生態文明理論提出的重要勝和現實性。
二、不斷改革教學方法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是國家對基礎教育教育質量指標所作的基本規定,是新課程標準為描述學生學習行為變化及其結果所提出的3個功能性基本要求,簡稱三維目標。而傳統教法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教師輕學生、重教法輕學法、重說教輕情感激發、重課堂教學輕課外實踐等局限性和缺陷,傳統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時代和教學改革的要求。以落實三維目標為基本出發點,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可以嘗試以下教學方法:
1.情境—探究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變說教式為情感激發式教法的運用。根據教材主旨,設置具體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逐步探究。教學中以水污染、生活垃圾分類、秸稈焚燒的環境問題與再利用、微山湖濕地保護等為問題情境展開教學。這一方法使整個課堂教學在情境所營造的清新氛圍下進行,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中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2.活動教學法?;顒咏虒W法是變封閉式教法為開放式教法。立足于國際國內的環境和生態問題,通過座談會、專題講座和報告和社會調查等形式,實現理論與現實生活的結合,一方面,讓學生堅持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方向,另一方面,通過分析現實問題,讓學生進一步豐富理論知識,擴展思想政治課的生存空間。公務員之家
3.聲圖電導學法。聲圖電導學法是變單一性教法為綜合性教法;變單向式為多向式教法的運用?,F代教學媒體廣泛運用政治課教學,通過運用圖片、電視、錄音、幻燈、多媒體等教學設施,圍繞教材重點、難點,結合國內外正在發生生態破壞或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事實,讓生動的聲圖電形象地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讓學生在積極思維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提高覺悟。
三、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
21世紀是創造教育的世紀。為了適應時展的需要,新一輪課改將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以及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歸為“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列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計劃中。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原則。高中研究型課程(初中稱為探究型課程)的開設,不僅為政治課由封閉走向開放、由課堂走向社會提供了課時的保證,而且為課堂質量改進注人了強大的活力。
順應這一要求,思想政治課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生態文明的道德意識、價值認同感,從而提高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效性。在這種思路指導下,筆者在教學中組織和引導學生參與了以“創建綠色學?!睘橹黝}的環境教育綜合實踐以及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活垃圾處理、水污染防治、秸稈新能源利用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實踐,思想政治課的生命力得到了增強,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了轉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此外,在具體組織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時,還應該注重利用本地鄉土資源,從生態環境、生活環境和環境問題3個方面,選取學生身邊的環境教育問題為話題,逐步開發高中階段探究性實踐活動的環境教育校本課程。比如,筆者針對所在徐州地區新近開發建設的坑口環保電廠這一項目,組織廣大學生展開能源發展與環保相關調查,最終,通過一次次細致的走訪、一組組生動的數據,學生們的生態環保意識和判斷能力都得到了極大提高。這些綜合實踐活動不僅使廣大同學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而且激勵他們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更重要的是,廣大同學在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徜徉于自然和社會的大環境里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加強了熱愛家鄉、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觀念;同時也培養了他們關心社會、關心生態環境、關注家鄉發展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
總之,生態文明教育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系統工程。我們要充分利用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課程資源,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根據社會現狀和經濟發展狀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運用新課程改革賦予的教育理念,切實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實效性,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 上一篇:推行農村小額貸款剖析論文
- 下一篇:中學教師評定二級職稱履職匯報